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关于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思考
【作者】 徐 艳
【机构】 山东郯城县马头镇第一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之一。而在诸种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又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其它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其它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由此看来,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一、历史学科学生思维的主要特点
为了做到有目的地培养思维能力,首先需明确中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思维特点:
(一)形式思维逐步发展并趋向成熟的同时,辩证思维开始形成并得到较快发展。所谓形式思维,是指在对历史表象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思维方法来抽取史实的本质属性。它所反映的是史实的相对静止性和不同史实之间的确定界限。这是一种较低级的思维类型
所谓辩证思维,是指对史实的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它不仅反映史实之间的相互区别,而且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仅反映史实的相对静止,而且反映它们的绝对运动。它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类型。
(二)再生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逐步开始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活动总是同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的不同,可把思维活动区分为再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再生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认识已经解决了的。创造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人类认识尚未解决的,如要解决首创、突破、发现和发明等。这两种思维方式虽然不同,但却是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的。中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继承人类认识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因此他们的思维活动基本上是属于再生性思维。如前所述师生在讲授和学习历史过程中,所提出和解决的那些问题,均是再生性思维的表现。
但是,中学生再生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逐步开始发展。这里所说的创造性思维,不是指学生对史学领域提出新观点、新结论等,而是指他们能以探索和创造的精神对待学习,以探索和创造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未知史事进行有创见的思索,是相对而言的。
二、运用恰当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要讲究教学方法,应根据思维的内容、特点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激发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中学生的兴趣特点是容易激发起来,但却难于维护稳定。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青少年学生都喜欢听生动的故事,这是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教学中可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述方法,或者在讲课中适当穿插一些历史故事,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但高中生由于辩证思维能力得到较快发展,他们不满足于获得一般的历史过程和历史现象,他们渴望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并对许多深含哲理的历史现象怀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学中要做到既生动又深邃,将历史哲理、历史规律寓于感人的讲述之中。
(二)指导阅读。针对学生不善于读书,不会进行分析、概括,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读书,选择典型内容说明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思维活动。
(三)巧设疑难。“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窦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四)纵横联系。为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打开思路,学会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问题,进而把握其本质,教学中需注意纵横联系。
(五)分析与综合。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在教学中,只有对历史现象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再综合起来把握其整体,才能深入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六)比较异同。心理学的研究启迪人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可对彼此有某种联系的历史现象加以对照,确定其异同点,从而使学生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比较的方法很多,诸如同一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现象,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现象一个历史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一个历史事件的两个对立面等都可以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是找出异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以使学生对历史现象达到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解。
(七)课堂讨论。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颇有裨益。通过开展讨论以至辩论,学生不仅谈论对问题的见解,而且阐述自己所以这样认识的理由和依据。通过讨论,可作到活跃思维、扩展思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八)写作实践。事实证明,开展学史作文及写小论文的活动,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学生在以历史为题才的作文中,展开他们思维的双翅,畅快地在无际的史空中翱翔。许多实践表明:这种写作,可充分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他们往往能提出一些新见解,阐述某种新观点,充分展现他们的才华和智慧,使思维能力的培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教会学生思维,就是把如何思考的方法教给学生。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历史科学的思维方法,才算是最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只有按照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进行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历史思维的品格,并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传授思维方法,首先,要把历史威武之一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其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历史思维的一些具体方法,诸如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概括法等,结合有关知识的传授教给学生。这些方法一旦被学生所掌握,将会大大加强其思维的可惜恶心,使他们更有效地理、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其主动学习的水平。诚如赞可夫所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财富.”再次,将是在讲课时,不仅要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更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说明自己分析历史问题所采用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总之,教师应力求创立一个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从而保持着历史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一、历史学科学生思维的主要特点
为了做到有目的地培养思维能力,首先需明确中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思维特点:
(一)形式思维逐步发展并趋向成熟的同时,辩证思维开始形成并得到较快发展。所谓形式思维,是指在对历史表象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思维方法来抽取史实的本质属性。它所反映的是史实的相对静止性和不同史实之间的确定界限。这是一种较低级的思维类型
所谓辩证思维,是指对史实的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它不仅反映史实之间的相互区别,而且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仅反映史实的相对静止,而且反映它们的绝对运动。它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类型。
(二)再生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逐步开始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活动总是同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的不同,可把思维活动区分为再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再生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认识已经解决了的。创造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人类认识尚未解决的,如要解决首创、突破、发现和发明等。这两种思维方式虽然不同,但却是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的。中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继承人类认识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因此他们的思维活动基本上是属于再生性思维。如前所述师生在讲授和学习历史过程中,所提出和解决的那些问题,均是再生性思维的表现。
但是,中学生再生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逐步开始发展。这里所说的创造性思维,不是指学生对史学领域提出新观点、新结论等,而是指他们能以探索和创造的精神对待学习,以探索和创造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未知史事进行有创见的思索,是相对而言的。
二、运用恰当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要讲究教学方法,应根据思维的内容、特点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激发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中学生的兴趣特点是容易激发起来,但却难于维护稳定。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青少年学生都喜欢听生动的故事,这是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教学中可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述方法,或者在讲课中适当穿插一些历史故事,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但高中生由于辩证思维能力得到较快发展,他们不满足于获得一般的历史过程和历史现象,他们渴望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并对许多深含哲理的历史现象怀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学中要做到既生动又深邃,将历史哲理、历史规律寓于感人的讲述之中。
(二)指导阅读。针对学生不善于读书,不会进行分析、概括,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读书,选择典型内容说明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思维活动。
(三)巧设疑难。“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窦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四)纵横联系。为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打开思路,学会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问题,进而把握其本质,教学中需注意纵横联系。
(五)分析与综合。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在教学中,只有对历史现象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再综合起来把握其整体,才能深入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六)比较异同。心理学的研究启迪人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可对彼此有某种联系的历史现象加以对照,确定其异同点,从而使学生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比较的方法很多,诸如同一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现象,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现象一个历史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一个历史事件的两个对立面等都可以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是找出异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以使学生对历史现象达到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解。
(七)课堂讨论。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颇有裨益。通过开展讨论以至辩论,学生不仅谈论对问题的见解,而且阐述自己所以这样认识的理由和依据。通过讨论,可作到活跃思维、扩展思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八)写作实践。事实证明,开展学史作文及写小论文的活动,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学生在以历史为题才的作文中,展开他们思维的双翅,畅快地在无际的史空中翱翔。许多实践表明:这种写作,可充分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他们往往能提出一些新见解,阐述某种新观点,充分展现他们的才华和智慧,使思维能力的培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教会学生思维,就是把如何思考的方法教给学生。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历史科学的思维方法,才算是最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只有按照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进行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历史思维的品格,并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传授思维方法,首先,要把历史威武之一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其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历史思维的一些具体方法,诸如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概括法等,结合有关知识的传授教给学生。这些方法一旦被学生所掌握,将会大大加强其思维的可惜恶心,使他们更有效地理、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其主动学习的水平。诚如赞可夫所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财富.”再次,将是在讲课时,不仅要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更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说明自己分析历史问题所采用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总之,教师应力求创立一个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从而保持着历史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