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英语评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李安婷 高宁宁 赵惠萍
【机构】 山东省潍坊昌邑市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课堂教学评课是指以课堂为研究对象,通过一定的评价方法或工具对教学的效果作定性或定量的评价。它由评课人、评课对象、评价方法、有效课堂教学评课指标体系和评课结果五部分构成。评课在多大程度上发现了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为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提供有效指导是我们反思评课质量的出发点。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评课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对此做了研究,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
一、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评课内容和评课形式存在问题
(一)评课内容存在的问题
1、评课内容的模糊性。评课内容的模糊主要是指评课中使用一些诸如 “多一点”、“少一点”、“不用太多”、“不到位”、“不够”、“不足”、“再加强”、“讲得太多”、“稍快一些”、“更合理”、“更多一些”等模糊性词语。这样的评课并未从有效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进行评课,而单靠评课人员自己的主观感受来抽象地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同时,这种模糊判断隐含着评课人员评课时的权威,导致教师与评课人员之间丧失了双向互动的平台。
2、评课内容的绝对性。评课的绝对性是指评课中使用一些诸如“不好”、“不要”、“不用”、“注意”、“应该”、“应从”等否定性或命令性词语。否定性词语一方面很清楚地界定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但另一方面也使该评课意见成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结果性评价,不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改进。命令性词语给教师指明了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向,但由于这些词语隐含着评课人员在评课时的权威性,因而容易使教师在评课中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教师与评课人员之间对话的形成和有效互动的产生。
3、评课内容的“高、空、全”。评课人员常用“体现新课改理念”、“以人为本”、“符合认知规律”、“体现某某教育思想”等话语来评课。这些话语从理论层面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高度评价,但该意见无法指导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也无法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一方面,评课者用一些传统的空话和套话来进行评课,在评课中给教师的表扬过于客套、走形式。例如:评课人员频繁使用“教态自然大方”、“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层次清楚”、“基本功扎实”等话语来评课。这些话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教师肯定与赞扬,但由于教师听得太多,看得太多而失去了激励作用,难以与教师产生共鸣。另一方面也表现在评课者过于关注教师表面的教学行为,而没有深入分析教学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样的评课虽然能把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些问题直观地暴露出来,但却无法促使教师和评课人员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思考。
(二)评课形式存在的问题
1、现场反馈中的“靶子现象”。评课大多采用教师先说课,然后评课人员对教师的课进行轮流评课的形式。这种形式容易把教师孤立在某个角度。教师只注意听或写下评课人员说什么,而不反思和争辩说得对不对。教师此时就像一个靶子,只接受评课人员射过来的箭,而不反思该不该射或射得对不对。因而造成教师在评课中被动挨打的局面。虽然靶子现象会带来评课诊断的高效率,使教师很快收集到有关自己课的信息;但同时也造成了评课中评课意见的堆砌,教师无从消化众多意见,也无法激发教师在评课中的主体意识。
2.现场反馈中的“强势与弱势”。评课中的强势主要来源于三个因素。第一,评课人员要帮助上课教师,上课教师等待评课人员的帮助。第二,评课人员有能力帮助上课教师,上课教师的课本身存在问题。第三,评课人员中领导和专家本身代表着一种权威,这种权威会无意识地渗透到评课中去,影响教师对评课做出积极的反馈。这三个因素使评课人员拥有评课发言的优先权与诊断权。
二、关于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评课质量的对策
(一)改进评课结果的途径
1、提高评课人员评课意识。评课人员用一种正确的评课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评课,改变以上提到的评课中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并对造成不合理的理念进行转化。把评课人员以暴露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为评课重心转向思考如何更好地让教师接受这些问题;把评课中“我所提出的就是对的,只要这么做就能改善教学效果”的强势行为变成“你对我的意见怎么看,我们可以交流”的互动行为;把评课中的“一味给予”变为“有选择的给予”;把评课中给出一个评课结果变为对具体教学环节的分析和探讨;把评课中强调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诊断变为强调教师课堂教学的发展性。
2、提升评课人员评课语言的有效性。我们始终要坚持一条原则,即评课意见是为了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是否能看懂、理解并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要降低空话、套话、大话的使用频率,使赞扬的语言具体、真诚并充满人文关怀,让教师产生如沐春风的体验。
(二)构建以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为核心,以评课人员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探讨为平台的评课形式。
1、改变轮流评课形式为对话评课形式。为了让教师在评课中能主动为自己的教学辩护,并和评课人员形成争论,使评课人员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评课效果,我们采用对话评课的形式。它首先要求评课人员找出教师这堂课自己体会最深且能给出具体指导的环节,并把其形成--个话题,最后围绕该话题设计对教师的一系列提问。这样一种评课形式有利于在问答式的对话中让教师更好地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使评课人员把自己的评课意见渗透到对教师的发问中去。这种评课形式要求评课人员要善于发现教师回答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发问。
2、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评课形式。教师为中心的评课形式是以教师提出自己本节课最困惑的问题来搭建双方对话的平台。同时教师最困惑的问题也就成为双方的对话点和深入探讨问题的入口。这种评课形式做到了把评课的优先发言权交给教师。具体操作程序是教师提出问题,双方深入讨论问题,然后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策略。这种评课形式能缓解教师评课过程中的压力,教师不用担心别人会给自己做什么样的评价,也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存在的问题。
3、形成以评课人员为核心的评课形式。这种评课形式以所有人都存在的问题作为交流平台,可以避免评课人员的意见过于繁杂。它的具体操作程序是:所有评课人员都认为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 →教师发表自己对共性问题的意见→评课人员和教师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这种评课形式有利于集中评课人员的集体智慧来深入解决教师存在的问题,可以起到非常好的评课效果。
一、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评课内容和评课形式存在问题
(一)评课内容存在的问题
1、评课内容的模糊性。评课内容的模糊主要是指评课中使用一些诸如 “多一点”、“少一点”、“不用太多”、“不到位”、“不够”、“不足”、“再加强”、“讲得太多”、“稍快一些”、“更合理”、“更多一些”等模糊性词语。这样的评课并未从有效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进行评课,而单靠评课人员自己的主观感受来抽象地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同时,这种模糊判断隐含着评课人员评课时的权威,导致教师与评课人员之间丧失了双向互动的平台。
2、评课内容的绝对性。评课的绝对性是指评课中使用一些诸如“不好”、“不要”、“不用”、“注意”、“应该”、“应从”等否定性或命令性词语。否定性词语一方面很清楚地界定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但另一方面也使该评课意见成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结果性评价,不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改进。命令性词语给教师指明了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向,但由于这些词语隐含着评课人员在评课时的权威性,因而容易使教师在评课中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教师与评课人员之间对话的形成和有效互动的产生。
3、评课内容的“高、空、全”。评课人员常用“体现新课改理念”、“以人为本”、“符合认知规律”、“体现某某教育思想”等话语来评课。这些话语从理论层面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高度评价,但该意见无法指导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也无法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一方面,评课者用一些传统的空话和套话来进行评课,在评课中给教师的表扬过于客套、走形式。例如:评课人员频繁使用“教态自然大方”、“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层次清楚”、“基本功扎实”等话语来评课。这些话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教师肯定与赞扬,但由于教师听得太多,看得太多而失去了激励作用,难以与教师产生共鸣。另一方面也表现在评课者过于关注教师表面的教学行为,而没有深入分析教学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样的评课虽然能把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些问题直观地暴露出来,但却无法促使教师和评课人员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思考。
(二)评课形式存在的问题
1、现场反馈中的“靶子现象”。评课大多采用教师先说课,然后评课人员对教师的课进行轮流评课的形式。这种形式容易把教师孤立在某个角度。教师只注意听或写下评课人员说什么,而不反思和争辩说得对不对。教师此时就像一个靶子,只接受评课人员射过来的箭,而不反思该不该射或射得对不对。因而造成教师在评课中被动挨打的局面。虽然靶子现象会带来评课诊断的高效率,使教师很快收集到有关自己课的信息;但同时也造成了评课中评课意见的堆砌,教师无从消化众多意见,也无法激发教师在评课中的主体意识。
2.现场反馈中的“强势与弱势”。评课中的强势主要来源于三个因素。第一,评课人员要帮助上课教师,上课教师等待评课人员的帮助。第二,评课人员有能力帮助上课教师,上课教师的课本身存在问题。第三,评课人员中领导和专家本身代表着一种权威,这种权威会无意识地渗透到评课中去,影响教师对评课做出积极的反馈。这三个因素使评课人员拥有评课发言的优先权与诊断权。
二、关于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评课质量的对策
(一)改进评课结果的途径
1、提高评课人员评课意识。评课人员用一种正确的评课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评课,改变以上提到的评课中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并对造成不合理的理念进行转化。把评课人员以暴露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为评课重心转向思考如何更好地让教师接受这些问题;把评课中“我所提出的就是对的,只要这么做就能改善教学效果”的强势行为变成“你对我的意见怎么看,我们可以交流”的互动行为;把评课中的“一味给予”变为“有选择的给予”;把评课中给出一个评课结果变为对具体教学环节的分析和探讨;把评课中强调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诊断变为强调教师课堂教学的发展性。
2、提升评课人员评课语言的有效性。我们始终要坚持一条原则,即评课意见是为了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是否能看懂、理解并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要降低空话、套话、大话的使用频率,使赞扬的语言具体、真诚并充满人文关怀,让教师产生如沐春风的体验。
(二)构建以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为核心,以评课人员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探讨为平台的评课形式。
1、改变轮流评课形式为对话评课形式。为了让教师在评课中能主动为自己的教学辩护,并和评课人员形成争论,使评课人员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评课效果,我们采用对话评课的形式。它首先要求评课人员找出教师这堂课自己体会最深且能给出具体指导的环节,并把其形成--个话题,最后围绕该话题设计对教师的一系列提问。这样一种评课形式有利于在问答式的对话中让教师更好地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使评课人员把自己的评课意见渗透到对教师的发问中去。这种评课形式要求评课人员要善于发现教师回答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发问。
2、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评课形式。教师为中心的评课形式是以教师提出自己本节课最困惑的问题来搭建双方对话的平台。同时教师最困惑的问题也就成为双方的对话点和深入探讨问题的入口。这种评课形式做到了把评课的优先发言权交给教师。具体操作程序是教师提出问题,双方深入讨论问题,然后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策略。这种评课形式能缓解教师评课过程中的压力,教师不用担心别人会给自己做什么样的评价,也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存在的问题。
3、形成以评课人员为核心的评课形式。这种评课形式以所有人都存在的问题作为交流平台,可以避免评课人员的意见过于繁杂。它的具体操作程序是:所有评课人员都认为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 →教师发表自己对共性问题的意见→评课人员和教师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这种评课形式有利于集中评课人员的集体智慧来深入解决教师存在的问题,可以起到非常好的评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