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环境资源与语文教学相融合
【作者】 熊永沾
【机构】 贵州省福泉市高石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很难变成中小学校的实际教育成果。这是应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迫切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就是给老师和学生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语文教学尤其重要,它对环境的要求更高,更明显。
关键词:环境资源;语文教学;环境气氛
一、教学环境的概述
环境,《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1周围的地方;2周围的情况和条件。环境既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
教学环境:指校园内部和校园周边环境,即校园内部和周边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校园环境文化作为校园的生态系统,其特质主要是指校园内经过人们组织、改造而形成的校容校貌和校园学习环境。具体指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及各种设施等。这种物质环境自然是一种环境文化,它的作用体现出“桃李不言”的特点,却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受此熏陶、暗示、感染。所以,学校物质环境文化的设计必须强化环境育人意识,使校园环境充满着文化色彩,“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讲话”。作为学校的教育者,如果能使用学校各种物质的东西都能体现一种学校的个性和精神,都能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发向上的感受,那么,校园的物质环境就会成为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老师,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
学校范围之内的教学资源就是校内教学环境,超出学校范围的教学资源就是校外教学环境。
学校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占主要地位。它随着教育工作者对语文教学重要性的认识而发生变化。校内语文教学资源对语文活动及其效果发生直接及间接的环境因素有:
(一)班级情况
在语文教学中,班级规模对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及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课堂行为,特别是个性化教学有很大的影响。在注重个性化发展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较小规模的班级可以更好的适应学生不同需要,老师辅导也能更有效。
(二)课堂气氛
语文教学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打造,在每节课中还需适时地进行调节。应该是开放活跃的,以往的“快、静、齐”,这种老旧的课堂气氛往往阻碍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从而调整教学策略,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场地氛围
环境气氛是从教学场地的空气、光线及布置等因素来说的,这些条件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和老师心理上的不同感受,学生和教师的心理感受也将影响教学效果。例如:教室里宽敞明亮空气新鲜,使人大脑清醒、精神振奋、心情愉快则能提高教学效果,反之则容易使人的大脑昏沉眩目恶心大大降低语文教学效果。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应亦师亦友。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在平和的气氛中,师生一起学习,一起去发现和探求,才会有创造。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场地不应只设在教室,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将教学场地改到室外,或者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氛围烘托,以便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易于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二、环境资源的利用和挖掘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建设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的需要,是陶冶学生情操、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有效举措,是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学校的必然选择。现在校园环境打造追求“绿化”、“美化”、“净化”,同时还提出要体现“文化”内涵,所心现在学校都建有文化墙,上面或者诗词歌赋、或者花鸟虫鱼、或者山水风光,这些都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教学资源。
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学生思维活跃,对新生事物接受较快,其中也接受了一些糟粕,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有的学生缺乏良好的文化熏陶,阅读水平、写作能力不高。
我们语文教学应对校园环境起到引导作用,优良的校园环境对优质的语文教学也起到促进作用,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人在发展,文化也在发展,语文教学也在发展,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语文教学的发展还较慢,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文化的需要,是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我们的学校就是要把好这一关,千万不能把语文教学和校园环境对立起来。有的学校一心抓教学,忽视了学生心理的需求,导致许多学生厌学、逃学、怕学,一进学校就好像进了地狱一样。一到考试就好像进刑场一样,而且学习的成绩非常差。语文课死气沉沉,学生上课都在睡觉。可以想象学生是多么痛苦。校园内只有四角的天空,校园外的生活却丰富多彩,这样的反差,怎么能不让学生心动呢?我们语文教学,应该形式多样,比如:一单元搞一次朗诵比赛,一学期搞一次成语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语文知识竞赛、作文比赛、歌唱比赛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
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和校园文化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就要好好的利用这种关系,搞好我们的学校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沐浴着时代的阳光,走健康的道路。为我们的祖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 顾黄初、顾振彪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 9 月
[2]《语文教改新趋势》 刘毅主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7 月
[3]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蔡少军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3 月
关键词:环境资源;语文教学;环境气氛
一、教学环境的概述
环境,《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1周围的地方;2周围的情况和条件。环境既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
教学环境:指校园内部和校园周边环境,即校园内部和周边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校园环境文化作为校园的生态系统,其特质主要是指校园内经过人们组织、改造而形成的校容校貌和校园学习环境。具体指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及各种设施等。这种物质环境自然是一种环境文化,它的作用体现出“桃李不言”的特点,却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受此熏陶、暗示、感染。所以,学校物质环境文化的设计必须强化环境育人意识,使校园环境充满着文化色彩,“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讲话”。作为学校的教育者,如果能使用学校各种物质的东西都能体现一种学校的个性和精神,都能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发向上的感受,那么,校园的物质环境就会成为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老师,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
学校范围之内的教学资源就是校内教学环境,超出学校范围的教学资源就是校外教学环境。
学校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占主要地位。它随着教育工作者对语文教学重要性的认识而发生变化。校内语文教学资源对语文活动及其效果发生直接及间接的环境因素有:
(一)班级情况
在语文教学中,班级规模对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及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课堂行为,特别是个性化教学有很大的影响。在注重个性化发展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较小规模的班级可以更好的适应学生不同需要,老师辅导也能更有效。
(二)课堂气氛
语文教学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打造,在每节课中还需适时地进行调节。应该是开放活跃的,以往的“快、静、齐”,这种老旧的课堂气氛往往阻碍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从而调整教学策略,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场地氛围
环境气氛是从教学场地的空气、光线及布置等因素来说的,这些条件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和老师心理上的不同感受,学生和教师的心理感受也将影响教学效果。例如:教室里宽敞明亮空气新鲜,使人大脑清醒、精神振奋、心情愉快则能提高教学效果,反之则容易使人的大脑昏沉眩目恶心大大降低语文教学效果。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应亦师亦友。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在平和的气氛中,师生一起学习,一起去发现和探求,才会有创造。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场地不应只设在教室,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将教学场地改到室外,或者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氛围烘托,以便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易于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二、环境资源的利用和挖掘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建设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的需要,是陶冶学生情操、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有效举措,是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学校的必然选择。现在校园环境打造追求“绿化”、“美化”、“净化”,同时还提出要体现“文化”内涵,所心现在学校都建有文化墙,上面或者诗词歌赋、或者花鸟虫鱼、或者山水风光,这些都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教学资源。
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学生思维活跃,对新生事物接受较快,其中也接受了一些糟粕,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有的学生缺乏良好的文化熏陶,阅读水平、写作能力不高。
我们语文教学应对校园环境起到引导作用,优良的校园环境对优质的语文教学也起到促进作用,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人在发展,文化也在发展,语文教学也在发展,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语文教学的发展还较慢,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文化的需要,是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我们的学校就是要把好这一关,千万不能把语文教学和校园环境对立起来。有的学校一心抓教学,忽视了学生心理的需求,导致许多学生厌学、逃学、怕学,一进学校就好像进了地狱一样。一到考试就好像进刑场一样,而且学习的成绩非常差。语文课死气沉沉,学生上课都在睡觉。可以想象学生是多么痛苦。校园内只有四角的天空,校园外的生活却丰富多彩,这样的反差,怎么能不让学生心动呢?我们语文教学,应该形式多样,比如:一单元搞一次朗诵比赛,一学期搞一次成语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语文知识竞赛、作文比赛、歌唱比赛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
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和校园文化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就要好好的利用这种关系,搞好我们的学校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沐浴着时代的阳光,走健康的道路。为我们的祖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 顾黄初、顾振彪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 9 月
[2]《语文教改新趋势》 刘毅主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7 月
[3]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蔡少军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3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