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奇思妙想——浅谈凭借教材开发思维
【作者】 陈孟春
【机构】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县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在语文教学中,语言和思维的开发需要齐头并进,共驾齐驱。人教版实验教材的低年级说话教学,内容丰富,画面明朗,科学合理,趣味性强,是开发学生口头语言能力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有利平台。因此,充分利用教材,可以在说话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多方面探求说法,启发想像和联想,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对于教材的利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续编故事,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要求学生思路开阔,善于全面地看问题,既能抓住事物的整体、全貌,又不忽视局部和细节,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如提供一个故事开头,让学生根据图文提示续编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就必须引导学生展开广泛的联想,帮助学生从多方面寻求答案。例如学习《风娃娃》一课时,让学生顺着文章的思路思考:风娃娃帮人们做事,为什么人们还要责怪它?而风娃娃应该怎么做才能让人们喜欢它?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挖掘,从检讨风娃娃的过失,到开拓风娃娃的助人之路,充分发挥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得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前因后果入手,在抓住风娃娃过失这一主要矛盾的基础上,结合生活经验以及童真的想象,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既锻炼了有理有据地找问题,也锻炼了解决问题的手段多元化。
二、顺序说图,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低年级儿童思维缺乏层次性,尤其是看图说话训练中常常会出现说话无次序现象。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观察、思考和表达。如二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四中,有一篇小朋友参观猴山的看图说话,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色彩鲜艳的图画,按照“整体看——局部看——依次看——重点看——分类看”的顺序,辅助学生把握图画内容,组织语言,从远处的蓝天白云,到兴高采烈的小朋友,再到猴山上千姿百态、游乐嬉戏的小猴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和练说,逐步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和练习,有助于学生养成井井有条的观察和思维习惯。有条不紊的思维习惯不仅有助于语文的学习,对学生的成长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说思结合,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对于一个完整的故事,学生往往只限于表面的说学上,很少做深入的思考,浮于表面,不解深意。这时,教师就要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督促学生做进一步的深入的思考。如学习《坐井观天》一课时,老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学生依葫芦画瓢地复述故事是不够的。我们要求学生思考“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听了故事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更进一步,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将文中的那片“天”换成我们的家乡,换成我们知道的知识,引导学生去比较我们还未曾到过的地方,还不曾了解的奥秘。进而通过比较来直面自身的狭隘,通过直面狭隘来激励自身的进取。深意是挖出来的,老师利用课本课文,可以督促学生挖掘寓言深意,体悟人生哲理,同时通过边说边思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做说结合,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丰富的想象力是小孩子普遍共享的优质资源,老师是矿工,教材就是矿工手中的工具,利用好了这把工具,可以挖掘到意想不到的财富。而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就必须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探索问题,学会突破常规,标新立异。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人教版实验教材安排了先动手操作,然后再说的训练内容。如一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一安排有“春天在哪里”的口语交际练习,要求学生先交流自己“找到的春天”,并画出来,讲给同学听,最后还要一起点评。学生动手做了,印象深了,想象也就充分了,表达也就更清楚了。老师特别要抓住学生的大胆创造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创造的喜悦,从而启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培养其思维的创造性。
综上所述,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语言的支撑,小学生处在开发语言和思维的黄金阶段,老师必须把握此阶段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思维习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同步发展和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思维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样的练习需要长期坚持,有意识地去培养。而教材是承载课堂教学的平台,教材里的每一篇课文、每一个问题,都值得老师和学生去细细体会、挖掘,在充分理解的同时,做出自己有意义的思考。通过长期这样的锻炼,不仅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大有帮助,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整体的成长,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续编故事,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要求学生思路开阔,善于全面地看问题,既能抓住事物的整体、全貌,又不忽视局部和细节,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如提供一个故事开头,让学生根据图文提示续编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就必须引导学生展开广泛的联想,帮助学生从多方面寻求答案。例如学习《风娃娃》一课时,让学生顺着文章的思路思考:风娃娃帮人们做事,为什么人们还要责怪它?而风娃娃应该怎么做才能让人们喜欢它?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挖掘,从检讨风娃娃的过失,到开拓风娃娃的助人之路,充分发挥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得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前因后果入手,在抓住风娃娃过失这一主要矛盾的基础上,结合生活经验以及童真的想象,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既锻炼了有理有据地找问题,也锻炼了解决问题的手段多元化。
二、顺序说图,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低年级儿童思维缺乏层次性,尤其是看图说话训练中常常会出现说话无次序现象。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观察、思考和表达。如二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四中,有一篇小朋友参观猴山的看图说话,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色彩鲜艳的图画,按照“整体看——局部看——依次看——重点看——分类看”的顺序,辅助学生把握图画内容,组织语言,从远处的蓝天白云,到兴高采烈的小朋友,再到猴山上千姿百态、游乐嬉戏的小猴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和练说,逐步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和练习,有助于学生养成井井有条的观察和思维习惯。有条不紊的思维习惯不仅有助于语文的学习,对学生的成长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说思结合,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对于一个完整的故事,学生往往只限于表面的说学上,很少做深入的思考,浮于表面,不解深意。这时,教师就要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督促学生做进一步的深入的思考。如学习《坐井观天》一课时,老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学生依葫芦画瓢地复述故事是不够的。我们要求学生思考“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听了故事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更进一步,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将文中的那片“天”换成我们的家乡,换成我们知道的知识,引导学生去比较我们还未曾到过的地方,还不曾了解的奥秘。进而通过比较来直面自身的狭隘,通过直面狭隘来激励自身的进取。深意是挖出来的,老师利用课本课文,可以督促学生挖掘寓言深意,体悟人生哲理,同时通过边说边思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做说结合,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丰富的想象力是小孩子普遍共享的优质资源,老师是矿工,教材就是矿工手中的工具,利用好了这把工具,可以挖掘到意想不到的财富。而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就必须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探索问题,学会突破常规,标新立异。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人教版实验教材安排了先动手操作,然后再说的训练内容。如一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一安排有“春天在哪里”的口语交际练习,要求学生先交流自己“找到的春天”,并画出来,讲给同学听,最后还要一起点评。学生动手做了,印象深了,想象也就充分了,表达也就更清楚了。老师特别要抓住学生的大胆创造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创造的喜悦,从而启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培养其思维的创造性。
综上所述,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语言的支撑,小学生处在开发语言和思维的黄金阶段,老师必须把握此阶段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思维习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同步发展和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思维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样的练习需要长期坚持,有意识地去培养。而教材是承载课堂教学的平台,教材里的每一篇课文、每一个问题,都值得老师和学生去细细体会、挖掘,在充分理解的同时,做出自己有意义的思考。通过长期这样的锻炼,不仅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大有帮助,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整体的成长,也是非常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