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生阅读兴趣策略探析

【作者】 李婷婷

【机构】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三道沟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之一。语文阅读兴趣是培养和提升语文阅读能力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前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采用营造氛围、激发阅读兴趣,创设情境、走进文本,涵咏言语、与文本对话,多元评价、促进探究等策略,有效地促进并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教学   兴趣   策略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以说阅读对人的一生起着重要的作用。阅读的目的不是应对考试,而是着眼于 “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因此阅读的动力在于兴趣。学生只有热爱阅读,阅读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阅读就会有意义,阅读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量越来越大,学生却不喜欢读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成为我们每个语文老师经常探讨的话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营造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良好的环境,良好的氛围,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时候,孟母为了孟子的成长,不惜举家三迁,最后迁到“后宫学院”。孟子被学院传出的琅琅读书声吸引,于是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发奋读书,终成大儒。环境、氛围对人的成长有如此大的影响,那么对阅读兴趣的培养也是如此。要想让学生喜爱阅读,首先得有一个书香的大环境,教室里可以张贴一些促人读书的标语或宣传画,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在平时的教学中,适时增加一些古今中外名人读书的故事,鼓励学生爱读书,凡是一个成功的作家,都是通过长期地阅读和学习才能达到的。还有在教室里面设置一个语文学习园地,把学生的优秀习作和读书时所写的一些感悟,择优展示。通过以上这些方法,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其在不知不觉中爱读书。
  二、创设情境,走进文本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描绘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状态或景象表现出来,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创新思维。学习是一种积极思维活动,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入门的向导。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材料。”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的设置已经发生了变化,变单一知识目标为多元目标,语文教学不应单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应在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同时,给学生以丰富的内心体验和个人感悟,变统一目标为多层目标,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因此,上课伊始,教师要实施导学,将学生散放的心吸引到课堂学习目标上来。成功的导入,能够使学生尽快进入愉悦情绪状态,把学生带入思维和兴奋之中,为教学过程创造最佳的时机。
  语文学科是一门最开放的学科,语文的外延是一切社会生活。本案例中,教师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春的成语,咏春的诗句,使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扩展、深化,加大课堂容量。同时让学生们在搜集整合信息的同时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教师依据教材创设富有情境的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调动了阅读兴趣,往往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兴奋的状态。
  三、涵咏言语,与文本对话
  心理学上讲:“兴趣与需要有密切的联系。兴趣的发生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他必然会对有的事物优先地给予注意,并且对它有向往的心情。”这就是说:只有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感到所学的知识需要了解,需要掌握,学习起来才会兴趣盎然。因此,教师要挖掘教材,活化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性学习,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塑造学生创新性人格。教师要设身处地地关、呵护,尊重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要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更多的触摸语言,在实践中培养语感,学会运用语言。语言文字是文章的外衣,是作者与读者交流的第一媒介,所以,凡是能选入教材的课文,在语言上基本上都是无可挑剔的,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和文字特色,因此,要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抓住关键点或好词佳句,尤其是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词句,进行品味、揣摩,体会语言的妙处。因为这些词句是作者经过反复推敲之后写下的,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的作用。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阅读中,各自的焦点截然不同。教师独到的文本切入点,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独特的生命感悟,进行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并最终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四、多元评价,促进探究
  学习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优势。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对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对学生学习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元评价理论体现了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阅读兴趣培养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不是某一个或某一类学生。《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因而他们对文中的人、事、物的看法和感受会有所不同。因此对学生阅读过程与结果的评价不能搞一刀切,不以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而是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标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层评价、有效教学。我们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感受,为他们提供更多交流的机会。阅读要充分,知道要具体,评价多样化。评价的方式有许多种,可以教师读、学生评,可以学生读,教师评,也可以学生读,学生评,自己读。自己评等。教师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要选择好时机,给予具体的指导,是学生虚心接受。评价的语言不要简单地使用“很好”之类的语言,要具体,富于变化,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及具体的阅读内容进行有效评价,这样才能增强学生阅读的信心与勇气,学生才能以更大的学习激情参与到今后的阅读中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不仅关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关系到语文学科教学的发展问题。没有阅读,就没有真正的语文教学,阅读兴趣的培养迫在眉睫,探索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一项重大课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始终坚信:只要全体语文教师行动起来,勤思考、甘奉献、勇实践,阅读教学定会上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3】探究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方法[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3年第5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