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作者】 郑 敏

【机构】 福建省福鼎市白琳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素质教育背景下,我们的教学要真正提高质量,体现以人为本,就必须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这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不仅可以依靠自己的思考去学习,并不断地向教师进行质疑,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
  关键词:自主学习 以生为本 培养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1]要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关键要让数学学习有效激活学生自觉参与生命课堂的动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认为,教学中可采用以下策略:
  一、更新观念确立目标,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研究表明,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有明确的目标要求,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新观念,明确目标,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当好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充分重视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为了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增进彼此的感情,我在班内布置学生写数学周记。在周记中我们互相问候、互诉心事。周记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使我成为了学生的知心朋友。有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老师,我非常喜欢你,我欣赏你的人格,只要是你上课,我就非常爱听。你要是教到我小学毕业,那该多好啊!”实际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学好,允许他们发表不同见解,正确对待他们的心理变化,围绕目标学习导向,巧妙合理地利用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有效促进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谐发展。
  二、创设“以生为本”的环境,强化自主学习的心向
  钱学森曾说:“科学与人文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2]教师应充分钻研、了解并利用数学教材中的大量人文知识,依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创设环境,高度重视融入和诱发情感,鼓励学生参与人文实践活动,促进自主参与心向形成,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关注情感体验,激活学生自主发展的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教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3]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根据数学学科教材的特点,立足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针对学习中面临的或成或败两种可能性,发挥情感效应,强化激励性评价,因势利导培养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如: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在上《平均数》一课时,把全班学生平分成甲、乙两队,各派3名队员进行3秒钟拍球比赛,结果甲队拍25个,乙队拍38个,乙队暂时领先。而后吴老师加入甲队,用3秒钟拍了15个,结果甲队以40个获胜。由此产生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怎么办?比总数的方法公平吗?等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亲历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情感的交流和激烈的辩论,使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深化数学认识并获取广泛的经验。从中,充分体现了教学的以生为本,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2、创造乐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动机
  按照人的行为由动机引起的理论,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紧扣学生的现实世界,积极创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有利情境,充分展示数学的价值和作用,善于运用直观激趣、谜语激趣、故事激趣、歌决激趣、操作激趣、情境激趣、游戏激趣、悬念激趣等手段,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交流,增强学习信心,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数学的欲望。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先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不管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只要能测出它各边的长度,就能计算出它的周长;而后引出园艺师要给一边靠墙的长10米,宽5米的空地设计长方形的花坛,要求学生怎样设计最省钱?学生分组讨论得出两种方案和结果:当围出一条长是10米,两条宽都是5米,则周长是20米。计算方法:①10+5+5=20(米)②10+5×2=20(米)③(10+5)×2-10=20(米)。当围出两条长都是10米,一条宽是5米,则周长是25米。计算方法:①10+10+5=25(米)②10×2+5=25(米)③(10+5)×2-5=25(米)。通过活动,有效教育学生深刻理解,通过多种方案设计比较,可以科学合理省钱的数学价值意义。
  3、善用激励素材,激扬学生自主思考的热情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教师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智能因素,深入钻研,大胆处理,积极建构弹性化的教学设计,有效借助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调动学生动脑思考的积极性,理解、体验新知识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进而掌握数学思维方法。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用动画演示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使学生从直观上清楚了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再由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高。由此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使新知识通过联系旧知识变简易化,使学生自主思考的热情在知识转化的激励中得以释放,思维更加活跃,促进了学生在主动思考理解中巩固知识。
  三、改进教法教给学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古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4]即指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因此,改进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十分重要。教师应善于运用情境化等教学方法,着力使学生逐步领会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教学《倍的认识》时,
  师问:(课件出示:8朵红花,没有蓝花。)我们来看看,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
  师问:大家觉得有困难吗?那你猜猜蓝花可能是几朵,再说说你是怎么圈?
  生:如果蓝花有2朵,红花2朵2朵圈。
  生:如果蓝花有4朵,红花4朵4朵圈。
  学生在练习纸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谁来说说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了?
  提问:如果蓝花只有1朵,红花还是8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请大家在自己的脑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诉我答案。
  交流:你能说说脑海中是怎么圈的吗?
  质疑:孩子们,红花一直是8朵,为什么两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发生变化?(出示上述蓝花1朵、2朵、4朵、8朵的4幅(下转第7页)(上接第83页)图)
  通过以上创设变式情境,不断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让学生在困惑中感受“1倍数”的重要性与关键性,使学生“倍”的认识得到了升华,进而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计算方法。
  四、提供主动探索空间,推动自主学习的实践
  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只有不断为学生创造学习空间,引导、挖掘学生的思维智能,反复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开展自主探索,实践运用多种数学方法,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实现学生的自主知识建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做到“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自己思考的,教师不暗示;学生能自己评价的,教师不先表示”;[5]又要兼顾参与学生的全面性,确保不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都能平等地获取参与尝试的权利,而且还要为学困生创造展示成功的平台,克服学困生自主学习信心不足的问题。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我先在黑板上写出四个词:“同时、相对、相距、相遇”,请两名学生表演,让全班学生理解含义;而后列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小强每分钟走100米,小丽每分钟走50米。4分钟后两人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几米?”要求全班学生借助笔盒和铅笔进行演示,再相互沟通。由此,给予全班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数学问题就在身边。对于学困生,通过参与活动,进一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树立“我能行”的信念,[6]进而掀起全班学生普遍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总之,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想方设法采取科学的策略,有意识地培养并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心向、能力,以生为本,积极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机会,做到心中时时装着学生,为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导,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导,学生才能真正学会自主学习求知,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充满生命的学生学习乐园。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部制定
  [2] 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
  [3] 赵国忠,《有效教学最需要什么》,南京大学出版社
  [4] 王盛松,《漫谈“自主”》,江苏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5] 韩清林,《关于“自主学习”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的若干基本问题》,河北教育,1999年第12期
  [6] 唐建平,《数学“自主学习”实验研究》,小学数学教育,2005年第7-8期
  作者简介:郑敏,福建省福鼎市白琳中心小学,大学本科,小学中学高级教师。从教以来,勇于探索,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积极投身课改,刻苦钻研教材,主要围绕“有效整合课内外资源,构建小学生命化课堂”为专题进行课题研究,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探索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自己的课堂愈发呈现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