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生活化的习作教学探索
【作者】 罗荣华
【机构】 四川省蓬安锦屏中心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又是作文。”
学生的不冷不热,正是缺乏兴趣的表现。虽然教师指导是千方百计,从最初的立意到文章结构的周到安排,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或者是重复罗嗦,缺乏应有的生动色彩。看到这样的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没有一点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孩子们的写作也基本是以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为目标。
为什么会这样?
一些作家普遍认为,写作是内心冲动的表达,是快乐的生命过程。虽然我们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成为作家,但我们应当让习作成为一种快乐的活动,而快乐之源是生活。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一、源于生活的习作指导
1、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的生活
一周两课时的习作课堂教学,不应该是学生习作的全部,而只是习作最后完成的一个阶段。要求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七步成诗”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课堂中“无米下锅”应是自然的。我们更不能因此而责怪学生,却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引导,是否违背了习作的生活来源性法则,因为没有生活的习作是不存在的,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所以我们的习作教学时空要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以日记的方式收集相关的生活素材,逐步明确生活感受,形成写作冲动。。
2、引导学生在思考中观察生活,用情感体验生活
为了避免生活材料积累的盲目性,克服无序的散漫,教师应做出不妨碍学生观察和想象的适时指导。比如班队课的主题常常老师选定,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在与学生交谈后我发现,学生对此很有些“小看法”,我灵机一动,便举行一次班队活动应这样开展的习作练习,结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平时习作“抓耳挠腮”的孩子们,一下子感觉文思如泉涌,成一挥而就之势。看来“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米下锅了”。
情感是写作的物化推动力。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驱动只能永远保持沉默,只有学生进入了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壮丽的浪涛,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这样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从而达到习作的目的。所写之作有血有肉,展示出小学生那天真的心灵,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若忽视了“情感”激发,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永会沉睡不醒,其习作仅是提纲陈述式而己,更不用说具有个性,那么学生内部语言的生成,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反而会与习作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便会索然无味,逐渐产生厌作情绪,甚至形成轻微心理障碍。
因此,除了选题时要贴近学生外,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拄契机,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真正达到“我要写”的境界。这样习作练习才能有可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得以生成,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学生习作学习生活才有生命的律动,由此看来,激活学生情感,激活学生的积累,这些看似文外的功夫与“习作方法”的指导这种文内功夫同样的重要。
二、基于生活的习作评价
生活的多样决定了评价的多样性标准。《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教学评价不仅有甄别与筛选的功能,更应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要我们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体验与感受,以下是我的一点心得。
1、尊重主体的独立感受:评阅学生的习作时,我们不能以成人眼光或教者的生活经验来看待评价孩子的表述。
2、目标的分层实现原则
同样是“A”,标准可能会不一样,除了基础性要求外,更重要的是进步性或提高性标准,甚至可以是几个学生一个标准,一个学生一个标准。而实际的情况却是:得“A”的老是那几个学生,得“C”甚至“D”的总是跳不出“C”与“D”的圈,一个习作总是得“C”或“D”的学生,他们的习作自信在被一个接着一个的“C”与“D”中击得粉碎,而远离成功的彼岸。因此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分层评价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①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定等级的标准不同。②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则是循序渐进的,按进步的幅度,不断变化标准,甚至可以对其闪光表现给予“连升三级”的超常评价,一步步将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3、指导性批阅,促进学生再发展。
纯粹的等级式评阅,常常让学生不明就里。所以批阅这个习作教学环节应是:根据习作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形式予以再指导,然后,让学生根据指导,再改、再练、再提高,而不是对习作作个简单的评定而己,而应指出其本次习作的明显优点和能够改正的缺点,之所以说能够改正,是因为就其现有水平还不能达到某一高度,不能强求。
4、动态评定,让学生对习作充满希望。
习作等级的评定不能一锤定音,应实施动态性的评定,促进优生更“优”, 差生变优,具体做法是:得“B或A”的习作,经学生成功的修改后,我们可以把这篇习作重新评定为“B+”或“A+”,学生若再作修改,习作还可以再作评定,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这样动态性的评定,对于习作后进生来说,给了他们很容易的“得A”的机会,对自己的习作充满希望与信心。
学生的不冷不热,正是缺乏兴趣的表现。虽然教师指导是千方百计,从最初的立意到文章结构的周到安排,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或者是重复罗嗦,缺乏应有的生动色彩。看到这样的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没有一点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孩子们的写作也基本是以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为目标。
为什么会这样?
一些作家普遍认为,写作是内心冲动的表达,是快乐的生命过程。虽然我们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成为作家,但我们应当让习作成为一种快乐的活动,而快乐之源是生活。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一、源于生活的习作指导
1、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的生活
一周两课时的习作课堂教学,不应该是学生习作的全部,而只是习作最后完成的一个阶段。要求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七步成诗”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课堂中“无米下锅”应是自然的。我们更不能因此而责怪学生,却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引导,是否违背了习作的生活来源性法则,因为没有生活的习作是不存在的,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所以我们的习作教学时空要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以日记的方式收集相关的生活素材,逐步明确生活感受,形成写作冲动。。
2、引导学生在思考中观察生活,用情感体验生活
为了避免生活材料积累的盲目性,克服无序的散漫,教师应做出不妨碍学生观察和想象的适时指导。比如班队课的主题常常老师选定,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在与学生交谈后我发现,学生对此很有些“小看法”,我灵机一动,便举行一次班队活动应这样开展的习作练习,结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平时习作“抓耳挠腮”的孩子们,一下子感觉文思如泉涌,成一挥而就之势。看来“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米下锅了”。
情感是写作的物化推动力。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驱动只能永远保持沉默,只有学生进入了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壮丽的浪涛,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这样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从而达到习作的目的。所写之作有血有肉,展示出小学生那天真的心灵,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若忽视了“情感”激发,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永会沉睡不醒,其习作仅是提纲陈述式而己,更不用说具有个性,那么学生内部语言的生成,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反而会与习作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便会索然无味,逐渐产生厌作情绪,甚至形成轻微心理障碍。
因此,除了选题时要贴近学生外,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拄契机,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真正达到“我要写”的境界。这样习作练习才能有可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得以生成,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学生习作学习生活才有生命的律动,由此看来,激活学生情感,激活学生的积累,这些看似文外的功夫与“习作方法”的指导这种文内功夫同样的重要。
二、基于生活的习作评价
生活的多样决定了评价的多样性标准。《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教学评价不仅有甄别与筛选的功能,更应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要我们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体验与感受,以下是我的一点心得。
1、尊重主体的独立感受:评阅学生的习作时,我们不能以成人眼光或教者的生活经验来看待评价孩子的表述。
2、目标的分层实现原则
同样是“A”,标准可能会不一样,除了基础性要求外,更重要的是进步性或提高性标准,甚至可以是几个学生一个标准,一个学生一个标准。而实际的情况却是:得“A”的老是那几个学生,得“C”甚至“D”的总是跳不出“C”与“D”的圈,一个习作总是得“C”或“D”的学生,他们的习作自信在被一个接着一个的“C”与“D”中击得粉碎,而远离成功的彼岸。因此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分层评价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①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定等级的标准不同。②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则是循序渐进的,按进步的幅度,不断变化标准,甚至可以对其闪光表现给予“连升三级”的超常评价,一步步将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3、指导性批阅,促进学生再发展。
纯粹的等级式评阅,常常让学生不明就里。所以批阅这个习作教学环节应是:根据习作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形式予以再指导,然后,让学生根据指导,再改、再练、再提高,而不是对习作作个简单的评定而己,而应指出其本次习作的明显优点和能够改正的缺点,之所以说能够改正,是因为就其现有水平还不能达到某一高度,不能强求。
4、动态评定,让学生对习作充满希望。
习作等级的评定不能一锤定音,应实施动态性的评定,促进优生更“优”, 差生变优,具体做法是:得“B或A”的习作,经学生成功的修改后,我们可以把这篇习作重新评定为“B+”或“A+”,学生若再作修改,习作还可以再作评定,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这样动态性的评定,对于习作后进生来说,给了他们很容易的“得A”的机会,对自己的习作充满希望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