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幼儿园美工区角活动

【作者】 吴海蓉

【机构】 甘肃省瓜州县第一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幼儿园区角活动是近年来幼儿园广泛采用的一种活动形式。而美工区角活动更以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受到教师们的青睐和幼儿的喜欢。美工区角活动与集体美工活动相比,教师的主导作用变得隐形,目标隐含在环境和材料之中。幼儿的主体性变得明显,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感知来积累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显然,材料在美工区角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美工区角活动中,我们发现许多班级投放的材料多是购置的现成的,这些材料的选用成本高、浪费大、操作方法单一,活动很难长久地发展下去。因此,寻找和投放低成本、易收集、活动功能灵活多样的材料是美工区角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儿童教育前辈陈鹤琴也一再强调“活的教育,活的题材”,主张到田间去,到自然界去,大自然就是活的教材。而如何有效的利用自己家乡的资源,开展美工区角活动将这些“活的题材”应用到各班区角活动中呢?在实践过程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挖掘乡土资源,结合资源的特点制定合切实可行的美工区角活动。
  (一)我县地处古丝绸之路,是大漠戈壁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同时农村特有的自然环境为幼儿成长提供了便利条件:春季绿意四处、夏季炎热晴朗、秋季瓜果飘香、冬季寒冷白茫。除此之外,锁阳城、榆林窟等名胜古迹令游览的人流连忘返,乡土的特产文明省内外。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我们一直尝试“挖掘乡土资源”在实施过程中,孩子们对自然的乡土资源怀有特殊的情感。例如:西瓜皮能绘画,麦秆能编制好看的饰品、树叶能粘贴漂亮的画,石头涂漆后能铺路出彩色的路、禽类羽毛能装饰活动环境,玩泥沙能发展幼儿的小肌肉群等等、都是孩子们拿来游戏的最直接的材料。从农村淘来的玉米、各种豆子、各种种子、棉花、部分植物的根、茎、叶等,搜集了本地特色的手工制作,刺绣、缝制技巧方法等,还与家长一起收集的废旧毛线、报纸、一次性纸杯、废旧光盘、布头、蛋糕盘、方便面盒、各种罐子、吸管、手套、等等这些资源,在我们教师的眼里成立了“宝贝”,我们根据其不同的特性进行整理、归类、加工成半成品,合理、巧妙地投放到了幼儿园的美工区角活动中。
  (二)值得注意的是每次活动乡土材料的使用价值并不是在达到目标后或未达目标就失去使用价值,乡土材料的可塑性很强,可以通过增添乡土材料、改变乡土材料的性质、作用,使活动进一步深入。或者因活动的难度增大,幼儿思考角度不同,尝试运用某种辅助乡土材料进行活动,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经验,保持探索欲望,引发新的活动。
  (三)以安全为基础,多角度发展。材料的投放要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促使幼儿的机体得到发展,这是开展美工区角活动的前提也是宗旨。但是由于一些材料隐藏着危险,所以首先在投放之前,我们将这些材料进行分类,按不同年龄投放下去,确保幼儿的安全性;然后我们对幼儿进行了一些必备的安全教育,使幼儿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最后,我们还与幼儿一起制定了合理的区角活动的活动规则,切实保证美工区角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利用不同途径收集乡土资源。
  美工区角活动中的乡土材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它为孩子和知识之间搭起了桥梁,是孩子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工具,是幼儿在美工区角中进行各类学习活动的有效载体。那么,在我们开展的美工区角活动中要非常注重乡土乡土材料的运用,怎样能够收集丰富的乡土材料呢?
  (一) 通过家长幼儿收集:通过家长收集的活动区乡土材料主要是在活动区开展中需要家长参与或提供的。如:“章鱼手套”美工区角的开展中,我们发动家长收集手套等废旧乡土材料,让幼儿动手制作章鱼。幼儿收集的美工区乡土材料主要是通过采集、参观等活动收集的。在幼儿收集的乡土材料中主要是自然乡土材料。
   (二)通过老师收集:通过老师收集活动区乡土材料主要是通过老师自身及老师潜在的引导作用实现的。如老师利用空余时间采集、制作活动区乡土材料。如在“变废为宝”美工区角中通过老师收集一次性纸杯、纸盘等让幼儿进行创作。又如小班“巧手制作”美工区角中老师首先创设了花坛的样子,然后我们引导幼儿一起制作花草树木,运用废旧纸、盒子、吸管、筷子等乡土材料制作出各种各样的花。幼儿在这样一个工程中,有了更为广阔的创造天地。
   (三)通过社会收集在大班开展的“巧手缝纫”:立体纸艺美工区角活动中我们通过社会收集民间缝纫素材把广泛流传的传统缝纫、刺绣、剪纸运用到活动区当中,同时我们利用民间手工艺师傅的工艺水平让幼儿了解传统的手工艺制作。从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收集的丰富的、生活的游戏素材促进了我们美工区角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美工区角中,由于活动内容的操作性强,幼儿与教师的接触更加频繁。在活动中,教师要力求做到理解幼儿,关注幼儿,尊重幼儿,以幼儿为主体,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从幼儿活动的过程来看,教师指导作用的有效发挥,要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土材料的投放要做到“有的放矢”
  1.新乡土材料投放前要让幼儿先熟悉乡土材料。如在投放种子之前,应该通过认识不同的种子、玩种子排队等形式了解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名称、特点等这样就会很好的避免幼儿在过程中玩的兴趣超过了美工操作的兴趣,达到很好的预设效果。
  2.乡土材料的投放要适量。即乡土材料的投放要根据幼儿的情况适时增减,保证幼儿最佳的操作状况。如小班幼儿创意区让幼儿在,教师所提供的方便面碗数量就必须与幼儿人数相符,太少幼儿要争抢,太多的话,幼儿又不会专注于自己手中的乡土材料,为了多拿一个方便面碗他会对前面的操作不专心,达不到良好效果。教师可以准备许多,来满足幼儿创意,但事先不出示,等幼儿完成一个作品后,教师拿出来鼓励幼儿的创作愿望。
   (二)教师的指导要做到“点”“面”结合
  在美工区角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要做到“点”“面”结合,即参与指导的教师要有不同的分工,根据不同的记录表观察孩子的情况,进行即时指导。
  (三)教师指导艺术。
  1.指导语言艺术化当孩子的行为或希望得到认可时,当孩子发生状况获因纠纷而使活动出现停顿、有放弃的迹象时,教师应及时介入,介入时的语言指导要讲求艺术性。如小班幼儿在运用皱纹纸进行团纸球活动时,有一幼儿用嘴吹起彩纸,还一边吹一边说“看我吹的多远!”其他幼儿见状也开始模仿起来,整个活动室一片热闹。如果这时教师将其训一顿然后责其捡起来当然也会收到效果,但孩子非常有创意的想象也就此而止了。于是,教师顺应着孩子的思维走过去很夸张地说“黄色彩纸片找不到妈妈了!”,一边说一边将彩纸一片一片拾起,孩子们见状,也纷纷仿效起来,一场“闹剧”就在教师非常有艺术性的指导语言中得到了完美的解决。
  2.教师站位合理化
  在幼儿美工美工区角活动的指导中,教师的站位是很重要的。正确的指导策略应该是这样的:当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时,教师的站位除了面对该幼儿以外,还必须用余光关注其他幼儿,最忌讳的是面对该幼儿背对其他幼儿进行辅导,同时教师还应蹲下来与幼儿保持平等的视线。这样,该孩子指导完了,“下一个目标”又出现了,教师眼里关注的是美工区角中所有的幼儿。只有这样,美工区角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才能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四)活动的评价要促进幼儿的能力提升
  每次美工区角活动结束,教师应根据幼儿活动的情况、出现的问题、新的表现和创意,引导幼儿进行讨论、交流,鼓励他们相互启迪、示范推广新创意,大胆表现自己的能力。   
  四、乡土资源使用的多元化
  许多收集的乡土资源具有可观赏、易创作的基本特点,是非常有价值的教育材料。怎样使这些乡土资源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我们进行了尝试。
  1.相同材料确定不同目标
  同一种材料在不同的美工区角会有不同的用法,达到不同的目标。因此我们注重拓展思路,挖掘材料的多用性,提高利用率,使我们的本土材料在各个活动中多次使用,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如豆子在幼儿手工制作区可以用来做种子贴画、在泥工区可以用种子进行装饰动植物、在创意区就可以直接作为制作打击乐器的发声材料,等等。
  2.相同材料指向幼儿不同年龄段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手上动作的发展规律,我们注重挖掘一种资源在不同年龄段中的教育价值,让幼儿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获得发展。棉花,小班用来拓印、制作棉签等,中班用来粘贴,大班用来缝制。
  3.相同材料结合幼儿个性特点的使用
  乡土材料的投放得到了幼儿的欢迎,但是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选择,如孩子的性别,孩子的喜好等,因此它带给孩子们的是不同的教育效果,能让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
  4.多种乡土资源的组合使用 
乡土资源的不同材料有不同的类型,孩子可以自由的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改变、组合,让各种材料在孩子的尝试、探索、操作中相互组合,迸发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总之,乡土资源是一座蕴含丰富的宝库,等待我们去开发利用,愿我们幼教工作者携起手来,共同探讨,去发掘民间珍宝,相信不久的将来,乡土资源,一定会在幼儿教育中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