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做孩子艺术创想的点灯人

【作者】 杨蕊馨

【机构】 甘肃省瓜州县第一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折纸活动中,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将一张普通的纸折成各种形态,造型各异的物体,使幼儿获得了成功感和满足感,也为培养幼儿最初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创造了机会和条件,正如着名教育家赞可夫所说:“教育方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育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的尝试验证了这一论断。教师只是重知识技能的灌输训练,而轻视幼儿的主体意识,学习兴趣,及幼儿自我学习能力和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的提高和培养。
  关键词:授之以渔 分层指导 交流提高
  折纸是深受幼儿喜欢的一种小工艺,它造型简洁夸张,富有情趣,是启迪幼儿智慧的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幼儿不仅能在折纸活动中获得成功和满足,而且能促进幼儿动脑、动手以及各种交往、探索能力的发展。幼儿园的折纸教育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折纸兴趣,探究欲望,并不是要教会幼儿多少数量的作品。
  在我成为正式的一名幼儿教师的第二年,我开始接触美术活动,我开始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吸取经验,感觉大部分都有一个共通的模式。尤其是在折纸活动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 镜头一: 师:(教师出示已折好的小兔子)今天我们来折一只可爱的小兔子,你们喜欢吗?幼:喜欢。师:请小朋友每人取一张正方形的纸跟老师学折小兔子。(每个孩子都按老师的要求拿了相同的纸) 师:跟老师一起将正方形对折,你们折好了吗? 幼:折好了(教师巡视一下幼儿折纸情况,又继续。)。 师:再把正方形的边向中线对折,折好了吗…… 镜头二: A幼儿很快跟着老师折好了小兔子,开始东张西望,无所事事。老师走过来对A幼儿说:你真棒!折得真不错!之后就去指导其他幼儿。 B幼儿跟着老师折到兔子的耳朵时,试了几次也未成功,便请求老师:我不会折兔子的耳朵。老师走近他说:你再试试。幼儿无可奈何又去试了几次,结果仍未成功,索性请另一幼儿帮折。 C幼儿拿着原封不动的纸大声说:老师,我不会折,你帮我折。老师边讲边帮他折了一只兔子的耳朵。从以上两个镜头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教育目标似乎得到了落实,也似乎让幼儿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和本领,但是我也发现: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越来越依赖于教师而懒于自己思索,学习的主动性降低,思维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以上是我在指导幼儿折纸教育活动中的几点尝试,实践证明,在折纸活动中,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将一张普通的纸折成各种形态,造型各异的物体,使幼儿获得了成功感和满足感,也为培养幼儿最初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创造了机会和条件,正如着名教育家赞可夫所说:“教育方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育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的尝试验证了这一论断。教师只是重知识技能的灌输训练,而轻视幼儿的主体意识,学习兴趣,及幼儿自我学习能力和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的提高和培养。 
  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深入,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我们越来越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是否是越来越热爱学习,越来越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是否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是否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体验到自尊自信和相互尊重。折纸活动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活动,那怎样才能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折纸活动,并得到有效的发展呢?
  首先,“授之以渔”。通过镜头一,我发现在以往的折纸活动中,通常采取教师示范,幼儿跟着学的教学模式,更多地重视知识灌输,技能训练,而忽视幼儿能力的培养。《纲要》中指出,能力本身就是一种终身受益的品质,最根本的能力则是自我学习的能力。在折纸活动中,怎样培养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我觉得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1. 小班幼儿的思维依靠行动,带有直觉行动性,而且随意性很强,教师可让孩子自由折,以满足孩子的需要。
  2. 中班幼儿仍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但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可尝试让幼儿学习看步骤示意图折纸。
  3. 大班幼儿处于抽象思维萌芽阶段,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可渐渐引导幼儿从看步骤示意图过渡到图示示意图。 
  我通过尝试这些活动,教给孩子一些折纸必须的本领,幼儿可以轻松掌握又可以举一反三,帮助儿童把智力技能与掌握的符号结合起来,在头脑中进行转换,通过技能整合而变成自己的折纸能力和技巧,其效果远远胜于模仿来的技巧,也可以放开手来,让小朋友自己开动脑筋思考,想象。 
  其次,“分层指导”。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折纸活动中的表现也各尽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及时地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得察觉他们的需要,给予适时的帮助。比如案例中A幼儿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教师应从不断创新的高度予以启迪,促使其再创新。如启发幼儿:你试试,能变成其它的物体吗?在活动中我们发现有的幼儿还能把小兔子变成了天鹅、小鸟等,此时,教师对于幼儿的创造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引导幼儿把自己的折纸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如中大班幼儿可以尝试自己制作“我的折纸步骤示意图或图示示意图”,这样有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同时也让幼儿获得极大的成功感,既锻炼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又提高了幼儿的绘画水平,一举两得。当幼儿停滞不前,原地踏步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导,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如案例中B、C幼儿,可再次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图示的异同和特征,逐渐完成作品。
  再次,“交流提高”。在折纸活动中应该注重幼儿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通过相互交流,孩子可以从小伙伴那里得到许多新信息、新经验,会发现和重新认识同伴的许多长处和价值;通过交流可以对原有的经验进行综合、丰富和充实,同伴的不同看法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能促进幼儿的不断思考,完善自己的想法或构建新观点。在折纸活动中出现茫然的幼儿,教师要放手让孩子自己面对和解决问题,可引导会折的幼儿去帮助他们;对有独特创意的幼儿可引导互相交流学习对方的经验,让别人接纳、赞许自己的经验,孩子们也能充分从中体验到成就感与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