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课堂的根要扎在生活这片沃土上
【作者】 张 超
【机构】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第四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语文教学的设计要抓住文本的解读,扎根于生活,体现语文味。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课前导语要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要渗透生活,赋予文本生命和活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合作探究要贴近生活,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能力要走进生活,开阔视野,积累写作的素材。有了生活这片沃土,语文教学才能开花,才能结出累累硕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 扎根生活
近几年的语文考试中常有这样一道题:仿照“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续写句子。在此,我选了学生的几个答案:“语文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意境深远的油画,让人惊叹不已;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动容。”读到这些话,我暗自得意,为我能成为一个语文老师而庆幸。可是得意之余,我们还应该清醒的看到这些话不见得就是学生的真心话。回顾我们的语文课堂,实乃是大多学生根本就不曾惊叹过,亦不曾流连忘返过。更有甚者有些学生对语文课已了无兴趣,或是望而生畏,甚或是产生了烦厌之感。美妙的语文课程呈现出了被冷落的苍凉景象,这难道不是语文教师的尴尬和难堪吗?
那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真正把语文教到学生的心上呢?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语文课堂的根要扎在生活这片沃土上。
一、 课前导语要联系生活
人们常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课的导语一定要扣人心弦,要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扣人心弦呢?我认为导语一定要合乎学生的口味,要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当老师的都清楚,几乎所有学生都是最盼下课铃声的,也是最不愿听到上课铃响的。下课时他们正对一个流行话题谈得热火朝天,或者是某个游戏正玩得不亦乐乎,铃声一响他们不得不很快回到座位上,可是他们的心思是否也能很快带进来呢?这就要看老师的导入精彩不精彩了。例如,在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先让学生听崔京浩的《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的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深情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听完歌曲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同学们发言都很积极。此时,同学们都已自然而然投入到了这节课的学习。
二、 教学内容要渗透生活
应试教育的传统使得许多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这样的老师总是照搬《教师用书》上的条条框框,把精力用在给学生灌输知识上,把时间花在训练习题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这样的语文课往往会脱离文本的解读,脱离生活,缺乏语文味。若课课都这样,堂堂都如此,那么语文教学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也就是难免的了。因此,在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抓住文本的解读,渗透学生生活是极为重要的。
我们都知道,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文本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例如,在和学生讨论《项链》的时候,我设计了以下情景提问:“如果你是玛蒂尔德,在你丢失了项链之后,你会怎么做?”有学生说:“做一个真诚的人,直接告诉对方。”听了他的回答后,我接着追问道:“那如果丢失的项链是真的,很昂贵,你愿意赔吗?”这时学生的意见就很不一致了。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将玛蒂尔德以青春与美貌为代价承受这份责任的行为,与现实社会中众多不诚信的行为进行了对比,然后我又列举了班上发生的一些推卸责任不正视自己错误的事情。听了之后,学生很自然地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有了全面而综合的评价,并且对《项链》的主旨也有了多角度的认识和解读。可见,联系生活解读文本才不会让语文课失去语文味。
三、 合作探究要贴近生活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教师要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可是,方式要选择恰当。若把语文课上成了肤浅而蹩脚的政治课,舍文本于一旁而抽出其政治道理而讲之,或化作品内容为抽象之概念与术语而讲之。那么,这种理性化、抽象化、概念化的教学,不但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背道而驰,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其实,我们可以用生活实例来印证书本中的道理。例如,在教学“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时,我采用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给他们的任务是说出诗句的意思,谈谈诗句中蕴含了怎样的道理,并讲一讲能印证这个道理的故事。几分钟的小组活动结束后,全班进行了交流。结果发现效果很好,有的组讲了洪战辉的故事,有的组讲了张海迪的故事,也有讲贝多芬的,也有讲海伦凯勒,还有讲霍金的。讲得生动又感人,可以看出同学们都被感染了,或神情庄重,或情绪激动。这样既让学生获得的知识,又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明白了诗句所蕴含的道理。
四、 培养能力要走进生活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有语文。因此,我们应当满怀热情走进生活,用一双慧眼去观察生活,用一双巧手去描绘生活。
教材中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开阔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于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可以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学习语文更要联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家庭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场所,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服装广告词;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水果知识的文章;家里有果园的,可让他描写一下果园的美景。社会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另外,也可开展采访、调查等语文实践活动,积累写作的素材。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开花,才能结出累累硕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 扎根生活
近几年的语文考试中常有这样一道题:仿照“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续写句子。在此,我选了学生的几个答案:“语文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意境深远的油画,让人惊叹不已;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动容。”读到这些话,我暗自得意,为我能成为一个语文老师而庆幸。可是得意之余,我们还应该清醒的看到这些话不见得就是学生的真心话。回顾我们的语文课堂,实乃是大多学生根本就不曾惊叹过,亦不曾流连忘返过。更有甚者有些学生对语文课已了无兴趣,或是望而生畏,甚或是产生了烦厌之感。美妙的语文课程呈现出了被冷落的苍凉景象,这难道不是语文教师的尴尬和难堪吗?
那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真正把语文教到学生的心上呢?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语文课堂的根要扎在生活这片沃土上。
一、 课前导语要联系生活
人们常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课的导语一定要扣人心弦,要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扣人心弦呢?我认为导语一定要合乎学生的口味,要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当老师的都清楚,几乎所有学生都是最盼下课铃声的,也是最不愿听到上课铃响的。下课时他们正对一个流行话题谈得热火朝天,或者是某个游戏正玩得不亦乐乎,铃声一响他们不得不很快回到座位上,可是他们的心思是否也能很快带进来呢?这就要看老师的导入精彩不精彩了。例如,在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先让学生听崔京浩的《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的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深情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听完歌曲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同学们发言都很积极。此时,同学们都已自然而然投入到了这节课的学习。
二、 教学内容要渗透生活
应试教育的传统使得许多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这样的老师总是照搬《教师用书》上的条条框框,把精力用在给学生灌输知识上,把时间花在训练习题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这样的语文课往往会脱离文本的解读,脱离生活,缺乏语文味。若课课都这样,堂堂都如此,那么语文教学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也就是难免的了。因此,在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抓住文本的解读,渗透学生生活是极为重要的。
我们都知道,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文本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例如,在和学生讨论《项链》的时候,我设计了以下情景提问:“如果你是玛蒂尔德,在你丢失了项链之后,你会怎么做?”有学生说:“做一个真诚的人,直接告诉对方。”听了他的回答后,我接着追问道:“那如果丢失的项链是真的,很昂贵,你愿意赔吗?”这时学生的意见就很不一致了。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将玛蒂尔德以青春与美貌为代价承受这份责任的行为,与现实社会中众多不诚信的行为进行了对比,然后我又列举了班上发生的一些推卸责任不正视自己错误的事情。听了之后,学生很自然地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有了全面而综合的评价,并且对《项链》的主旨也有了多角度的认识和解读。可见,联系生活解读文本才不会让语文课失去语文味。
三、 合作探究要贴近生活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教师要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可是,方式要选择恰当。若把语文课上成了肤浅而蹩脚的政治课,舍文本于一旁而抽出其政治道理而讲之,或化作品内容为抽象之概念与术语而讲之。那么,这种理性化、抽象化、概念化的教学,不但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背道而驰,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其实,我们可以用生活实例来印证书本中的道理。例如,在教学“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时,我采用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给他们的任务是说出诗句的意思,谈谈诗句中蕴含了怎样的道理,并讲一讲能印证这个道理的故事。几分钟的小组活动结束后,全班进行了交流。结果发现效果很好,有的组讲了洪战辉的故事,有的组讲了张海迪的故事,也有讲贝多芬的,也有讲海伦凯勒,还有讲霍金的。讲得生动又感人,可以看出同学们都被感染了,或神情庄重,或情绪激动。这样既让学生获得的知识,又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明白了诗句所蕴含的道理。
四、 培养能力要走进生活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有语文。因此,我们应当满怀热情走进生活,用一双慧眼去观察生活,用一双巧手去描绘生活。
教材中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开阔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于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可以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学习语文更要联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家庭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场所,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服装广告词;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水果知识的文章;家里有果园的,可让他描写一下果园的美景。社会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另外,也可开展采访、调查等语文实践活动,积累写作的素材。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开花,才能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