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自学辅导教学对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影响

【作者】 李小琴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中心镇秀观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加强学生自学辅导,着力培养兴趣、授予方法、开展读后交流评比是良策。在"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相结合,集体阅读和个性化阅读相结合"等原则下倡导自学为主,辅导相济,就能给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学辅导教学  课外阅读习惯  培养
        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语文实践的常用方式。但对于我们初涉语文学习的小学生来说,其阅读能力是较弱的。这需要我们着力培养,特别是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加强辅导,授予方法,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我们知道,课外阅读习惯是多种习惯的结合体,既包括读书的习惯、动笔积累的习惯、质疑思考的习惯,还包括借助工具的习惯、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习惯等。这些习惯的形成,既需要方法,又需要动力支撑,更需要教师持久辅导,耐心培养,让学生在螺旋式教育中逐渐提高阅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之在小学六年三学段中,达成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的新课标要求。也只有达成这些要求,学生搜集信息能力的提高、知识面的拓展、语感培养、语文素养提升才有可能。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呢?多年的小学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加强学生自学辅导,着力培养兴趣、授予方法、开展读后交流评比是良策。在"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相结合,集体阅读和个性化阅读相结合"等原则下倡导自学为主,辅导相济,就能给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持续学习的强劲动力,是学生成为课外阅读主体的内驱。没有兴趣作动力支撑,学生很难从"爱玩好耍"的个性中走到阅读中来,即使外力强迫,其效果也是大打折扣的。所以,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是让学生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前提和教学首始。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而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因此,我们要充分借助语文平台,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多注重兴趣激发,以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或工具。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良好的阅读方法是学生成功开展课外阅读的前提和关键。很多学生不是不爱阅读,而是他们没有良好阅读方法,不知道如何开展阅读,既不会选择阅读材料,也不会借助学习工具,更不知道如何抓住重点,破解难点。所以,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我们就应加强阅读方法授予,让学生有法可依,自然就不会在课外却步,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是这个道理。
        (一)变课堂为课外,强化学生自学方法。以课内带课外,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方法主要步骤:一是初读感知,知其概要;二是借助工具认识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词意;三是划出优美的、含义深刻的句子重点理解;四是积累好词佳句;五是读后思考所得所感;六是背诵精彩片断、优美范文。这些步骤不是说传授给学生,学生就掌握了,需要教师反复训练,特别是要组织学生在自学基础上,让学生在实践中揣摩运用,才能形成方法、化为能力。
        (二)教会学生根据需要选择阅读材料。虽然提倡个性化阅读,但对于小学生,他们识别判断能力还很低,不会选择阅读材料。虽然新课标指定了一些,但在农村学校学生有时又难以找到相关篇目。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根据需要选择阅读材料。特别是现在阅读材料很多,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无处不在的互联网、随手可捡的宣传资料,都可以成为学生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我们不可都读,只有学会筛选,才能择到我们需要的材料。学生的需要,一是来自教师课外阅读长期计划,二是根据教学所需和学生自身喜爱情况,让学生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不能漫无目的地读和随意地读,以便学生体验到课外阅读的实用性。
        (三)教会学生多种阅读方式。阅读方式有多种,从是否发声来看,可分为朗读和默读。朗读是课堂常用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但速度慢,不适合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让学生掌握默读的方法。这儿又细分为多种,如精读、略读、速读、跳读等,对于某些重点文章或重点段落,我们就可采用"精读法",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三、开展多种形式阅读活动
        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不仅需要教师课堂引导,授法,更主要的要让学生体验到阅读拓展知识面,见多识广的快乐。只有当学生把阅读习得的知识成功地解决了其他问题时,他才会体验到课外阅读对人的发展的重要,因而更加有课外阅读动力。为了激发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我们要搭建平台,让学生把课外所获发挥同来。教学中,我们就可开展多种形式阅读活动,如"古诗文诵读会"、"敬廉故事会"、"课外知识竞赛"、"课本剧表演"、"书签制作比赛"、"读书小报评比"、"优秀读书笔记比赛"等阅读竞争,只有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和趣味了,学生才会提高课外阅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形成习惯,成为一种能力。对于小学生,要形成习惯,还离不开教师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和督导,组织学生进行自查与互查,都是督促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有效措施。 
        总之,自学辅导是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得以形成的有效手段,在辅导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使其"想读"、"愿读"、"会读",还要有"恒读"的决心和毅力,通过循环训练,反复刺激的阅读实践,帮助学生努力因"习"而"惯",成为能自学、会自学的现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春林,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系列谈[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7.11。
        [2]林筱泓,浅谈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J].教育评论,2002.1 。
        [3]钟晓,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研究[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1。
        [4]黄雨华,小学生课外阅读行为的调查与实践探索[J].华章(教学探索),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