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美读课堂充满着艺术的愉悦和创造

【作者】 谭春丽

【机构】 陕西省宜君县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每一首诗歌都是很美的,中学的“美诗美读”课堂教学,就要体现愉悦的艺术享受和艺术创造,突显文学艺术的美感和味道。采取了“齐读”、“分角色读”、“范读”、“师生共读”、“重点研读”等多中的美读法,激活和点燃学生生命的涌动、激情的燃烧、灵动的解放、艺术的创造,使初中语文课堂充满着愉悦的美感和艺术创新的魅力 。
  关键词: 课堂美读;愉悦;创造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经过“文革”苦难历程的青年一代诗人舒婷,在本诗中不仅表达了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而且表达了有着从迷惘到深思到沸腾的特殊情感历程的青年一代的共同心声。诗歌先抑后扬,宛如一曲多声部的交响曲,呈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是鉴赏全诗的要点。因此,我把“美诗美读”作为课堂的主要学习目标之一。
  一、 课堂美读,积极参与,气氛浓烈。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我采取了“齐读”、“分角色读”、“范读”、“师生共读”等多方式的美读法,使爱国心声,声声入耳动心生情;课堂情景,悲喜交加语调阴阳顿挫。
  “齐读”法。面对一首新诗,为了形成爱国主题的浓郁氛围,我首先采取了“齐读”法,朗诵如惊涛骇浪奔涌而起。同学们各个热血沸腾,激情满怀,我很满意。
  “分角色读”法。为了发现读音的正误、情感基调和语速声调的把握情况,我启用了各组的4号选手自荐读。为了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全班科学均衡的分成了8组,每组6人,各组由语文素养由高到低分成了1、2、3、4、5、6号同学。所以4号同学的整体水平中等偏下,有利于呈现更多的问题。八组中有四个组的4号每人一节(供4节)“分角色”读。其他的同学仔细聆听,完后纷纷点评,气氛异常激烈。点出读音方面的问题12处,增读漏读6处,情感基调和语速声调问题13处。我满意地说:“听的细,评的准,修正的好!”
  “范读”法。我又用媒体播放了一段flash朗读素材,采取了“范读”法,摄魂动魄的音乐、栩栩如生的画面、情感抑郁的共鸣,整个课堂沉醉在美妙艺术享受之中,同学们震撼了折服了,啧啧称赞读的美妙极了!
  我“趁火打铁”激励大家说:“你们谁想和这位范读高手比试一下,水平相当或者超过他呢?”八个组的行政组长和语文学科长商议举荐“高手”,最后只举荐了三位,还差一位。我笑着说:“看来咱班的高手再难推荐出来了,我推荐我自己!”大家惊奇的望着我。我用手拍了拍身边的一位同学的肩膀说:“新课改倡导,老师和学生都是学堂里的同学,平等交流进步,大家不欢迎我这位老同学吗?”掌声雷动!我们“师生共读”渐入佳境。大家都评论比范读前的“分角色”读的好多了。欣喜的是,大家也毫不客气的指出了我的2处暇疵。大家乐成了“花”!
  整个美读课堂充满了交流开放的愉悦和艺术创造的味道。
   二、统一美读生成新问题,疑惑和创新走出课外。
  当我重点研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第一、二、三、四节最后共有一句“祖国啊”,如何把感情的基调、语调读出来时,同学们读的是五花八门,各读各的调,各抒各的情,各有各的理。大家争议反响很大。
  我说:“虽然这是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但却是每节的诗的情感点睛升华的核心,一定要读准读出每节的味道来。”大家迷惑了沉思了。我启发到:“你们班有谁能发明一种既形象又准确还好理解的方法,为大家演绎出来。”大家议论纷纷,激情澎湃。下课了,大家的发明创新的心却不平静,都陷入苦思冥想之中。周五放学后,我又启发大家,回家可以用网络查询,可以拜师求艺,也可以结合课文的赏析点拨,独创一种自己的方法,星期一课堂上展示竞优。各组的行政组长和语文学科长,立即召开了组员动员会,发誓一定要自主探索,合作创新,为组争光!看着同学们兴趣盎然、满面思索的走出校门,把课内的迷惑带处课外,我很欣慰的点点头!
  三、“四声朗读”法,横空出世。
  星期一的展示活动别开生面,异彩纷呈,各具千秋,亮点出彩的不少。但寇某、黄某、韦某三名同学的“四声发明法”最终夺冠。她们三人用电脑制作了三个“心”字形“祖”“国”“啊”的模具闪亮登场 。读第一节时,他们用“祖”“国”“啊”摆了一个“\”的造型,每人朗读一字,声音又浑为一体,既形象又赋予美感,像音乐舞剧。黄同学说“第一节的五组意像,描绘的是贫穷落后的祖国,诗人感情沉重压抑,语气声调逐渐下沉,到最后几乎无声了,因此像四声调下沉,表情应该是悲哀状。”大家的眼睛一亮。读第二节时,他们用“祖”“国”“啊”摆了一个“V”,寇同学解释说:“第二节的感情基调先悲痛后希望,声调先低后升,很像三声调,表情是先悲后喜。”大家的眼睛瞪得更大。读第三节时,他们摆了“一”字型,韦同学解释说:“看到‘胚芽’、‘起跑线’,‘黎明’,心情酝酿欣喜,绽放激动,同时轻声呼唤祖国啊,酷似一声调,表情是笑成了一朵花。”同学们惊叹了。读第四节时,她们摆了一个“ /”字造型,黄同学说:“这节的感情基调是深情激烈,语调不断高昂起来,形成舒婷的最高音,很像二声调,表情是眉飞色舞。”之后她们带着感情基调、声调、表情等又完美的演绎了一遍。我带头热烈掌声,掌声雷动。全班同学随着她们的造型完完美美齐读了四节中“祖国啊”。同学们对“四声朗读法!”赞不绝口:声音平仄有韵,情感抑郁有度,解释合情合理,情调和谐自然,真是一种既形象又准确还好理解的演读方法,大家将终生受益难忘啊。
  我万万没想到,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四声朗读法”的发明,竟是在课外三个同学的自主探究、智慧创新的成果!这种充满着艺术创造的“四读法”横空出世了,使我们的语文朗读教学----“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石激起千层浪”。
  智慧的语文课堂,是生命的涌动,是激情的燃烧,是灵动的解放,是艺术的创造。我的语文课堂内外的智慧启迪和激励引领,使学生的活学活用、探究创新相得益彰,成就了一段段美丽的课堂传奇,使初中语文课堂充满着艺术创造的魅力和活力。
  作者简介:谭春丽,女,1971年出生,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人,宜君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市教学能手,中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和语文教学,发表论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