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构建习作平台,放飞习作灵感
【作者】 李金利
【机构】 河北省沧县冀春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反映。《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习作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只有让习作契合学生的心灵,激发孩子习作的灵性,让学生有感而发,乐于表达,习作教学才会取得明显的成效。
关键词:语文;习作;体验;想象;灵感
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反映。《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习作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只有让习作契合学生的心灵,激发孩子习作的灵性,让学生有感而发,乐于表达,习作教学才会取得明显的成效。
一、 从学生的习作心理看习作的教学指导
习作应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鼓励学生以充盈的心灵感受客观世界,对身边的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与体验,这样一些原本很细小的事物存储在大脑中,从而积累出大量的习作素材。幻想是孩子天生的心理特质,他们的脑海里装着说也说不完、盛也盛不下的奇思妙想,只要给学生合适的话题,就可能“思接千载,心游万仞”,有出乎意料的表现。习作训练必须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在头脑中产生尽可能多的生活现象,并对此进行比较、选择、抽象和排列,有效地形成变换表象的能力。例如习作《一次活动(游戏)》,老师和学生一起玩游戏,兴奋之后再作文,学生的热情就会很自然地体现在文章中。这样,他们具有了生活的体验和写作兴趣,把写作当成兴奋的延续和感情的表达,习作就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因此,要充分适应学生的创作心理,培养习作兴趣,增强习作信心,让学生带着愉悦和轻松的心境,畅游在习作的天地里。
二、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习作的基础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皆语文。习作教学更应该把根基培植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在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就会无穷无尽地流注出来,而且常是澄清的”。因此,在习作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生活。
1. 生活是习作素材的不竭源泉
三年级的语文园地中,安排的习作练习就充分体现出“在生活中寻找正确的路径”的新理念。如“根据自己说的和同学们的评价,写一写自己,向别人展示一个真实的你……”这项练习从自己说的角度出发,与他人交流,同事听他人述说。在与他人交流中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给自己更准确的定位。与他人交流这是生活最基本方式,因此学生要走向生活,学会和生活相融,文章才会水到渠成。
2. 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感情色彩”,可使习作更动人
虽然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挖掘习作素材,但让学生感受新鲜的生活更为重要。现在的孩子并不缺少生活,缺少的是“感情色彩”,缺少的是感悟生活的明澈的眼睛。“悟性”源于学生的个性和心智。悟性的培养在于习作能否为学生提供创作的自由,启迪学生的心智。开放作文教学课堂,让学生的创作个性得到张扬,并得到发展,在面对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时焕发出一种感悟的活力。一旦有了这种感悟的活力,学生就能在置身于野花竞开的田野时,看到自然的美丽,鸟的歌唱,嗅到花的芬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否则,就不会激动,更不会去联想。当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高飞时,要加倍地去保护这想象的萌芽。不能从成人角度出发,去影响和扼杀学生激情,让学生以自己的才情拿起笔,去尝试,去尽情表达。培养学生的悟性和灵性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有了感染了感情色彩,不仅让学生喜欢生活,也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了生活,而且更加关注生活,让习作成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延续。在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中,从感情和能力上为轻松习作打下基础。习作与生活是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朱自清说过“作文是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未尝不可。”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汲取习作的能量,轻松的拿起手的笔,自由地书写内心的感情。
三、 习作应强调学生的内心体验
体验是学生获取习作内容,引起习作冲动的心理机制。“体验”可给文章注入生命活力,只有“我手写我心”才能使习作成为学生心灵感受的自然流淌。《语文新课程标准》淡化了对文体的要求,强调了对真情实感的表达,也就是把自己的体验流于笔端,赋予实行。
1. 做中体验
俗话说“听到的忘记了,做过的记住了”,千句口头教诲不如躬身一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例如五年级习作中,写一份关于保护环境的报告或建议书。在习作之前,先引导学生去体验,到工厂、社区等调查访问。这样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时间,在最大时间跨度内捕捉最多的鲜活素材和感人瞬间。
2. 想象体验
想象能创造,想象能让人感受到现实所不能给予的快感。例如指导学生想象作文孙悟空七十二变,如果你会变,你想“变”什么时,对于三年级儿童而言,他们的阅读心理是处在“神话传奇故事阶段”,想象作文更合其意,愉悦的想象体验使他们振起想象的翅膀,使习作成为自由飞翔的场所。
总之,习作教学,除了坚持惯有的积累和阅读外,从兴趣入手,站在生活的基点上,引导学生用心体验,让内心的喜、怒、哀、乐自然地流露于笔端,相信习作会成为学生自由飞翔的空间,成为学生表达快乐、释放情感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陈圆圆;浅谈学生写作灵感的培养[J] 《新课程(小学)》 2013年05期
[2]张水英;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J]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6期
作者简介:李金利,男,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单位:河北省沧县兴济镇冀春学校.
关键词:语文;习作;体验;想象;灵感
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反映。《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习作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只有让习作契合学生的心灵,激发孩子习作的灵性,让学生有感而发,乐于表达,习作教学才会取得明显的成效。
一、 从学生的习作心理看习作的教学指导
习作应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鼓励学生以充盈的心灵感受客观世界,对身边的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与体验,这样一些原本很细小的事物存储在大脑中,从而积累出大量的习作素材。幻想是孩子天生的心理特质,他们的脑海里装着说也说不完、盛也盛不下的奇思妙想,只要给学生合适的话题,就可能“思接千载,心游万仞”,有出乎意料的表现。习作训练必须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在头脑中产生尽可能多的生活现象,并对此进行比较、选择、抽象和排列,有效地形成变换表象的能力。例如习作《一次活动(游戏)》,老师和学生一起玩游戏,兴奋之后再作文,学生的热情就会很自然地体现在文章中。这样,他们具有了生活的体验和写作兴趣,把写作当成兴奋的延续和感情的表达,习作就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因此,要充分适应学生的创作心理,培养习作兴趣,增强习作信心,让学生带着愉悦和轻松的心境,畅游在习作的天地里。
二、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习作的基础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皆语文。习作教学更应该把根基培植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在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就会无穷无尽地流注出来,而且常是澄清的”。因此,在习作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生活。
1. 生活是习作素材的不竭源泉
三年级的语文园地中,安排的习作练习就充分体现出“在生活中寻找正确的路径”的新理念。如“根据自己说的和同学们的评价,写一写自己,向别人展示一个真实的你……”这项练习从自己说的角度出发,与他人交流,同事听他人述说。在与他人交流中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给自己更准确的定位。与他人交流这是生活最基本方式,因此学生要走向生活,学会和生活相融,文章才会水到渠成。
2. 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感情色彩”,可使习作更动人
虽然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挖掘习作素材,但让学生感受新鲜的生活更为重要。现在的孩子并不缺少生活,缺少的是“感情色彩”,缺少的是感悟生活的明澈的眼睛。“悟性”源于学生的个性和心智。悟性的培养在于习作能否为学生提供创作的自由,启迪学生的心智。开放作文教学课堂,让学生的创作个性得到张扬,并得到发展,在面对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时焕发出一种感悟的活力。一旦有了这种感悟的活力,学生就能在置身于野花竞开的田野时,看到自然的美丽,鸟的歌唱,嗅到花的芬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否则,就不会激动,更不会去联想。当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高飞时,要加倍地去保护这想象的萌芽。不能从成人角度出发,去影响和扼杀学生激情,让学生以自己的才情拿起笔,去尝试,去尽情表达。培养学生的悟性和灵性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有了感染了感情色彩,不仅让学生喜欢生活,也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了生活,而且更加关注生活,让习作成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延续。在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中,从感情和能力上为轻松习作打下基础。习作与生活是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朱自清说过“作文是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未尝不可。”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汲取习作的能量,轻松的拿起手的笔,自由地书写内心的感情。
三、 习作应强调学生的内心体验
体验是学生获取习作内容,引起习作冲动的心理机制。“体验”可给文章注入生命活力,只有“我手写我心”才能使习作成为学生心灵感受的自然流淌。《语文新课程标准》淡化了对文体的要求,强调了对真情实感的表达,也就是把自己的体验流于笔端,赋予实行。
1. 做中体验
俗话说“听到的忘记了,做过的记住了”,千句口头教诲不如躬身一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例如五年级习作中,写一份关于保护环境的报告或建议书。在习作之前,先引导学生去体验,到工厂、社区等调查访问。这样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时间,在最大时间跨度内捕捉最多的鲜活素材和感人瞬间。
2. 想象体验
想象能创造,想象能让人感受到现实所不能给予的快感。例如指导学生想象作文孙悟空七十二变,如果你会变,你想“变”什么时,对于三年级儿童而言,他们的阅读心理是处在“神话传奇故事阶段”,想象作文更合其意,愉悦的想象体验使他们振起想象的翅膀,使习作成为自由飞翔的场所。
总之,习作教学,除了坚持惯有的积累和阅读外,从兴趣入手,站在生活的基点上,引导学生用心体验,让内心的喜、怒、哀、乐自然地流露于笔端,相信习作会成为学生自由飞翔的空间,成为学生表达快乐、释放情感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陈圆圆;浅谈学生写作灵感的培养[J] 《新课程(小学)》 2013年05期
[2]张水英;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J]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6期
作者简介:李金利,男,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单位:河北省沧县兴济镇冀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