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素质视觉下的“报告”与“小报告”辨析

【作者】 刘 进

【机构】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遂宁)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报告”与“小报告”都是生活中反映问题,陈述情况的一种常见方式,但二者之间却有着明显的素质差异,涉及到人的素质与品德,关乎事业的发展与否。只有重视“大报告”,摒弃“小报告”,才能凝聚正能量,形成正气场,助推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报告;小报告;素质视觉;态度;策略
  Abstract: the "report" and "small report" is a reflection of problems in life, a common way to state the situation, but between the two has the obvious difference in quality, relates to the quality and moral character, and related whether career development.Only pay attention to "report", abandon the "small report", in order to gather a positive energy, forming a righteousness field,  boost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the career.
  Keywords: report; small report; quality visual; attitude; strategy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广开言路,察纳雅言,是我们成就事业的有效方法,报告就是人际交往和事务活动中打开言路,陈述情况的一种重要方式手段,是联系上下级关系、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领导和群众及时了解信息,掌控情况的一种有效沟通、交流的方式和途径。但事实上,这种简洁有效的交流沟通方式,却被“小报告”所浸蚀、干扰,涉嫌“小报告”的影响,大多情况之下,可报告可不报告的事项,不报告;应该报告的事项,为了“怕影响”,也不报告,这就在一定程度了阻塞了言路,隐瞒了实情,对问题的及时解决和工作的良性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和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因此,必须弄清“报告”与“小报告”的素质含义,以及对待“报告”与“小报告”的基本态度和原则,才能有利于民主团结,有利于事业发展。
  一、“报告”与“小报告”的素质含义及价值取向
  《辞海》关于“报告”的含义有多种释义,但这里所提及的“报告”,是从素质视觉来看,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 [1],是公务活动中一种正常的信息交流沟通方式。
  “小报告”,是指从自己私利出发,怀着不正当的目的,向上级领导歪曲事实反映情况或说人坏话等,谓之“小报告”[2]。这里我们必须要明确这样几个要点:一是“从自己私利出发”;二是“怀着不正当的目的”;三是“歪曲事实”,四是“说人坏话”。综合起来看,“小报告”的核心就在于“从自己私利出发”,这是一个人素质取向的关键问题,因为“私心”、“私利”,才导致了以后一系列错误的举动和后果。
  “报告”与“小报告”都是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的一种工作方式,但它们却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报告”是为了更好促进工作,确保工作事项的健康良性发展,是从集体利益出发,从工作大局出发,从事实的客观实际出发,具体真实的反映工作情况,以供上级领导分析决策。“小报告”则是从自己私利出发,一切为了自己,捏造事实,播弄是非,以达到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
  正是由于“报告”与“小报告”不同的素质差异,其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十分不同。正确的“报告”,会给人一种清醒的认识,对事物发展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促进工作和事业健康良性发展。“小报告”看似很“小”,但其危害却很“大”。我国古代,把“打小报告”,谓之“进谗言”。屈原放逐,少不了小人“谗言之功”;吴越异位,得益于近臣“蛊惑之力”;岳飞流逝,秦桧之流使然;赵高指鹿为马,导致“不朽万世”的大秦帝国顷刻间土崩瓦解。相反,周忌讽谏,齐国兴盛;张良陈情,刘邦破楚;共产党人联合治国,“荣辱与共,肝胆相照。”开启了一代盛事之风。
  现实生活中,“小报告”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一是破坏同志关系,影响团结。正是由于“小报告”以歪曲事实,说别人坏话为手段,来达到自己的不轨目的,势必挑起同志之间的矛盾,影响健康的同志关系,导致职场犹如战场,剑拔弩张,硝烟弥漫,不仅严重阻扰了工作,还很不利于构建团结和谐的工作环境。二是破坏沟通渠道,阻碍言路。“小报告”之所以能在人们日常工作交往中占有较大市场,是因为“小报告”能投其所好,取得“领导”的信任,因此,“小报告”多了,言路就蔽塞了,正确的意见和言论的流通渠道就拥堵了,自然而然,这个集体、这个单位的生存发展就危险了。三是破坏工作秩序,误导方向。“小报告”所引起的不团结、不协调,搅乱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如果当值领导“偏听偏信”,还会给单位,给集体错误导向,误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人们在正常的工作和事业面前就会显得无所适从,不知所归,后果只能是丧失民心,危害工作,贻误发展。
  二、正确对待“报告”与“小报告”的基本态度及策略
  (一)重视大“报告”
  报告,是人们公务活动中,维持信息互通,掌握情况,利于决策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手段,没有报告,上级领导就难于知晓下情;没有报告,下属成员也就很难了解政策方向。因此,作为公务活动的成员,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把你所掌握的情况和了解到的信息,及时准确的加以报告,以促进工作,提高效率。一切隐瞒或延迟,都有可能给工作或事业造成不可挽回或不可估量的损失。
  但如何报告?怎样才能发挥报告的应有作用和效应,还需讲求一定的方法和策略。一是要敢于报告。有时候,报告也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尤其是报告可能“伤害”到某些个人,触及到私人利益,更或是“领导者”或“领导们”利益的情况下,这就需要报告者要有敢于反映问题,报告情况的勇气和魄力。只要是出于公心,一切为了大局,促进发展,就应该放下包袱,消除顾虑,敢于并勇于报告。二是要勤于报告。要做好工作,取得最佳效果,就要增强报告意识,深入理解报告之于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要勤于报告,切实做到事前有汇报、行事有通报,事后有总结报告,才能够推进工作,凝练升华。三是要善于报告。古往今来,能像唐王李世民那样从谏如流的领导者毕竟是少数,如果进谏或报告不当,不仅达不到报告的目的,还很有可能导致杀身之祸。比干进言,纣王挖心;子胥献策,终归自尽;海瑞罢官,及至被贬。因此,报告,尤其是接触到具体的人,反映不良情况的报告,能否被对方理解接受,这就需要讲求恰当而巧妙的方式方法,古时,少孺子用“螳螂扑蝉,黄雀在后”巧谏吴王,避免了一场灭国危机[4];优旃劝谏,促成了始皇霸业[5];淳于髡进言,成就了齐威王“一鸣惊人”;苏秦《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苏洵《六国论》等传世名篇,无不是巧妙进谏,机智报告的典范。
  (二)摒弃“小报告”
  “小报告”常常寄生在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贪婪吸取团队营养,腐蚀集体城墙,必须剔除摒弃。一是要认清“小报告”。“小报告”犹如糖衣炮弹,常常被包裹在华丽而甜美的外表之中,如果神志不清,意志不坚定,往往就会上当受骗,饱尝苦果。因此,我们要善于识别“小报告”,剥去伪装,看清实质。二是要提防“小报告”。人是群居动物,有人的地方就难免要滋生“小报告”。俗话说:“苍蝇不钻无缝的蛋。”只要我们提高认识,增强防范意识,处处设限,时时提防,“小报告”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土壤。三是要根除“小报告”。“小报告”的滋生既源于社会环境,又源于个人素质。如果全社会积极倡导正能量,大兴正气之风,不唯亲,不唯利,一切从全局出发,以事业为重,以发展为要务,“小报告”就无处可存;如果我们每一个工作者都心怀高洁,洁身自好,从自身做起,不传、不信、不依“小报告”,有意识地规避和抵制“小报告”,那么,“小报告”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得到彻底根除,社会也会随之风清气正,乾坤朗朗。
  参考文献:
  [1]http://baike.sogou.com/v33039.htm
  [2]http://baike.sogou.com/v68369048.htm
  [3]王丽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形成及其影响.党政建设,2009.9.20,第303页.
  [4]杨金忠.据事类义,援古证今——谈比喻及其它论证方法.辽宁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第81页.
  [5]赵明剑.直谏与智谏的成败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12期,第247页.
  作者简介:刘  进(1968-),男,汉族,副教授,高级职业指导师,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科技训育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职业就业问题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课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训育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4SA0182,负责人:刘进)及四川省教学改革项目“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训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文件:川教函〔2014〕156号,负责人:聂彩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