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阅读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作者】 曹象郁
【机构】 吉林省大安市乐胜乡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本文从语文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阅读教学这一重要领域,总结了中学生的三种阅读“暗疾”:“假阅读”——阅读和思想分享;“麻木阅读”——茫然无序,没有自省的阅读行为;“阅读过剩”——一味读书,盲目信书的迟钝症状。在阐述过程中分析了每一种症状的病因。下一部分重点是论述纠正这些“暗疾”的三种策略:一是尊重并倡导学生独立的个性化阅读;二是给学生以充分自由;三是倡导淡化阅读的功利性。在论述过程中,为了使笔者观点有所依据,引用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理论做为支撑,尽量做到有的放矢。
关键词:阅读,暗疾,策略,个性化阅读,自由,功利性
二十一世纪是阅读的世纪,阅读将成为生活本身的一部分,不会阅读将寸步难行。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从学生的接受、发展的角度来界定阅读的作用,从理论层面上为中学生阅读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视野。这个概念及时引发了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对阅读教学的重新审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学行为应该交流互动、师生共进,而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要求,学生做。然而,囿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得我们曾经背道而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当我们沿着“如何读”这个问题求索时,却不经意地忽视了一个最不应该忽视的问题,这就是纠正学生的阅读“暗疾”。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学生的阅读“暗疾”大致有如下几种。
1、 “假阅读”。假阅读就是阅读和思想分离,眼睛看书,而脑中想的却是另外一个问题,书中的信息很少甚至完全没有进入大脑,如同电线断路一样,眼睛和大脑之间的神经通道处于抑制状态。这样,有时当我们欣喜地看到莘莘学子正襟危坐,凝神苦读时,说不定他们中有的人早就神游到另一个世界,在“想入非非”。造成“假阅读”的病因是学生为功名所诱,被作业所累,阅读时心绪不宁,精神困顿。于是,不知不觉,外界信息乘隙而入,从而导致自己的思绪游离书本。
2、 “阅读麻木”。这是一种纯粹受惯性支配而茫然无序,又从不反躬自省的阅读行为。具体表现为下面几种:一是闲极无聊时,为了满足悄然而生的阅读欲,见书就看,但看完之后,随手一丢,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二是积年累月,要读就读,要看就看,但从不有意识地整理阅读所得,脑海里所积累的知识呈自然无序状态。三是视文学性读物为麻醉剂,在一种机械性冲动驱使下,从不讲究书中的涵义,“书云亦云”,六神无主。“阅读麻木”的病因是阅读随心所欲,信马由缰,读前无所思,读后无所忆,没有阅读目标,没有阅读回顾。
3、 “阅读过剩”。指的是一味读书,盲目信书而引起的迂腐迟钝病状。患有这种阅读暗疾的学生往往片面理解开卷有益,一有时间便“秉烛夜读”,恨不能囊括天下知识为已有;再则就是迷恋消遣读物,拿起书怡然自得,心醉神迷,放下书怅然若失,牵肠挂肚;另外就是对名家名著顶礼膜拜,唯名家是求,唯经典是求,眼中清清楚楚,心下匆匆忙忙。“阅读过剩”的病因是只读不用,只进不出,甘愿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从而造成思维的奴性化。
由于在阅读中存在的以上种种“暗疾”,致使中学生付诸辛勤努力的阅读付之东流,甚至将几年的孜孜不倦化为乌有,还有更严重的是:我们的学生,包括不少的教师对阅读的暗疾还不知不觉,依然醉心于“功德”,热衷于“精讲”。但由于痼疾的存在,精心构思的阅读教学往往变为无效劳动,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那么,怎样纠治阅读“暗疾”,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呢?笔者根据多年的尝试,觉到以下几种策略较为有效。
1、 尊重并倡导学生独立的个性化阅读。大量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基础,我们不仅要加强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整体的书,勤做读书笔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鼓励学生上网阅读,同时,我们还要加大课堂内的阅读量,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尽可能补充新信息,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思想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教师不要轻易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学一些交流。我们要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教材的权利,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和创造,形成独到见解,提高阅读水平。在阅读教学中,还要把阅读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语文是一门与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的课程,语文阅读内容应与现代生活和学生生活相一致,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做更多的工作,及时对阅读内容进行更新和灵活处理,保证阅读经验与学生经验的一致性。
2、 给学生以充分自由。我们现在强加给阅读的内容太多了,一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我们给它进行了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条块分割,从时代背景到段落大意,到主题思想,到写作方法,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就是这样在“语文学”的圈子里打滚,这既影响了学生知识上量的积累,也抑制了学生在思考时的独特体验。不难理解,观点的平庸往往来源于思想的平庸,思想的平庸往往来源于阅读的狭隘。因而,我们的阅读教学要给学生以充分自由,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过程的自由,更应该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环境的宽松。所以,我们应把阅读当作一门公共课程和人生课程来看。阅读课要坚持上,课外书要坚持读,古诗文要坚持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要大胆尝试。
3、 一定要淡化阅读的功利性。一份语文试卷,阅读能力考查疑云密布,陷井重重。区区百余字的文段,有的能“抠”出十几个题目,而答案的字数有的甚至超出了原文。近几年阅读题增加了不少开放性、主观性题目,但仍未完全摆脱基础知识的繁琐考查,所谓淡化死知识的考查,只是以种种形式融入到阅读中罢了。面对这种分析来分析去的考查手段,学生怎能轻松得了?我们做教师的又怎能掉以轻心?在这种考查方式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自然是急功近利,阅读教学恰如老吏审狱,鞭辟入理,到头来阅读还是变成了做题目,变成了条分缕析,阅读的目的,说白了,是应付考试。所以,多数同学视阅读为畏途,提不起多大的兴趣。其实,“阅读是一种高尚的心智锻炼。”它讲究顿悟,讲究感受体会,讲究浸润,阅读者需以一种身心放松的状态投入,方能达到与文本自然交流的阅读佳境。至于或高声成诵,或低吟玩味,或默然自得,那就看个人所要了。试想,学生带着分析的使命观照文本,身分是“庖丁”,干的是解牛的活,眼里看到的都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点,“目无全牛”就很容易理解了。学生不能以放松的心情自由阅读,何谈提高文化品味,培养审美情趣呢?
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既然如此,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不应去包办代替,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和体验,从中汲取营养。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对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具有革命性意义,做为语文教师,我们应敢于应对挑战,勇于尝试探索,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阅读教学之路!
作者简介:曹象郁,男,汉族,1974年生,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文秘专业,后进修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95年参加工作,在吉林省大安市乐胜乡中学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在工作中勤恳钻研,笔耕不辍,先后有数篇论文发表于国家、省级专业教育期刊上,曾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地区骨干教师,吉林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
关键词:阅读,暗疾,策略,个性化阅读,自由,功利性
二十一世纪是阅读的世纪,阅读将成为生活本身的一部分,不会阅读将寸步难行。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从学生的接受、发展的角度来界定阅读的作用,从理论层面上为中学生阅读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视野。这个概念及时引发了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对阅读教学的重新审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学行为应该交流互动、师生共进,而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要求,学生做。然而,囿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得我们曾经背道而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当我们沿着“如何读”这个问题求索时,却不经意地忽视了一个最不应该忽视的问题,这就是纠正学生的阅读“暗疾”。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学生的阅读“暗疾”大致有如下几种。
1、 “假阅读”。假阅读就是阅读和思想分离,眼睛看书,而脑中想的却是另外一个问题,书中的信息很少甚至完全没有进入大脑,如同电线断路一样,眼睛和大脑之间的神经通道处于抑制状态。这样,有时当我们欣喜地看到莘莘学子正襟危坐,凝神苦读时,说不定他们中有的人早就神游到另一个世界,在“想入非非”。造成“假阅读”的病因是学生为功名所诱,被作业所累,阅读时心绪不宁,精神困顿。于是,不知不觉,外界信息乘隙而入,从而导致自己的思绪游离书本。
2、 “阅读麻木”。这是一种纯粹受惯性支配而茫然无序,又从不反躬自省的阅读行为。具体表现为下面几种:一是闲极无聊时,为了满足悄然而生的阅读欲,见书就看,但看完之后,随手一丢,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二是积年累月,要读就读,要看就看,但从不有意识地整理阅读所得,脑海里所积累的知识呈自然无序状态。三是视文学性读物为麻醉剂,在一种机械性冲动驱使下,从不讲究书中的涵义,“书云亦云”,六神无主。“阅读麻木”的病因是阅读随心所欲,信马由缰,读前无所思,读后无所忆,没有阅读目标,没有阅读回顾。
3、 “阅读过剩”。指的是一味读书,盲目信书而引起的迂腐迟钝病状。患有这种阅读暗疾的学生往往片面理解开卷有益,一有时间便“秉烛夜读”,恨不能囊括天下知识为已有;再则就是迷恋消遣读物,拿起书怡然自得,心醉神迷,放下书怅然若失,牵肠挂肚;另外就是对名家名著顶礼膜拜,唯名家是求,唯经典是求,眼中清清楚楚,心下匆匆忙忙。“阅读过剩”的病因是只读不用,只进不出,甘愿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从而造成思维的奴性化。
由于在阅读中存在的以上种种“暗疾”,致使中学生付诸辛勤努力的阅读付之东流,甚至将几年的孜孜不倦化为乌有,还有更严重的是:我们的学生,包括不少的教师对阅读的暗疾还不知不觉,依然醉心于“功德”,热衷于“精讲”。但由于痼疾的存在,精心构思的阅读教学往往变为无效劳动,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那么,怎样纠治阅读“暗疾”,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呢?笔者根据多年的尝试,觉到以下几种策略较为有效。
1、 尊重并倡导学生独立的个性化阅读。大量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基础,我们不仅要加强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整体的书,勤做读书笔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鼓励学生上网阅读,同时,我们还要加大课堂内的阅读量,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尽可能补充新信息,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思想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教师不要轻易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学一些交流。我们要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教材的权利,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和创造,形成独到见解,提高阅读水平。在阅读教学中,还要把阅读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语文是一门与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的课程,语文阅读内容应与现代生活和学生生活相一致,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做更多的工作,及时对阅读内容进行更新和灵活处理,保证阅读经验与学生经验的一致性。
2、 给学生以充分自由。我们现在强加给阅读的内容太多了,一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我们给它进行了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条块分割,从时代背景到段落大意,到主题思想,到写作方法,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就是这样在“语文学”的圈子里打滚,这既影响了学生知识上量的积累,也抑制了学生在思考时的独特体验。不难理解,观点的平庸往往来源于思想的平庸,思想的平庸往往来源于阅读的狭隘。因而,我们的阅读教学要给学生以充分自由,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过程的自由,更应该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环境的宽松。所以,我们应把阅读当作一门公共课程和人生课程来看。阅读课要坚持上,课外书要坚持读,古诗文要坚持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要大胆尝试。
3、 一定要淡化阅读的功利性。一份语文试卷,阅读能力考查疑云密布,陷井重重。区区百余字的文段,有的能“抠”出十几个题目,而答案的字数有的甚至超出了原文。近几年阅读题增加了不少开放性、主观性题目,但仍未完全摆脱基础知识的繁琐考查,所谓淡化死知识的考查,只是以种种形式融入到阅读中罢了。面对这种分析来分析去的考查手段,学生怎能轻松得了?我们做教师的又怎能掉以轻心?在这种考查方式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自然是急功近利,阅读教学恰如老吏审狱,鞭辟入理,到头来阅读还是变成了做题目,变成了条分缕析,阅读的目的,说白了,是应付考试。所以,多数同学视阅读为畏途,提不起多大的兴趣。其实,“阅读是一种高尚的心智锻炼。”它讲究顿悟,讲究感受体会,讲究浸润,阅读者需以一种身心放松的状态投入,方能达到与文本自然交流的阅读佳境。至于或高声成诵,或低吟玩味,或默然自得,那就看个人所要了。试想,学生带着分析的使命观照文本,身分是“庖丁”,干的是解牛的活,眼里看到的都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点,“目无全牛”就很容易理解了。学生不能以放松的心情自由阅读,何谈提高文化品味,培养审美情趣呢?
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既然如此,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不应去包办代替,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和体验,从中汲取营养。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对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具有革命性意义,做为语文教师,我们应敢于应对挑战,勇于尝试探索,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阅读教学之路!
作者简介:曹象郁,男,汉族,1974年生,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文秘专业,后进修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95年参加工作,在吉林省大安市乐胜乡中学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在工作中勤恳钻研,笔耕不辍,先后有数篇论文发表于国家、省级专业教育期刊上,曾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地区骨干教师,吉林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