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抗挫力”训练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研究——以安全感、自尊、应付方式为例
【作者】 林 盛
【机构】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抗挫力训练是挫折教育和实践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训练营的方式,通过体验、互动、游戏、角色扮演、场景设置、语言引导等一系列活动,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团体辅导技术,最终使学生在安全感、自尊、应付方式等方面得到改善和提升。
关键词:抗挫力;团体辅导;安全感;自尊;应付方式
1问题提出
所谓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i。挫折在心理学上有两种含义:其一,指对个体动机性行为造成障碍或干扰的外在刺激情境。在此情境中,对个体行为发生障碍作用者,可能是人,可能是物,可能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其二,指个体在挫折情境下所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各种负面情绪所交织而成的心理感受1。
耐挫能力,即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遭受挫折后,排解挫折的能力,亦被称为“抗逆力”(Resilience)。耐挫折教育,就是通过正常的教育途径,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承受挫折的训练,提高他们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增强生存能力和抗争能力的教育过程2。
本研究通过多方位体验及启迪,帮助青少年树立爱、信任、勇气、负责任的信念,改变消极现状,改善“学习动力”、“学习兴趣”、“亲子沟通”、“自信心”、“责任心”等现实问题;应用有效方法,唤醒内在力量,达到健康、积极、快乐、高效的学习生活状态。
2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1)样本筛选:海报招募和现场访谈,排除重度心理问题者、参与意愿不明确的学生,抽取本县城区小学四至六年级,初中七年级24名为被试。
(2)样本确定:将24人按生源地、生活状况、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离异家庭、年级分为3组,两个实验组,一个对照组,每组8人;实验组按训练计划实施团体辅导,对照组现场观摩、学习训练手册,作为下次抗挫力训练的对象。
2.2研究工具
(1)自尊量表(SES):包含10个题目,采用4级评分;总分范围是10-40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2)简易应付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问卷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分量表组成,包括20个条目。结果为积极应对维度平均分和消极应对维度平均分。
(3)安全感量表(Security Questionnaire ,SQ):共包含16个项目,分为两个因子:人际安全感因子,确定控制感因子,共八个项目,主要反映个体对于生活的预测和确定感、控制感。
2.3数据录入和处理
采用SPSS17.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2.4研究方案设计
第1阶段:采用自尊量表、简易应付方式问卷和安全感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团体辅导前的测试。
第2阶段:按照既定团体活动方案实施团体辅导。
第3阶段:团体活动结束后一周,对实验组、对照组进行自尊量表、应付方式问卷、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试。统一测试,当场收回。
第4阶段:进行数据分析,总结研究成效和经验教训。
3研究结果
3.1 被试基本情况分析
运用非参数检验法对实验组、对照组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生源地、家庭经济、独生子女、留守孩子、所在年级这些变量基本匹配,不存在显著差异。
3.2 训练前后各因子得分分析
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考察实验组一、实验组二与对照组在实验前后各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如表:
由上表数据可知,通过抗挫力训练的团体辅导,两个实验组在安全感、自尊和应付方式上有明显提高,而通过自学相关材料的对照组则改变不明显。
4 讨 论
4.1青少年挫折产生的原因
小学生常遇到的挫折为身心发展的失调、学习负担加重、成人期望加强、人际交往失意;中学生常遇到的挫折主要有学习挫折、人际关系挫折、生理缺陷导致的挫折、家庭的挫折、恋爱方面的挫折等3。这些挫折主要受社会时代变迁、学校教育失衡、家庭培养不当等因素影响。
4.2抗挫力训练的主要方法
4.2.1呼吸
呼吸训练是为了让个体安静下来,关注内心,控制情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从《大学》的文章中,我们看出 “静”的意义。只有“止”才能“静”,唯有“静”才能“安”(情绪稳定),“安”后才能“虑”(静心反思),“虑’后才能“得”(心得,得道)。
呼吸训练主要采用“逆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腹部内收,呼气时腹部外鼓,以利于学生把注意力内敛。运用冥想法帮助学生进入放松入静状态; “梦想魔法棒”引导他们大胆去确定目标,找出影响目标实现的因素,有利于在以后的活动中去攻克它;“感恩内观”以专注呼吸进行冥想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在意象中与父母进行对话,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忏悔自己的不懂事;“心灵的花园”、“拥抱内在的小孩”、“心中的城堡”等系列冥想设置,为孩子们在呼吸调控中找到调节情绪的方法,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让自信心、安全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4.2.2运动
运动是为了让生理运动带动心理运动,打开心扉,倾倒心理垃圾。运动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在训练中,队员们普遍对游戏对抗比较感兴趣,能够进入到游戏的情境中,热情高涨,兴趣高,有为团队拼搏的动力。而团队协作游戏考验队员们之间的默契程度及个人自制力,能提高专注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好的生存环境需要自主竞争,需要团结协作;学会自我探索,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找资源;亲子情景模拟,通过模拟社会实景,探寻情绪的产生和变化,设身处地理解自己的感受和父母的良苦用心。
4.3改进措施
内容上的改进。本研究注重游戏,注重内观冥想,虽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在团体成员模拟生活情景,深入生活实践的设计内容较少。今后要加强认知调整、自我觉察和行动力等多方面的整合,使团体辅导的效果能够更加显著。
干预后长期效果的追踪评估改进。团体辅导的目的是要让团体成员回归到生活中去,积极、快乐地生活和学习。成员是否能够将团体辅导中所学的知识、技能内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长期追踪和评估。由于人力所限,此项内容在实施中落实欠缺。今后可利用成员定期汇报告,领导者主动回访,班主任帮助跟踪,班级心理委员重点关注等方式来加强评估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团体成员巩固成效。
4.4建议
抗挫力训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学校要加强挫折教育,加强领导,重视耐挫力差学生的心理疏导,多渠道地给予帮助,关注他们的成长。
通过对照组的前后测对比,利用自学和个体辅导,成员的安全感、自尊水平和应对水平也有所提高,个别因子提高的幅度还是较大。这说明,利用多方面、多层次的辅导能够更好地提高团体辅导的效果。所以,在辅导中要考虑成员的实际情况,多方面挖掘成员的潜能,多层次考虑发展成员的积极因素,让辅导更加经济、有效。
在团体辅导中要注意个别成员难以融入到团体的问题,多分析,多引导,多关心;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加入个体咨询因素,使全体成员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伟生,邹云龙.挫折心理的自我调适[J].青少年心理健康.2003,3:32—34.
[2]刘慧茹.当代青年挫折心理成因及调适[J].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10,6:50-52.
[3]符台鑫,潘丽萍.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增强耐挫力的研究.www.docin.com/p-510835739.html
作者简介:林盛,福建省龙岩市上杭第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硕士,中学教育心理学高级教师,龙岩市心理健康教育名师。
关键词:抗挫力;团体辅导;安全感;自尊;应付方式
1问题提出
所谓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i。挫折在心理学上有两种含义:其一,指对个体动机性行为造成障碍或干扰的外在刺激情境。在此情境中,对个体行为发生障碍作用者,可能是人,可能是物,可能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其二,指个体在挫折情境下所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各种负面情绪所交织而成的心理感受1。
耐挫能力,即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遭受挫折后,排解挫折的能力,亦被称为“抗逆力”(Resilience)。耐挫折教育,就是通过正常的教育途径,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承受挫折的训练,提高他们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增强生存能力和抗争能力的教育过程2。
本研究通过多方位体验及启迪,帮助青少年树立爱、信任、勇气、负责任的信念,改变消极现状,改善“学习动力”、“学习兴趣”、“亲子沟通”、“自信心”、“责任心”等现实问题;应用有效方法,唤醒内在力量,达到健康、积极、快乐、高效的学习生活状态。
2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1)样本筛选:海报招募和现场访谈,排除重度心理问题者、参与意愿不明确的学生,抽取本县城区小学四至六年级,初中七年级24名为被试。
(2)样本确定:将24人按生源地、生活状况、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离异家庭、年级分为3组,两个实验组,一个对照组,每组8人;实验组按训练计划实施团体辅导,对照组现场观摩、学习训练手册,作为下次抗挫力训练的对象。
2.2研究工具
(1)自尊量表(SES):包含10个题目,采用4级评分;总分范围是10-40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2)简易应付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问卷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分量表组成,包括20个条目。结果为积极应对维度平均分和消极应对维度平均分。
(3)安全感量表(Security Questionnaire ,SQ):共包含16个项目,分为两个因子:人际安全感因子,确定控制感因子,共八个项目,主要反映个体对于生活的预测和确定感、控制感。
2.3数据录入和处理
采用SPSS17.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2.4研究方案设计
第1阶段:采用自尊量表、简易应付方式问卷和安全感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团体辅导前的测试。
第2阶段:按照既定团体活动方案实施团体辅导。
第3阶段:团体活动结束后一周,对实验组、对照组进行自尊量表、应付方式问卷、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试。统一测试,当场收回。
第4阶段:进行数据分析,总结研究成效和经验教训。
3研究结果
3.1 被试基本情况分析
运用非参数检验法对实验组、对照组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生源地、家庭经济、独生子女、留守孩子、所在年级这些变量基本匹配,不存在显著差异。
3.2 训练前后各因子得分分析
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考察实验组一、实验组二与对照组在实验前后各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如表:
由上表数据可知,通过抗挫力训练的团体辅导,两个实验组在安全感、自尊和应付方式上有明显提高,而通过自学相关材料的对照组则改变不明显。
4 讨 论
4.1青少年挫折产生的原因
小学生常遇到的挫折为身心发展的失调、学习负担加重、成人期望加强、人际交往失意;中学生常遇到的挫折主要有学习挫折、人际关系挫折、生理缺陷导致的挫折、家庭的挫折、恋爱方面的挫折等3。这些挫折主要受社会时代变迁、学校教育失衡、家庭培养不当等因素影响。
4.2抗挫力训练的主要方法
4.2.1呼吸
呼吸训练是为了让个体安静下来,关注内心,控制情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从《大学》的文章中,我们看出 “静”的意义。只有“止”才能“静”,唯有“静”才能“安”(情绪稳定),“安”后才能“虑”(静心反思),“虑’后才能“得”(心得,得道)。
呼吸训练主要采用“逆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腹部内收,呼气时腹部外鼓,以利于学生把注意力内敛。运用冥想法帮助学生进入放松入静状态; “梦想魔法棒”引导他们大胆去确定目标,找出影响目标实现的因素,有利于在以后的活动中去攻克它;“感恩内观”以专注呼吸进行冥想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在意象中与父母进行对话,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忏悔自己的不懂事;“心灵的花园”、“拥抱内在的小孩”、“心中的城堡”等系列冥想设置,为孩子们在呼吸调控中找到调节情绪的方法,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让自信心、安全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4.2.2运动
运动是为了让生理运动带动心理运动,打开心扉,倾倒心理垃圾。运动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在训练中,队员们普遍对游戏对抗比较感兴趣,能够进入到游戏的情境中,热情高涨,兴趣高,有为团队拼搏的动力。而团队协作游戏考验队员们之间的默契程度及个人自制力,能提高专注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好的生存环境需要自主竞争,需要团结协作;学会自我探索,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找资源;亲子情景模拟,通过模拟社会实景,探寻情绪的产生和变化,设身处地理解自己的感受和父母的良苦用心。
4.3改进措施
内容上的改进。本研究注重游戏,注重内观冥想,虽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在团体成员模拟生活情景,深入生活实践的设计内容较少。今后要加强认知调整、自我觉察和行动力等多方面的整合,使团体辅导的效果能够更加显著。
干预后长期效果的追踪评估改进。团体辅导的目的是要让团体成员回归到生活中去,积极、快乐地生活和学习。成员是否能够将团体辅导中所学的知识、技能内化成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长期追踪和评估。由于人力所限,此项内容在实施中落实欠缺。今后可利用成员定期汇报告,领导者主动回访,班主任帮助跟踪,班级心理委员重点关注等方式来加强评估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团体成员巩固成效。
4.4建议
抗挫力训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学校要加强挫折教育,加强领导,重视耐挫力差学生的心理疏导,多渠道地给予帮助,关注他们的成长。
通过对照组的前后测对比,利用自学和个体辅导,成员的安全感、自尊水平和应对水平也有所提高,个别因子提高的幅度还是较大。这说明,利用多方面、多层次的辅导能够更好地提高团体辅导的效果。所以,在辅导中要考虑成员的实际情况,多方面挖掘成员的潜能,多层次考虑发展成员的积极因素,让辅导更加经济、有效。
在团体辅导中要注意个别成员难以融入到团体的问题,多分析,多引导,多关心;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加入个体咨询因素,使全体成员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伟生,邹云龙.挫折心理的自我调适[J].青少年心理健康.2003,3:32—34.
[2]刘慧茹.当代青年挫折心理成因及调适[J].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10,6:50-52.
[3]符台鑫,潘丽萍.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增强耐挫力的研究.www.docin.com/p-510835739.html
作者简介:林盛,福建省龙岩市上杭第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硕士,中学教育心理学高级教师,龙岩市心理健康教育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