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中学美术课程德育渗透的几种途径
【作者】 李洪军
【机构】 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 美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它以视觉形象为载体,视觉感受为途径,审美教育为核心,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各种修养等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三个领域挖掘德育渗透内容,探索德育有效渗透方法。
关键词: 美术教学 德育渗透 价值观 爱国情感 民族意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德育的引导者。美术学科的独特价值就是形象生动,趣味性强,学生过目难忘。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可以提高审美感受,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美术新课标把教学内容体系划分为四个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设计.应用”、“造型.表现”、和“综合.探索”,在四个领域都蕴含着德育的内容。我们要充分挖掘这四方面领域的德育渗透途径:
一、设计 应用的德育渗透
(一)手工课中情感的渗透 首先强调自己动手的重要性,注重人人动手,鼓励多人合作,可以直接避免眼高手低的弊端。有了体验才不会妄自菲薄别人的技艺,养成谦逊的品格。工艺设计课各种废物利用小制作可以直接启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如纸工、树叶拼贴画、贺卡制作等等,对学生进行爱艺术、爱劳动及爱集体的高尚情操的培养。手工课将自己亲手制作的手工画或新年贺卡送给可亲可敬的人,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寓教于情感、趣味、娱乐之中,使学生的情趣受到陶冶,道德受到影响,智慧受到启迪,心灵受到净化。浙版第十三册美术《迎接新的一年》在弘扬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体会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而且还可以增强爱国主情怀。
(二)创意设计课民族意识的灌输 设计课中民族品牌意识的灌输也很重要。现在学生多喜欢比拼外国名牌,对中国品牌嗤之以鼻。设计课上教师要从设计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切实认识到民族品牌对中国强盛的利害关系,从而加强民族设计意识的提高,民族元素在设计作品中的应用对提升中国在世界地位的作用。《标志设计》一课中申奥标志和举办2008奥运会标志都是民族文化符号的浓缩,要导引学生学习借鉴。
二、造型 表现课的德育渗透
(一)探究学习法的德育渗透 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挖掘美术作品中的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浙版第十三册美术中《齐白石》一课,针对齐白石的作品《虾》,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画好虾?齐白石为何喜欢画虾?怎样理解齐白石的画题“从来画翡翠者必画鱼,余独画虾,虾不浮,翡翠奈何?”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了解了齐白石为画虾而养虾,运用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对虾进行提炼加工、艺术处理,使虾既真实又有艺趣。这些探讨有利于剖析齐白石在《虾》的作品中融入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齐白石以在门上画深水中的虾来表明心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深入探究以及与他人合作探讨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仅从中了解了画家的作画的特点,而且也自然地从中得到了思想教育。
(二)技法表现课的德育渗透 中学美术技法教学中,要求对学生安排一定内容的临摹写生、创作等课业实践,应该说,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最好时机。临摹写生与创作等技法实践,使学生基本了解和初步掌握我国传统美术形式的主要特征和技能技法。在引导和启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物象的理解、感受和想象进而来临摹塑造形象过程中,培养他们对传统民族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以此来激发其爱国之情。徐悲鸿的《奔马图》和《八骏图》两幅作品表达了画家不同的思想情感,我们应从表现技法上重点分析: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1941年的《奔马图》,“徐悲鸿运用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枯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徐悲鸿的《八骏图》,画面中绝非单单表现了八匹马,而主要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笔墨直抒胸臆,昭然若显,不必教师赘述,学生就懂得以下道理:技法直接为思想服务!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思,构图和色彩,表现了中华民族永远起来了的信心和气魄。学习白石老人的国画《却教蜂蝶为花忙》,透过蜜蜂在艳丽的凤仙花旁飞舞采蜜的忙碌情景喻意颂扬了勤奋劳动的精神。作者从普通的生活景致中表达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品鉴激发对普通劳动者的敬慕。
三、综合 探索课的德育渗透
(一)合作意识的培养 未来社会,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取得更大范围内竞争的优势,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高效发展的需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质,我们的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在各方面与人合作,多采用优势互补的合作训练方式。多名同学合作,发挥每个同学的特点,分别参与创意、文字设计、图形绘制、色彩搭配的构思与合成。真正意识到合作的意义。
(二)多种方法的应用 课堂教学应当充满想象,充满探索性与体验性。我们尝试借鉴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比较法 比较学习法可使学生在比较的活动中寻找作品中的异同,来深入探究作品的深刻内涵。(1)作品立意比较 《奔马》和《格尔尼卡》所不同的是徐悲鸿捕捉到的是激励人们取得战争胜利的昂扬斗志,而毕加索则是看穿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残暴、痛苦、绝望、恐怖等的内容。徐悲鸿画中的马隐喻着骁勇和斗志,象征抗战的勇士和和中华民族的崛起;而毕加索画中惨叫的马则象征西班牙国民战线的脆弱,同时也表现了毕加索国家至上主义愿望的破灭。两幅作品均不同程度地对挑起战争者给以抨击,并激励世界人民去维护和平。(2)表现手法比较 浙版十三册美术的第一课《走进美术》中,《父亲》与《粒粒皆辛苦》两幅作品都是关于农民题材的作品,两幅作品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表现了中国农民的辛苦。学生如果不进行深入的分析是很难体验到作者的表达意图的。我引导学生从表现技法,构图形式等方面分析比较,也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与农民的生活进行比较,使学生深入探究占据中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民背后所蕴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情结,作者虽然表现的是农民的特写,但它是劳动人民的一个缩影。在这些农民的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的品质与精神——勤劳俭朴、不屈不挠。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衣食父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中学美术教材中,选入了许多作品,如《开国大典》、《格尔尼卡》等作品本身就是直接反映民族气节与爱国主义方面的作品。教师要挖掘类似作品进行多角度比较。只有通过认真的比较分析,探究学习才能体会到。因此比较学习法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在比较中发现新的内容。
2、研讨法罗中立的《父亲》和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这两幅作品都是表现农民形象的,里面没有豪言壮语,这些人也没有做出什么丰功伟绩,那么如何来看待作品中的深意呢?这就要学生进行深入的研讨去挖掘两位画家想传达的深刻含义。
3、多元评价法美术作品的评价切忌单一化,美术创作过程的评价多应用多元评价,等级评价。对思想性比较强的作品要多给予激励,绝不吝啬。倡导材料的多元化应用,创作思路的多元化表达。教师的宽容对学生思想的解放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美术学科教学与德育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也是人文教育的基本要求。当我们不能将一种文化现象与另一文化现象隔裂开的时候,我们只有将他们整合为一个整体,才能使其发挥最大的功能。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阶段,在对他们进行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同时,也必须对他们进行德育与情感渗透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健全地发展,将来才能成为社会中有用的人,成为一个爱国的具有民族气节的人。
参考文献:
1、周宏主编:《教学策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
关键词: 美术教学 德育渗透 价值观 爱国情感 民族意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德育的引导者。美术学科的独特价值就是形象生动,趣味性强,学生过目难忘。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可以提高审美感受,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美术新课标把教学内容体系划分为四个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设计.应用”、“造型.表现”、和“综合.探索”,在四个领域都蕴含着德育的内容。我们要充分挖掘这四方面领域的德育渗透途径:
一、设计 应用的德育渗透
(一)手工课中情感的渗透 首先强调自己动手的重要性,注重人人动手,鼓励多人合作,可以直接避免眼高手低的弊端。有了体验才不会妄自菲薄别人的技艺,养成谦逊的品格。工艺设计课各种废物利用小制作可以直接启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如纸工、树叶拼贴画、贺卡制作等等,对学生进行爱艺术、爱劳动及爱集体的高尚情操的培养。手工课将自己亲手制作的手工画或新年贺卡送给可亲可敬的人,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寓教于情感、趣味、娱乐之中,使学生的情趣受到陶冶,道德受到影响,智慧受到启迪,心灵受到净化。浙版第十三册美术《迎接新的一年》在弘扬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体会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而且还可以增强爱国主情怀。
(二)创意设计课民族意识的灌输 设计课中民族品牌意识的灌输也很重要。现在学生多喜欢比拼外国名牌,对中国品牌嗤之以鼻。设计课上教师要从设计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切实认识到民族品牌对中国强盛的利害关系,从而加强民族设计意识的提高,民族元素在设计作品中的应用对提升中国在世界地位的作用。《标志设计》一课中申奥标志和举办2008奥运会标志都是民族文化符号的浓缩,要导引学生学习借鉴。
二、造型 表现课的德育渗透
(一)探究学习法的德育渗透 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挖掘美术作品中的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浙版第十三册美术中《齐白石》一课,针对齐白石的作品《虾》,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画好虾?齐白石为何喜欢画虾?怎样理解齐白石的画题“从来画翡翠者必画鱼,余独画虾,虾不浮,翡翠奈何?”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了解了齐白石为画虾而养虾,运用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对虾进行提炼加工、艺术处理,使虾既真实又有艺趣。这些探讨有利于剖析齐白石在《虾》的作品中融入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齐白石以在门上画深水中的虾来表明心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深入探究以及与他人合作探讨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仅从中了解了画家的作画的特点,而且也自然地从中得到了思想教育。
(二)技法表现课的德育渗透 中学美术技法教学中,要求对学生安排一定内容的临摹写生、创作等课业实践,应该说,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最好时机。临摹写生与创作等技法实践,使学生基本了解和初步掌握我国传统美术形式的主要特征和技能技法。在引导和启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物象的理解、感受和想象进而来临摹塑造形象过程中,培养他们对传统民族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以此来激发其爱国之情。徐悲鸿的《奔马图》和《八骏图》两幅作品表达了画家不同的思想情感,我们应从表现技法上重点分析: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1941年的《奔马图》,“徐悲鸿运用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枯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徐悲鸿的《八骏图》,画面中绝非单单表现了八匹马,而主要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笔墨直抒胸臆,昭然若显,不必教师赘述,学生就懂得以下道理:技法直接为思想服务!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思,构图和色彩,表现了中华民族永远起来了的信心和气魄。学习白石老人的国画《却教蜂蝶为花忙》,透过蜜蜂在艳丽的凤仙花旁飞舞采蜜的忙碌情景喻意颂扬了勤奋劳动的精神。作者从普通的生活景致中表达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品鉴激发对普通劳动者的敬慕。
三、综合 探索课的德育渗透
(一)合作意识的培养 未来社会,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取得更大范围内竞争的优势,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高效发展的需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质,我们的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在各方面与人合作,多采用优势互补的合作训练方式。多名同学合作,发挥每个同学的特点,分别参与创意、文字设计、图形绘制、色彩搭配的构思与合成。真正意识到合作的意义。
(二)多种方法的应用 课堂教学应当充满想象,充满探索性与体验性。我们尝试借鉴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比较法 比较学习法可使学生在比较的活动中寻找作品中的异同,来深入探究作品的深刻内涵。(1)作品立意比较 《奔马》和《格尔尼卡》所不同的是徐悲鸿捕捉到的是激励人们取得战争胜利的昂扬斗志,而毕加索则是看穿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残暴、痛苦、绝望、恐怖等的内容。徐悲鸿画中的马隐喻着骁勇和斗志,象征抗战的勇士和和中华民族的崛起;而毕加索画中惨叫的马则象征西班牙国民战线的脆弱,同时也表现了毕加索国家至上主义愿望的破灭。两幅作品均不同程度地对挑起战争者给以抨击,并激励世界人民去维护和平。(2)表现手法比较 浙版十三册美术的第一课《走进美术》中,《父亲》与《粒粒皆辛苦》两幅作品都是关于农民题材的作品,两幅作品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表现了中国农民的辛苦。学生如果不进行深入的分析是很难体验到作者的表达意图的。我引导学生从表现技法,构图形式等方面分析比较,也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与农民的生活进行比较,使学生深入探究占据中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民背后所蕴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情结,作者虽然表现的是农民的特写,但它是劳动人民的一个缩影。在这些农民的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的品质与精神——勤劳俭朴、不屈不挠。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衣食父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中学美术教材中,选入了许多作品,如《开国大典》、《格尔尼卡》等作品本身就是直接反映民族气节与爱国主义方面的作品。教师要挖掘类似作品进行多角度比较。只有通过认真的比较分析,探究学习才能体会到。因此比较学习法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在比较中发现新的内容。
2、研讨法罗中立的《父亲》和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这两幅作品都是表现农民形象的,里面没有豪言壮语,这些人也没有做出什么丰功伟绩,那么如何来看待作品中的深意呢?这就要学生进行深入的研讨去挖掘两位画家想传达的深刻含义。
3、多元评价法美术作品的评价切忌单一化,美术创作过程的评价多应用多元评价,等级评价。对思想性比较强的作品要多给予激励,绝不吝啬。倡导材料的多元化应用,创作思路的多元化表达。教师的宽容对学生思想的解放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美术学科教学与德育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也是人文教育的基本要求。当我们不能将一种文化现象与另一文化现象隔裂开的时候,我们只有将他们整合为一个整体,才能使其发挥最大的功能。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阶段,在对他们进行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同时,也必须对他们进行德育与情感渗透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健全地发展,将来才能成为社会中有用的人,成为一个爱国的具有民族气节的人。
参考文献:
1、周宏主编:《教学策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