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基于学情的教学”之翻转课堂实践探索——以初中物理《压强》一章的教学设计为例

【作者】 高文惠

【机构】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实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 翻转课堂的实践实质就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实践探索,是一种 “基于学情的教学”。对学情的把握,可以借助课前预习,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利用课堂预设,分析学生的学习困惑;通过课堂观察,把握学生的学习需要;采取逆向设计,遵循教学评估一致性。努力架构好学前、学中、学后三个阶段的学情诊断方法,才能快速做出教学判断,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翻转课堂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翻转课堂  学习任务单   自主  合作  探究
  翻转课堂实践是充分相信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实践探索,是一种 “基于学情的教学”,因此实践翻转课堂,学情把握是关键。
  众所周知,学习成效最终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这使得教师的教学努力也必然是通过学生才终得体现。搜集与把握学情信息,一方面,是教师自身能逐步的从经验性学情了解慢慢的转至研究性学情分析上来的需要;另一方面,只有“把握准学情” 才可能更好的实现教育目标,因为对各学科的教育目标设定上,都包括着除了学科本位知识的目标达成外,还有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态度情感熏陶以及对他们的学习力、思考力的培养。
  下面,结合鲁教版八年级物理《压强》一章的四个不同时段的教学活动设计,来具体阐述“基于学情的教学”的翻转课堂实践探索。
  一、课前预习,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
  当前的教育改革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翻转课堂、微课、创客等一些前沿的教育策略和方式无不在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应用创新、个性成长方面做研究、下功夫。学习任务单便是一个为更好的达成课程目标和课时目标的支架和连接课内外时空的载体。对于新课学习前,预习性的学习任务单能够促进与指导学生学会如何预习,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案例1  预习性自主学习任务单
  (附1)     《压强  液体压强》自主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能对压强知识和液体压强知识做出梳理,最好能个性化的进行解读。
  2、提高对实验部分的研究,提高自身对压强两节内容的理解能力和问题的思考能力。
  (二)学习地图:
     




  (三)学习工具:课本、同步训练册的导学、网络资源、思维导图软件(其它)
  (四)学习环节要求:
  1、通过周末自主学习,能对《压强》和《液体压强》两节知识进行整理,作出学习笔记。
  2、能分别将两节的内容加以提炼,内在关联框架可以用思维导图或其它形式予以呈现。
  3、尝试结合自己的导图,讲解两节的内容。
  4、尝试结合家中现有物品,进行相关实验展示,可制作视频进行分享。
  5、注意做好两个整理:整理学习中发现的问题与困惑;整理自己的学习感悟和学习心得。
  6、小组上传学习成果,课上展示。














  (附2)    学生预习成果资料(节选)
  学生作业成果1
  





  学生预习成果2
  (附3)  《压强》教学反思
  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风格、预习能力和成效的相差还是比较大的。从展现方式上:有的学生是用手绘的,有的是用word文档做的,有的是用excel做的,有的使用我不知道的程序做的,有的是用思维导图软件做的,有的是用ppt做的。从学习深度上:有的学生只是把书上明显的大框架进行了搬家,有的学生能将知识的节点脉络理的比较细,有的能做出提示性的标注,比如:要注意采用控制变量法等,有的看的出是经过了一定的逻辑归纳。尽管稚嫩,存在许多不足,尽管还有能从中发现出某些错误,但是这就是真实的学情,原生态的学生的思考。我想只要是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就一定有他的感悟和收获,当再经过课堂学习和深入理解后,能发现并纠正自己的不足与错误,那他的思考力、学习力一定会有长进的。
  曾在教师培训中学习过中观教学设计的思想,我想,学生也应树立起此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不论是对新课学习中一节的内容,还是对一章的梳理总结,还是对一周知识的梳理,不论是非毕业班还是毕业班的学生,这种及时的小结整合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还有的学生用手机拍摄了趣味实验,这种学习热情哪个老师看到不感到欣慰呢,所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内驱力,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激情,使他们主动参与进学习活动中来,是我们搞好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他们这群孩子面对作业也不是一味排斥的,他们只是不喜欢单调的重复性作业,他们也愿意挑战一下自己的小思想,将90后、00后的独特个性适当的展现一下。我们何苦不给学生搭建他们喜欢的学习与展示自我的舞台呢。不过从学生交来的作业来看,不同班级的学生喜好、思维特点、性格特点、习惯于展示学习成果的方式也是不同。
  课前的学习支架是为课堂进一步深入学习搭建梯子,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效究竟如何,我们也不能单一的看呈报上来的展示资料,“知识从哪里来,为何到这里,要到哪里去,怎样到达”等问题,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很难深刻的感悟到的,这就需要我们课堂上的引领、点拨。本节课我课前首先进行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播放,目的是肯定学生,激励他们,保持住学习的热情,互相借鉴,反馈公示,并且在适当精简的围绕着自学方法、改进意见等方面进行了点评之后,紧接着播放了学生的小视频提出问题,拉开了本堂课学习的序幕。课堂的学习目标是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不同的,有着承接、深化、细致的层进关系。对于每个学习目标的达成,我是设计了几个学生活动,中间穿插其他学生家庭小实验的展示,结合他们所做的自主预习,包括提出的困惑和学习经验——需要注意的提醒点,进行逐一达成,这便于他们能够及时发现自主预习中的不足甚至错误认识。
  课堂效率比较高,关键是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学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进行的教学,长久坚持,这样的教育意义是深远的。
  二、课堂预设,分析学生的学习困惑                  
  在学习《压强和液体压强》后,虽然学生们已经理清了相关公式,但决大多数学生却极易在分析固体压力和压强、液体压力和压强的问题上造成混乱,这个是可以预设到的,课中通过两个典型例题,发散涉猎了好几种情况、好几个小问题呈现给学生。
  案例2  课堂教学活动片段(节选):
  活动一: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侧重中等,找几个有学习层级代表性的同学进行回答。
  活动二:小组研究讨论,达成本组共识,形成答案。
  活动三:刚才回答过的同学,再次回答问题答案。
  这样的设计,是因教师能预设的到,开始几个同学的回答一定会出现不同答案,形成思维冲突,引发激烈的争论;这时,小组再进行头脑风暴,拿出本组思考意见,学生这时的讨论是非常投入的、思考是主动积极的,嗓门也会变高,不论答案对与错,学习活动都是有意义的。一番讨论后,再让刚才回答过问题的同学进行二次答案通告,这时他的结论代表了小组的共识,我们可以非常容易的做到从中把握小组真实的学情动态。
  面对学生答案的是与非、对与错,笔者有两点感慨:一是同样是错了,但是错的思维路径却可能有很多种。有时候我也自感在预设上做的不够深入和细致,能预设到难点或者将要出错,但是对每种错误的形成原因难以预设全,而这恰恰正是非常宝贵的生成性资源,这就是原生态的学生的思维特点,我们教师其实本就不该用成人的眼光来对待学生。第二点感慨是,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问题、出现错误,比暂时的答案正确更具有价值。当学生有机会把这些问题进行思维展现的时候,他们认知上的转变、思路上的纠结,思维的偏差点正是我们想要把握到的价值信息和为之而教的落脚点。
  三、课堂观察,把握学生的学习需要
  对于教师的“教”与 学生的“学”,笔者追求的是“自主、合作、探究下的先学后教”和“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的教育思想,关键是在二者关系上把握好一个“度”,其平衡点就在研究“学”上。教师的作用至少应涉及两点:一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把握学情。包括,学生的表情、做题状况、提出的问题、争论的话题、课堂对话等方面。二是激发与关注课堂生成,并能顺势引导与调控。
  例如:学完一个单元后的单元检测,面对各班学生的答卷,我们一定会做认真分析,确定矫正点。即便是我们大致会有预设,但是不同班级出现问题的集中指向不完全相同,高出错率的问题不一定是出在相同的题目上;即便是同样错了相同的一个题,错的选项也不都相同,这会使我们对学情的把握变的有点复杂但是重要。
  案例3:四个平行班的《压强》单元测试的错题统计分析:
            






             


  鉴于这些信息的获得,需要教师在不同班级上课时,点拨的东西是有区别的,学生整体风格特点不同,所设计的学生活动方式也有所不同。让教学指导突出在把学生的情感往深处引,思维往高处引,视野往宽处引。也只有学生获得感悟后拥有的学习高度,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高度。
  四、逆向设计,遵循教学评估一致性
  学科教学中应当坚持“教学评的一致性”原则,唯有坚持“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学生活动设计先于教师活动设计”的理念,才能目标明确,有的放矢的展开教与学活动,在《压强》一章单元矫正课的设计中,笔者是这样思考的:
  案例4: 矫正课的教学设计思维流程图 






   




  总之,唤醒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学的课堂,对教师作用的发挥要求是更高的,如何才能快速做出教学判断——学生想什么?为什么这么想?自己该怎么指导?这需要教师注意加强反向思维研究,坚持去做归因归类分析,架构好学前、学中、学后三个阶段的学情诊断方法,只有加强研究,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的关注敏感度和应激能力,这也是教育机智的要求!
  作者简介:
  高文惠(1974年出生) 女  籍贯:山东省章丘市  中学一级教师
  1994年参加教育工作  曾被授予山东省优秀物理教师,淄博市优秀教师等称号; 现担任学校教导处主任,从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改革的研究,包括对翻转课堂的学情研究、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使用以及评价贯穿始终的课堂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