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自主探究、多元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 叶翠玲 陈秋兰

【机构】 广东广州市第四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有关“多元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模式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介绍我校借用学校管理力量,自上而下从宏观层面到微观的学科层面来构建“自主探究、多元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推进《新课标》理念的实现。
        关键词:自主探究;多元互动;课堂模式
        一、问题提出
        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迫切需求我们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在培养学会学习、自主探究的创新人才,从而推进我国素质教育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因此,不少学科开始了在日常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从中文文献跨库搜索得知,“多元互动”、或“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在学科领域开展研究的数量相对很多,而从学校的宏观到学科的微观方面的纵向研究比较少。更不用说,从学校的层面自上而下地推行该模式教学探讨。我们深知课改仅仅停留在某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只是星星之火,其推广力度不够。为此,我校的“自主探究、多元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自立项以来, 自上而下全面推行课堂改革,借用学校管理力量构建“自主探究、多元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旨在具体化该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一些操作性强、系统完整的课堂评价体系,让一线教师教学中明确目标、表现有尺可量,考评有据可依,进而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
        二、课题实施的相关理论
        (一)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式是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的模式。构建“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培育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使新课程改革得到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策略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陈俊林,2002)。
        (二)多元互动
        “多元互动”中的“元”是指与学习有关而又能相互作用的各种教学因素,包括教师、学生(人员要素)、教材(信息要素)、教学条件与环境 (物质要素)等。而“互动”则指以和谐教育思想为指导,充分利用各种与学习有关而又能相互作用的教学因素,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与发展,进而达到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王庆宪,2003)。多元互动课堂教学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单向传授式教学为现代的、以学生为主的多元探究式教学。即教师指导学生与教材进行探究性互动,与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研讨性互动,与问题情境进行尝试体验性互动。用系列多元互动进行自主学习,以达到知识的内化、智能的建构。
        (三)“自主探究、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过程一般分为自我指导、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强化四部分。(杨永欣,200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奥苏贝尔和布鲁纳认为学习的过程都是认知结构建立的过程,主张对知识的建立和运用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从人的知识规律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乐眉云,1994),以及多元智能理论代表人华德.加德纳提出了人类至少有7种不同的智力,指明了个体差异性教学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尤为重要。(李简,2008)。本项目的教学模式是基于上述的理论依据而开展的。
        三、学校全面推进的具体做法
  我校在充分解读《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深入系统地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等有关文件。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根据培养目标,规划学校近、中、远期课程目标,制定课程实施步骤及保障措施。在操作层面,我们化繁为简,开展课题研究的“三个结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立足课堂,想方设法来提高教学效能。
        (1)课题研究与常规课堂教学相结合
  教学中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认知水平、情感特征和兴趣爱好等,依据“自主探究,多元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来创设课堂教学过程和情境,让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并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2)课题研究与各类研究课相结合
  将课题研究与示范课、研究课和汇报课等相结合,通过不同类型的研究课,让教师们大胆运用“自主探究,多元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或者是是着重体现在这一教学模式下的子课题的某一环节),并在教学实践中依据各自的教学实际灵活地改进“自主探究,多元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尽可能地通过这些研究课,使“自主探究,多元互动”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在教学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在交流中加以完善和提升。
         (3)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相结合
  我们开展了教师论坛、科组长论坛、教学沙龙等,举行教学案例、教学论文、优质课等评比活动,所有这些活动都围绕“自主探究,多元互动”课堂教学模式这一主题。
        四、课题成果
  (一)  构建“自主探究、多元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大量的文献研究、“三结合”的课堂研究,我们构建了本课题课堂教学范式:

  
  
  
  
  
  

  原则上要求每一堂课学生的训练或思考时间不少于10分钟,课堂设计注重流程,但更注重思想,也就是在每堂课要贯穿“目标引领下的自主探究,多元互动”这一思想,只有师生双方都心中有目标,那么就能根据预定目标进行科学地取舍,对达成目标有利的内容,即采用,对达成目标不利的内容,即舍弃。
   (二)研制“自主探究、多元互动”课堂评价标准
  在充分理解理念后,各科组根据所定的标准重新调整以前的课堂评价体系,从宏观到微观研制各学科课堂观察评价工具。
  在宏观方面,根据课程性质 “目标、内容、策略、效果(含评价、创新、资源、课堂气氛)”四个方面来探究如何体现“多元互动、自主探究”; 探究“多元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何构建。
  在微观方面,观察教师“多元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设计、呈现、话语、指导、评价以及机智”6个方面的效果。以图1的语文科课堂评价表的设计为例,评价量表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无不呈现了以生为本、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多元教学理念。
       图1:广州市第四中学语文科课堂评价表
     























  (三)构建多元课堂(分层教学)操作体系 
  1. 从学校层面统一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分层次教学是一种重视学生间的差异,强调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从上述的语文学科课堂评价量表中也充分体现了我校的多元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见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的描述)
  2. 规定 “自主探究、多元互动”的分层教学原则:
  1) 水平相近原则:在分层时应将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归为“同一层”;
  2) 动态管理原则:学生的层次是动态的、可变的,有进步的可以“升级”
退步的应“转级”;从而促进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随时都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3)调节控制原则:由于各层次学生要求不一,因此在课堂上以学、议为主,教师要善于激趣、指导、精讲、引思,调节并控制止好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做好分类指导。
  3. 制定了分层教学具体操作指引:
  1) 学生层次化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该学科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高中升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上、中、下按35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拔尖的优等生,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C层的难点;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能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并积极向A层同学请教;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大胆尝试一些新做法:采用4—2分配的原则,即每周4节课用于双基训练(按学生平时座位表上课),2节课用于能力提高。能力提高课可采用走班制的形式进行教学——课堂重编座位,把各层次相近的学生编在一起,教师巡堂时对学生练习情况一目了然。
  2) 教学目标层次化
  我们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共同目标与层次目标。对A层的学生要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B层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C层的学生应多给予指导,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梯度缓一点,能掌握主要的知识,学习基本的方法,培养基本的能力。
  3)教学过程分层
  如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C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B层学生,对B、C层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对于A层的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对A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突出教师的导,贵在指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进而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
  4) 课堂练习分层
  我们要求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通俗而言就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在保证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习题综合与技巧分三个层次。
  五、课题成效 
  上述的三部分是本课题主要成果,使我们教师在实施“自主探究、多元互动”的课堂模式、在推进新课改时有依据可依、有标准来量度,使我校课堂优良率逐年上升,学生对此课堂模式的认可度也相应地提高。此外,在课题“孵化器”的作用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创造了一大批学生自创或自主探究的学科作品。如:语文科学生原创小说、英语科学生自主探究词汇学习作品、化学科的家庭实验“100秒”学生作品、物理科的纸船设计、水火箭研制等等。我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探究、积极创新,近年来为我校荣获多项高级别的科技类评比(国际级奖项25项, 国家级56项,省级奖项120项,市级项目176项,区级项目367项)。
  六、今后的发展与反思
  本课题研究通过构建“自主探究、多元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一些操作性强 “多元课堂”的操作体系,实现了既定目标,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 进一步践行《新课标》理念,深化课堂改革,共同促进学校、师生成长!但是,我们还清晰地看到本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我校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对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的应用意识还不够,较为欠缺研究和应用这些知识的意识。今后仍需要我们继续对此课堂模式深化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陈俊林. 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建构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尝试[J].中国电化教育.2002(7):41-42. 
  [2] 乐眉云.应用语言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李简.大学英语停赛多元评价模式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239-240.
  [4] 杨永欣.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习能力的最佳模式[J]. 教育探索.2002(3): 34-35.
  [5] 张璐璐.形成性评价在高中英语过程写作法中的应用研究[D].2013. 
  [6] 王庆宪.多元互动:新课改的核心理念[J].中小学教育.2003(7):45-46.
  作者简介:叶翠玲、女、中学高级、教育硕士 ,中学高级英语教师,广州市基础教育系统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第二批教育专家培养对象,广州市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广州市首批名师工作站主持人,全国优秀中小学外语教师,广州市优秀英语教师,广州市中英科理事 、广州市“百千万名教师培养对象”的实践导、荔湾区名教师、荔湾区优秀党员、广州市四中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教育学、二语习得。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心理学项目(课题编号:09sjyy002)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