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德育之花绽放在美术课堂中——浅谈美术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作者】 张 芹

【机构】 甘肃省嘉峪关市峪泉镇安远沟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别林斯基说过:“美育与德育是亲姐妹。”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也应该从美术作品欣赏教学、美术绘画技能训练等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本文就此观点结合实际进行论述。
  关键词:  德育  美术  渗透
  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无形的体现在每一门学科的知识当中。美术教学大纲指出,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见,德育在美术教学中也占着重要的指导地位。因此,做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德育的渗透,这样更有利于培养人格健全的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下一代。别林斯基说过:“美育与德育是亲姐妹。”这也是说明了美育与德育是密切联系的。那么作为一名农村兼职美术教师,是如何让德育之花绽放在美术课堂中的呢?
  一、巧用“欣赏”教学,自然渗透德育
  在现行美术教材中,美术欣赏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其内容有,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艺术,有栩栩如生的雕塑名作,有引人入胜的风景照片等等。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的时候,不能走马观花而过,必须让学生知道每一幅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特点,应细心欣赏。首先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再深入品味作品的艺术特点及艺术表现手法等,更重要是理解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例如:在设计六年级美术《欣赏(中国现在绘画作品)》课时,我打破以往的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欣赏教学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革命历史名画《怒吼吧,中国》、《初踏黄金路》……让学生了解到,美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其更深层的内涵和更隐藏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要求与体现,是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也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如:《怒吼吧,中国》用粗狂有力的线条刻画出在祖国危难时期贫苦大众仍要用尽全身所有的力量进行挣扎的;《初踏黄金路》描绘的是在金色的阳光下,西藏翻身农奴第一次从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喜获粮食丰收的情景……
  总之,在欣赏课教学中,不但使学生领略到教材里的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而且要进一步体会到新中国来之不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继承革命传统,以昂扬振奋的精神与热情,建设着社会主义,致力“四化”建设的美好情感。这就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思想教育。
  二、巧抓“绘画”基础,用情感渗透德育
  小学的美术教育不是专门为了培养美术家的,而是为了普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提高他们审美情趣和对学生的艺术美、自然美和心灵美的熏陶。在小学美术课中,绘画课占的比例最大。因此,我们应该从这里抓起,通过绘画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丰富的艺术修养。
  在绘画课堂上要着重做到精讲多练,除了课本要求要做到的思想教育之外,也可以积极发掘和合理渗透思想教育。比如写生课,就是培养学生的写实功夫和训练造型能力。教育学生实事求是,观察生活,根据观察所得而描绘,从而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和观察分析生活中美与丑的能力,以达到运用绘画语言表达自己在生活中的美好感受。再如美术教材中画北京的长城、家乡的水果、我家一角等等,都是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好内容;教材还通过《校园里的花》、《我最敬佩的人》、《今天我值日》等命题创作,培养学生爱国旗、爱集体、爱劳动、爱学校、热爱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意识。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得当,就能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意志的教育。
  三、巧传“手工”方法,灵活渗透德育
  手工课在小学美术课堂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它能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如果学生能把一件普通的废品通过自己的创作,变成一件艺术品,那会使学生有多高兴呢!相信他就会时刻关注生活,创作美。
  不同技法,区别对待,在技法的指导上,巧妙地与德育挂钩。使学生边掌握技能边受教育。一点碎布、几张彩色纸,一张旧挂历、一个塑料瓶,通过精心设计,巧手制作,便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懂得变废为宝,变废为美,即可废物利用,净化空气、美化空间,一举两得,而且训练了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可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便无形中树立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巧施“实践”活动,有意识地渗透德育。
  学校每年都要举行一系列的艺术活动,有绘画展、书法展等等。而且都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和辅导学生参加,通过活动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例如,今年我校举办创意智能绘画比赛活动,活动主题是将自己心中最喜欢的老师通过自己的画笔表现出来,学生们描绘得非常美丽,五彩缤纷的画面充满了童心和童趣,孩子们将自己对心目中老师的崇敬和爱戴很自然的流露出来。
  再如,学校举办的手工作品展,运用玉米杆、叶子等生活中的废旧用品进行利用和创造,让孩子们制作出各种妙趣横生的物品。教育了孩子们用心发现生活中的美的审美意识和变废为宝的品质。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需长期坚持的复杂工程。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根据德育工作的特点,重视德育与美术学科的整合,正确选择和运用德育渗透的方法,有始有终地坚持教育渗透,在教学的点滴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让我们为孩子们创设一个真、善、美的情感空间,使他们在学习美术的同时接受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出版;
  2.何宝民主编.《中国绘画名作欣赏》.海燕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3.吴海庆.《美育与德育关系的当代阐释》.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4.蒋长好.《教育学》.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