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课堂教学要强化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作者】 刘文胜
【机构】 陕西省宜君县城关第一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中小学课堂教学,要“授人以鱼”教给学生适应未来的需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与方法,就必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激发灵动创造的潜能,激励创新出彩的能力,开发解疑释惑的品质。我们只要教给学生找到课堂教学这个能动的“支点”,便能撬动各科课堂千千万万个“地球”,让我们的课堂在自主探究中收获更多的精彩和成功。
关键词:课堂;自主探究;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常常受教育体制和评价制度的影响,在教学方法上习惯于惰性灌输,在教学目标上追求学分至上,过程上因循守旧、师主生从,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更影响着学生终生的发展。带着僵硬知识走向自己的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引导着学生开放的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指出,未来的文盲绝不再是那些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的教学只有引导激活学生的潜能,教会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与本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探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习惯、品质,要求学生适应未来的需要,由学生的被动学会变为学生自愿会学转变。 因此, 要突破基础教育质量的现实瓶颈,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回归教育本质,面向未来,受益终生,使中学生获取开掘智慧和获取能力而科学发展,在自主探究中收获更多的精彩和成功。
一、“授人以渔”的创造潜能,才是课堂教学的美好目标。
教育先贤老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古训,道出了我们教学本质。把教师作为中心的讲授式、分析式教学,学生几乎处于服从地位,是被动容纳知识的容器,是机械的填鸭式、僵硬灌输式教学。学生的个性和心理受到压抑限制,对知识的态度只能是死记硬背与机械运用层次,根本谈不上创新发明与能动创造。我们理所应当将学习的主动权放心大胆交给个性迥异学生, 让他们心情愉悦、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成为知识技能的主动构建者,真正的探究者。
现代中小学教学的智慧要求,学生的发展,是生命涌动的状态,是自主灵动的解放,是激情串动火把,是技能素养的刷新。我们的课堂是是碧水荡漾的池塘,是学生能动盘活的生命,是教师召唤引领的航线,是学生产生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坚定行为[1],使我们的课堂风和日丽,旖旎多姿,神采飞扬,亮丽纷呈。
因此,面对学生的主动探究和终生能动发展,“授人以渔”更具有教学实效,也更具有发展意义。中小学课堂,在充满丰富知识性的同时,还充满了逻辑性、人文性和思想性的光芒,我们的教师只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渗透教育,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才能让课改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例如,我在教学朱自清《春》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调查了解宜君县当地的气候地貌特点,观察宜君不同天气、不同气候、不同时段云雾变化的特点,为学生“学文促写”奠定基础。课堂上通过对《春》靓丽明媚的语言、玲珑剔透的构思、缜密的精巧结构、绵密精致的情愫、“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的“授人以渔”点拨启发,让学生根据自己调查调查、观察思考结果,灵活吸收《春》之精华写法、创造性的完成了《雾》、《南山晓雾》、《山城晨雾》、《龙山云雾》等一篇篇鲜活的习作。学生学会了我点拨的方法,心有灵犀有从景观角度描写雾之美丽,有从气象角度阐述雾的成因,有从拟人化角度写雾的阴柔之态,也有朝阳之下宜君晨雾壮观瑰丽之美。其无比丰富想象力和大胆出奇创造力令我刮目相看。
凯勒说过,一本书就好像一艘小船,带领大家从隘小的地方,驶向生活的广阔无限的海洋。其实,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比传授学生知识更为重要。我们的点拨、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搜寻、整理、领悟、升华,才能挖掘学习和创造的潜能, 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探索欲望,将学生的潜在智力与思维想象力发挥到淋漓极致,让学生的智慧与创造的火花星光灿烂,起到“化石点金”之神奇效果。
二、激励创新出彩的能力,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美智慧。
兴趣是最好的燃烧机,引导是创新的航标器,激励与竞争是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我们应建立学生是学习者,更是实践者、探索者的基本概念,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让学生变懒惰被动为勤奋主动,不断提升发展着学生主动探求的愿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如语文讲授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时,对于第一、二、三、四节最后一句“祖国啊”,如何把感情的基调和语调读出来时,同学们读的是五花八门,各读各的调各抒各的情。老师启发到:你们班有谁能发明一种既形象又准确还好理解的方法,为大家演绎出来。大家议论纷纷,激情澎湃。下课了,大家的发明创新的心却不平静,都陷入苦思冥想之中。周五放学后,老师又启发大家,回家可以用网络查询,可以拜师求艺,也可以结合课文的赏析点拨,独创一种自己的方法,星期一课堂上展示竞优。星期一的展示活动别开生面,溢彩纷呈,各具千秋,亮点出彩的真不少。但寇某、黄某、韦某三名同学的“四声发明法”最终夺冠。她们三人用电脑制作了三个“心”字形“祖”“国”“啊”的模具闪亮登场 。读第一节时,他们用“祖”“国”“啊”摆了一个“\”的造型,每人朗读一字,声音又浑为一体,既形象又赋予美感,像音乐舞剧。黄某说“第一节的五组意像,描绘的是贫穷落后的祖国,诗人感情沉重压抑,语气声调逐渐下沉,到最后几乎无声了,因此像四声调下沉,表情应该是悲哀状。”大家的眼睛一亮。读第二节时,他们用“祖”“国”“啊”摆了一个“V”,寇某解释说:“第二节的感情基调先悲痛后希望,声调先低后升,很像三声调,表情是先悲后喜。”大家的眼睛瞪得更大。读第三节时,他们摆了“一”字型,韦某解释说“看到‘胚芽’、‘起跑线’,‘黎明’,心情欣喜酝酿,绽放激动地欣喜,同时轻声呼唤祖国啊,酷似一声调,表情是笑成了一朵花。”同学们惊叹了。读第四节时,她们摆了一个“ /”字型,黄某说“这节的感情基调是深情激烈,语调不断高昂起来,形成舒婷的最高音,表情是狂喜不已。”同学们惊呼赞叹。之后她们带着感情基调、声调、表情等又完美的演绎了一遍。老师带头以热烈的掌声,掌声如雷。全班同学以她们的造型完完美美齐读了四节中“祖国啊”,声音表情,和谐合理,情调自然,真是一种既形象又准确还好理解的演读方法。我万万没想到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四声发明”朗读法,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横空出世了。
在听政治课公开课《构建安全、和谐的校园》一课时,老师用课件出示校园踩踏事故视频及近年来校园踩踏事故数字统计,使学生明白踩踏事故的危害及严重性,接下来让学生自己查找校园内存在的安全隐患,回顾校园内发生过的不安全事故,再讨论交流预防措施,因为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同学们在讨论交流中积极思考,探讨,不仅全面找出了一些校园安全事故的预防、自救、自护方法,而且深入的掌握了一定的安全事故应变措施与能力。在知识拓展环节时,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安全知识和安全标识的竞赛闯关,不但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探求知识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所有文科课堂教学,就应该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石激起千层浪”。
教师引导的竞赛激励,课堂课外启迪自主探究,活学、活用、自主、创新相得益彰,就能成就了一段段美丽的课堂传奇。在自主探究中,学生将文本的激荡交流内化到自己的脑海里,把古板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通过引导移情体验,以自己的生命激情唤醒、盘活复苏文本中的沉睡生命,在复活的意象中使课本情蕴获得新的闪现。这样的情趣盎然的创新,就是建立在学生完全自主思考、心灵磨砺、探究创新之中,使中小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开发解疑释惑的品质,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美境界。
思维总是从自己的疑问和惊奇开始孕育绽放的,如果常有各种疑点产生,常有思考中的问题萦绕,就会深入思考探求,就会冲破极限呈现创新。因此,解疑释惑是思维活跃的开端、智慧迸发的窗口,是开启学生新思想新思维的金钥匙。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把孩子的主动性、能动性引导到知识的领会上;把孩子的认知感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维能力有机融合;把孩子领会知识、活学活用知识的品质作为最高培养目标。
如在讲小说《心声》一课时,在课外拓展环节时,我的问题是: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我要求大家不准讨论,自己根据课文的理解和现实中的教育现象,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挖掘符合题意的答案。我给了5分钟思考的时间,时间到后同学自愿举手回答,其他的同学凝神倾听,认真做好记录。“渴望亲情,因为自己家庭不和睦!”“渴望友谊,因为想念儿时的玩伴妮妮!”“渴望读自己喜欢课文,表现自己的心声。”“因为自己嗓子有缺陷,希望老师给一次公平的机会。”有4种答案后同学们似乎已经没有其他的答案而沉默了。老师说:“主观答案不止一个,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再思考,我们的目的是,完全包裹正确答案,或者接近正确答案。大家开通脑筋,想出更多的答案来。”同学们又在静静的思考着,在笔记上列举着。同学的思维又活跃起来:“老师,我又想到了!”“老师,我再补充一点”。同学们争先恐后又说出了12个答案,好像答案又穷尽了。老师再启发道:“你们只局限到学生、老师的角度和范围,能不能针对教育部门、政府、家庭、社会、国家的更大视野和角度来思考。”同学们兴趣盎然、思维奔涌、灵感喷薄,又说出了38种答案。“同学们,你们太厉害了,自己动脑,自主探寻,50多种答案合在一起,天下无敌了!这样遇到阅读理解题,你们几乎人人满分啊!”这种开发解疑释惑的品质培养,就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发散思维的欲望,以不变应万变的不满足一个答案的探究方法,对语文阅读理解确实富有成效。对于数理化课堂,这种举一反三触动灵感,触类旁通盘活思维的方法,同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神奇效果。
我们的“抛砖引玉”,积极引导,创设情境,激趣导思,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主探寻,联系现实,走向人文、自主、开放、活跃,达到思维坚冰击破,情感思想交辉共鸣,知识升华千帆竞发,往往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美感和神效。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我们只要授人以渔的教给学生找到语文课堂这个能动的“支点”,便能撬动语文课堂千千万万个“地球”,这个支点就是智慧的引导和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加强文章理解方法的引导与渗透,将大千世界的感受传递给学生,尊重人格,尊重差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自主发展,勇于探索,[2]注重唤醒学生生的主体意识,塑造学生生的主体个性,就能开发学生天赋无限潜能,激发个性材质极限能量,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生命的课堂蓬勃发展。培养学生语文的自主探究能力,就能唤醒生命活力与智慧的创造力,从而丰富语文生命内涵与真谛,提升人生智慧与境界,把课堂教学全面引向明媚簇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胡文忠.关于对学校生命力发展的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9):1-3.
[2]孙波.让学生“舞动”起来的音乐课堂[J].学周刊,2011(5):16-16.
作者简介:刘文胜,男,1968年出生,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人,宜君县城关第一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和数学教学.
关键词:课堂;自主探究;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常常受教育体制和评价制度的影响,在教学方法上习惯于惰性灌输,在教学目标上追求学分至上,过程上因循守旧、师主生从,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更影响着学生终生的发展。带着僵硬知识走向自己的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引导着学生开放的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指出,未来的文盲绝不再是那些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的教学只有引导激活学生的潜能,教会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与本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探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习惯、品质,要求学生适应未来的需要,由学生的被动学会变为学生自愿会学转变。 因此, 要突破基础教育质量的现实瓶颈,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回归教育本质,面向未来,受益终生,使中学生获取开掘智慧和获取能力而科学发展,在自主探究中收获更多的精彩和成功。
一、“授人以渔”的创造潜能,才是课堂教学的美好目标。
教育先贤老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古训,道出了我们教学本质。把教师作为中心的讲授式、分析式教学,学生几乎处于服从地位,是被动容纳知识的容器,是机械的填鸭式、僵硬灌输式教学。学生的个性和心理受到压抑限制,对知识的态度只能是死记硬背与机械运用层次,根本谈不上创新发明与能动创造。我们理所应当将学习的主动权放心大胆交给个性迥异学生, 让他们心情愉悦、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成为知识技能的主动构建者,真正的探究者。
现代中小学教学的智慧要求,学生的发展,是生命涌动的状态,是自主灵动的解放,是激情串动火把,是技能素养的刷新。我们的课堂是是碧水荡漾的池塘,是学生能动盘活的生命,是教师召唤引领的航线,是学生产生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坚定行为[1],使我们的课堂风和日丽,旖旎多姿,神采飞扬,亮丽纷呈。
因此,面对学生的主动探究和终生能动发展,“授人以渔”更具有教学实效,也更具有发展意义。中小学课堂,在充满丰富知识性的同时,还充满了逻辑性、人文性和思想性的光芒,我们的教师只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渗透教育,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才能让课改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例如,我在教学朱自清《春》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调查了解宜君县当地的气候地貌特点,观察宜君不同天气、不同气候、不同时段云雾变化的特点,为学生“学文促写”奠定基础。课堂上通过对《春》靓丽明媚的语言、玲珑剔透的构思、缜密的精巧结构、绵密精致的情愫、“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的“授人以渔”点拨启发,让学生根据自己调查调查、观察思考结果,灵活吸收《春》之精华写法、创造性的完成了《雾》、《南山晓雾》、《山城晨雾》、《龙山云雾》等一篇篇鲜活的习作。学生学会了我点拨的方法,心有灵犀有从景观角度描写雾之美丽,有从气象角度阐述雾的成因,有从拟人化角度写雾的阴柔之态,也有朝阳之下宜君晨雾壮观瑰丽之美。其无比丰富想象力和大胆出奇创造力令我刮目相看。
凯勒说过,一本书就好像一艘小船,带领大家从隘小的地方,驶向生活的广阔无限的海洋。其实,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比传授学生知识更为重要。我们的点拨、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搜寻、整理、领悟、升华,才能挖掘学习和创造的潜能, 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探索欲望,将学生的潜在智力与思维想象力发挥到淋漓极致,让学生的智慧与创造的火花星光灿烂,起到“化石点金”之神奇效果。
二、激励创新出彩的能力,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美智慧。
兴趣是最好的燃烧机,引导是创新的航标器,激励与竞争是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我们应建立学生是学习者,更是实践者、探索者的基本概念,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让学生变懒惰被动为勤奋主动,不断提升发展着学生主动探求的愿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如语文讲授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时,对于第一、二、三、四节最后一句“祖国啊”,如何把感情的基调和语调读出来时,同学们读的是五花八门,各读各的调各抒各的情。老师启发到:你们班有谁能发明一种既形象又准确还好理解的方法,为大家演绎出来。大家议论纷纷,激情澎湃。下课了,大家的发明创新的心却不平静,都陷入苦思冥想之中。周五放学后,老师又启发大家,回家可以用网络查询,可以拜师求艺,也可以结合课文的赏析点拨,独创一种自己的方法,星期一课堂上展示竞优。星期一的展示活动别开生面,溢彩纷呈,各具千秋,亮点出彩的真不少。但寇某、黄某、韦某三名同学的“四声发明法”最终夺冠。她们三人用电脑制作了三个“心”字形“祖”“国”“啊”的模具闪亮登场 。读第一节时,他们用“祖”“国”“啊”摆了一个“\”的造型,每人朗读一字,声音又浑为一体,既形象又赋予美感,像音乐舞剧。黄某说“第一节的五组意像,描绘的是贫穷落后的祖国,诗人感情沉重压抑,语气声调逐渐下沉,到最后几乎无声了,因此像四声调下沉,表情应该是悲哀状。”大家的眼睛一亮。读第二节时,他们用“祖”“国”“啊”摆了一个“V”,寇某解释说:“第二节的感情基调先悲痛后希望,声调先低后升,很像三声调,表情是先悲后喜。”大家的眼睛瞪得更大。读第三节时,他们摆了“一”字型,韦某解释说“看到‘胚芽’、‘起跑线’,‘黎明’,心情欣喜酝酿,绽放激动地欣喜,同时轻声呼唤祖国啊,酷似一声调,表情是笑成了一朵花。”同学们惊叹了。读第四节时,她们摆了一个“ /”字型,黄某说“这节的感情基调是深情激烈,语调不断高昂起来,形成舒婷的最高音,表情是狂喜不已。”同学们惊呼赞叹。之后她们带着感情基调、声调、表情等又完美的演绎了一遍。老师带头以热烈的掌声,掌声如雷。全班同学以她们的造型完完美美齐读了四节中“祖国啊”,声音表情,和谐合理,情调自然,真是一种既形象又准确还好理解的演读方法。我万万没想到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四声发明”朗读法,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横空出世了。
在听政治课公开课《构建安全、和谐的校园》一课时,老师用课件出示校园踩踏事故视频及近年来校园踩踏事故数字统计,使学生明白踩踏事故的危害及严重性,接下来让学生自己查找校园内存在的安全隐患,回顾校园内发生过的不安全事故,再讨论交流预防措施,因为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同学们在讨论交流中积极思考,探讨,不仅全面找出了一些校园安全事故的预防、自救、自护方法,而且深入的掌握了一定的安全事故应变措施与能力。在知识拓展环节时,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安全知识和安全标识的竞赛闯关,不但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探求知识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所有文科课堂教学,就应该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石激起千层浪”。
教师引导的竞赛激励,课堂课外启迪自主探究,活学、活用、自主、创新相得益彰,就能成就了一段段美丽的课堂传奇。在自主探究中,学生将文本的激荡交流内化到自己的脑海里,把古板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通过引导移情体验,以自己的生命激情唤醒、盘活复苏文本中的沉睡生命,在复活的意象中使课本情蕴获得新的闪现。这样的情趣盎然的创新,就是建立在学生完全自主思考、心灵磨砺、探究创新之中,使中小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开发解疑释惑的品质,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美境界。
思维总是从自己的疑问和惊奇开始孕育绽放的,如果常有各种疑点产生,常有思考中的问题萦绕,就会深入思考探求,就会冲破极限呈现创新。因此,解疑释惑是思维活跃的开端、智慧迸发的窗口,是开启学生新思想新思维的金钥匙。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把孩子的主动性、能动性引导到知识的领会上;把孩子的认知感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维能力有机融合;把孩子领会知识、活学活用知识的品质作为最高培养目标。
如在讲小说《心声》一课时,在课外拓展环节时,我的问题是: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我要求大家不准讨论,自己根据课文的理解和现实中的教育现象,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挖掘符合题意的答案。我给了5分钟思考的时间,时间到后同学自愿举手回答,其他的同学凝神倾听,认真做好记录。“渴望亲情,因为自己家庭不和睦!”“渴望友谊,因为想念儿时的玩伴妮妮!”“渴望读自己喜欢课文,表现自己的心声。”“因为自己嗓子有缺陷,希望老师给一次公平的机会。”有4种答案后同学们似乎已经没有其他的答案而沉默了。老师说:“主观答案不止一个,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再思考,我们的目的是,完全包裹正确答案,或者接近正确答案。大家开通脑筋,想出更多的答案来。”同学们又在静静的思考着,在笔记上列举着。同学的思维又活跃起来:“老师,我又想到了!”“老师,我再补充一点”。同学们争先恐后又说出了12个答案,好像答案又穷尽了。老师再启发道:“你们只局限到学生、老师的角度和范围,能不能针对教育部门、政府、家庭、社会、国家的更大视野和角度来思考。”同学们兴趣盎然、思维奔涌、灵感喷薄,又说出了38种答案。“同学们,你们太厉害了,自己动脑,自主探寻,50多种答案合在一起,天下无敌了!这样遇到阅读理解题,你们几乎人人满分啊!”这种开发解疑释惑的品质培养,就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发散思维的欲望,以不变应万变的不满足一个答案的探究方法,对语文阅读理解确实富有成效。对于数理化课堂,这种举一反三触动灵感,触类旁通盘活思维的方法,同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神奇效果。
我们的“抛砖引玉”,积极引导,创设情境,激趣导思,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主探寻,联系现实,走向人文、自主、开放、活跃,达到思维坚冰击破,情感思想交辉共鸣,知识升华千帆竞发,往往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美感和神效。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我们只要授人以渔的教给学生找到语文课堂这个能动的“支点”,便能撬动语文课堂千千万万个“地球”,这个支点就是智慧的引导和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加强文章理解方法的引导与渗透,将大千世界的感受传递给学生,尊重人格,尊重差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自主发展,勇于探索,[2]注重唤醒学生生的主体意识,塑造学生生的主体个性,就能开发学生天赋无限潜能,激发个性材质极限能量,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生命的课堂蓬勃发展。培养学生语文的自主探究能力,就能唤醒生命活力与智慧的创造力,从而丰富语文生命内涵与真谛,提升人生智慧与境界,把课堂教学全面引向明媚簇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胡文忠.关于对学校生命力发展的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9):1-3.
[2]孙波.让学生“舞动”起来的音乐课堂[J].学周刊,2011(5):16-16.
作者简介:刘文胜,男,1968年出生,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人,宜君县城关第一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和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