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小学科学课堂成为发展儿童自然观察智能的阵地
【作者】 窦长乐
【机构】 江苏省徐州市云兴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自然观察智能是加德纳多元智能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对自然观察智能的释义,对小学科学课与自然观察智能关系的剖析,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与应用,论证了小学科学课程在培养自然观察智能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并希望探索出一条新路,使小学科学课堂成为发展儿童自然观察智能的阵地。
关键词:多元智能 自然观察智能 小学科学 新课程改革
何谓自然观察智能
自然观察智能是美国心理学家哈沃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体系中的一种。多元智能理论将智力(intelligence)分成若干特定的、具有代表性的“模式(modalities)”,而非像传统认为的智力只是由一种基本的、简单的能力所主导。多元智能理论模型由加德纳于1983年在其著作《思维的框架》(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中首次提出。书中,加德纳教授明确划分出七种用作衡量智能水平的标准。他认为,智能应该是度量个体正确解决问题能力(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的指标,传统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难以真实反映个体的实际智能水平与智力倾向。七种智能模式(Intelligence modalities)包括:音乐韵律(musical–rhythmic)、视觉空间(visual–spatial)、言语表述(verbal–linguistic)、逻辑数理(logical–mathematical)、肢体动觉(bodily–kinesthetic)、交往(interpersonal)和内省(intrapersonal)。①在理论提出后的十数年时间里,加德纳教授不断用实践与理论检验互证,并于1995年在原有七种智能的基础上再添自然观察(Naturalistic)一类,使其理论更为丰富完备。②
自然观察智能,“这一领域同一个人的培育能力和与自然环境相谐相处的能力有关,比如对一些自然形态的事物,像动植物、岩石、山体等进行分门别类的能力。这种能力作为狩猎者、采集者、种植者都具有明显的价值,它同时还是植物学家的核心能力。”(This area has to do with nurturing and relating information to one’s natural surroundings. Examples include classifying natural forms such as animal and plant species and rocks and mountain types. This ability was clearly of value in our evolutionary past as hunters, gatherers, and farmers; it continues to be central in such roles as botanist.)换言之,自然观察智能是一种了解自然、融入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人类在自然中成长,在自然中受教育,自然蕴含着无穷的魅力和深刻的哲学。人类天生就是自然观察者,渴望通过感官探索大千世界。在古老久远的时代,自然观察者智能是人类早期生存和竞争必备的能力。它能够助人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
科学课为何能培养自然观察智能
课程性质决定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能够引领儿童“……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与环境和谐相处……”。课程性质恰切中自然观察智能的题中之义,自然观察智能的代表性特征之一即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通过科学学习,儿童能够把握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也与科学课程性质中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这一方面契合。由此可见,自然观察智能的培养只能由小学科学课程来承担,语、数、英,音、体、美,从其学科特点与性质上都不直接具备培养或发展儿童自然观察智能的能力。
课程目标决定
小学科学课程的分目标中有“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与“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的要求,明确了自然观察行为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同时,课程目标也将科学探究作为科学课堂的主要任务放在重要地位,而自然观察即是科学探究的核心。如图所示,
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
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
整理信息、思考结论与表达交
流等方面。其中提问是前提,结论是指归,观察实验制作则处在承前启后的核心地位。核心中,观察又作为实验与制作的基础,占据主导,没有细致的观察,实验与制作都无从谈起。因此,自然观察力的培养是科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目标之一。
课改方向决定
新课程改革对过去小学科学(自然)学科在我国整个小学教育体系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进行了纠正。这客观上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对科学课教育职能的错误认识,即将科学课当成纯粹的科学知识课。课程改革对这一长期以来的方向偏离进行纠正,变知识传授为独立探究,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从学习心理学角度出发,4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初步具有认识自然现象的能力,正是由于这一能力作为基础,儿童对身边的事物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便是自然观察智能的初步体现。鉴于此,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方才顺应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引导他们观察、感知自身周围的世界,利用基本的辨认、分类能力,形成朴素的科学观念。可以说,课程改革的方向,顺应了儿童认识世界的特点,决定了自然观察智能必由科学课来培养。
怎样借科学课培养自然观察智能
以笔者曾执教的教科版五下《给冷水加热》一课为例,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分组合作,环节细化”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潜下心来观察。
众所周知,科学实验课若要达到效果,就必须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静心观察,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保证实验过程中的安静与有序。事实上,能够做到实验时不讲话、安静观察实验的课堂寥寥无几,相信一线教师对这一点都深有体会。甚至可以说,科学实验中“讲话”是“观察”的天敌。笔者在专家的指导下,以“对讲话零容忍”和“分组合作,环节细化”两方面为突破口,初步达到了让学生静心观察的效果。实验不讲话若想实现,教师的“零容忍”规矩就得立起来。执教中,笔者在学生实验时,采用没收实验器材的方法,一人讲话,就将其所在小组的器材全部收回,无形中就给一整个小组施加了压力,也能儆醒全班。被没收器材的小组必须静坐,如果能够安静下来,就发还实验器材,否则继续等待。看着别的小组能动手实验,(下转第31页)(上接第82页)孩子心里也痒痒,为了能够尽早实验,大多数孩子都是会依照要求,安静地等待的。此时,笔者会到小组前进行简单的惩教,接着再把器材还给他们。毕竟,这只是惩戒手段,不是最终目的,不让学生做实验既于课程进展无利,也是不人道的。在安静的氛围中,孩子们的心便能专注于实验,为观察提供保障。“分组合作,环节细化”的教学方法,可以说,也是达到了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的。实验中,学生的分组随机分配,只是单纯编号,而不是以成绩的好中差作为衡量标准。笔者在教学设计中的实验过程安排,也是细化到每一环节。具体如下:
实验环节:
每组2号同学放球入水,其他同学仔细观察水球在变热过程中的变化,实验时任何同学不要讲话;待整个观察活动结束后,2号同学将材料放回实验盒。其他同学回忆实验过程,思考水球变化,时间半分钟,过程中不要讲话;小组交流讨论,由3号同学作为小组负责人,指定同学发言,维持小组秩序,发言过程轻声、有序,时间2分钟;
讨论结束后,由4号同学作为小组代言人,汇报本组发现的水球变化,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有不同意见可举手示意,经允许方可发言。
像这样,实验的环节简单清楚,小组中每个学生的目标明确,任务清晰。轮到每个孩子头上的任务有可能是操作,有可能是发言,有可能是记录。环节细化后,实验要求清晰明了,分工明确,学生的执行力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某一时段应当做什么,孩子按照要求去完成,清晰明了。该动手时动手,该实验时实验,该讨论时讨论,该总结时总结。动手时,不讲话;讨论时,不动手。在统一并明确的要求引导下,学生们会很自然地完成实验各个环节,使观察成为可能。只有在静心观察时,学生的观察智能方可得以锻炼。
综述
自然观察智能是个人多元智能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小学科学课程在培养自然观察智能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希望探索出一条新路,使小学科学课堂成为发展儿童自然观察智能的阵地。
参考文献:
①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9-19
②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0
作者简介:窦长乐 江苏省徐州市云兴小学 本科学士 小教一级
关键词:多元智能 自然观察智能 小学科学 新课程改革
何谓自然观察智能
自然观察智能是美国心理学家哈沃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体系中的一种。多元智能理论将智力(intelligence)分成若干特定的、具有代表性的“模式(modalities)”,而非像传统认为的智力只是由一种基本的、简单的能力所主导。多元智能理论模型由加德纳于1983年在其著作《思维的框架》(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中首次提出。书中,加德纳教授明确划分出七种用作衡量智能水平的标准。他认为,智能应该是度量个体正确解决问题能力(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的指标,传统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难以真实反映个体的实际智能水平与智力倾向。七种智能模式(Intelligence modalities)包括:音乐韵律(musical–rhythmic)、视觉空间(visual–spatial)、言语表述(verbal–linguistic)、逻辑数理(logical–mathematical)、肢体动觉(bodily–kinesthetic)、交往(interpersonal)和内省(intrapersonal)。①在理论提出后的十数年时间里,加德纳教授不断用实践与理论检验互证,并于1995年在原有七种智能的基础上再添自然观察(Naturalistic)一类,使其理论更为丰富完备。②
自然观察智能,“这一领域同一个人的培育能力和与自然环境相谐相处的能力有关,比如对一些自然形态的事物,像动植物、岩石、山体等进行分门别类的能力。这种能力作为狩猎者、采集者、种植者都具有明显的价值,它同时还是植物学家的核心能力。”(This area has to do with nurturing and relating information to one’s natural surroundings. Examples include classifying natural forms such as animal and plant species and rocks and mountain types. This ability was clearly of value in our evolutionary past as hunters, gatherers, and farmers; it continues to be central in such roles as botanist.)换言之,自然观察智能是一种了解自然、融入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人类在自然中成长,在自然中受教育,自然蕴含着无穷的魅力和深刻的哲学。人类天生就是自然观察者,渴望通过感官探索大千世界。在古老久远的时代,自然观察者智能是人类早期生存和竞争必备的能力。它能够助人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
科学课为何能培养自然观察智能
课程性质决定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能够引领儿童“……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与环境和谐相处……”。课程性质恰切中自然观察智能的题中之义,自然观察智能的代表性特征之一即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通过科学学习,儿童能够把握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也与科学课程性质中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这一方面契合。由此可见,自然观察智能的培养只能由小学科学课程来承担,语、数、英,音、体、美,从其学科特点与性质上都不直接具备培养或发展儿童自然观察智能的能力。
课程目标决定
小学科学课程的分目标中有“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与“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的要求,明确了自然观察行为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同时,课程目标也将科学探究作为科学课堂的主要任务放在重要地位,而自然观察即是科学探究的核心。如图所示,
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
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
整理信息、思考结论与表达交
流等方面。其中提问是前提,结论是指归,观察实验制作则处在承前启后的核心地位。核心中,观察又作为实验与制作的基础,占据主导,没有细致的观察,实验与制作都无从谈起。因此,自然观察力的培养是科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目标之一。
课改方向决定
新课程改革对过去小学科学(自然)学科在我国整个小学教育体系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进行了纠正。这客观上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对科学课教育职能的错误认识,即将科学课当成纯粹的科学知识课。课程改革对这一长期以来的方向偏离进行纠正,变知识传授为独立探究,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从学习心理学角度出发,4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初步具有认识自然现象的能力,正是由于这一能力作为基础,儿童对身边的事物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便是自然观察智能的初步体现。鉴于此,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方才顺应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引导他们观察、感知自身周围的世界,利用基本的辨认、分类能力,形成朴素的科学观念。可以说,课程改革的方向,顺应了儿童认识世界的特点,决定了自然观察智能必由科学课来培养。
怎样借科学课培养自然观察智能
以笔者曾执教的教科版五下《给冷水加热》一课为例,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分组合作,环节细化”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潜下心来观察。
众所周知,科学实验课若要达到效果,就必须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静心观察,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保证实验过程中的安静与有序。事实上,能够做到实验时不讲话、安静观察实验的课堂寥寥无几,相信一线教师对这一点都深有体会。甚至可以说,科学实验中“讲话”是“观察”的天敌。笔者在专家的指导下,以“对讲话零容忍”和“分组合作,环节细化”两方面为突破口,初步达到了让学生静心观察的效果。实验不讲话若想实现,教师的“零容忍”规矩就得立起来。执教中,笔者在学生实验时,采用没收实验器材的方法,一人讲话,就将其所在小组的器材全部收回,无形中就给一整个小组施加了压力,也能儆醒全班。被没收器材的小组必须静坐,如果能够安静下来,就发还实验器材,否则继续等待。看着别的小组能动手实验,(下转第31页)(上接第82页)孩子心里也痒痒,为了能够尽早实验,大多数孩子都是会依照要求,安静地等待的。此时,笔者会到小组前进行简单的惩教,接着再把器材还给他们。毕竟,这只是惩戒手段,不是最终目的,不让学生做实验既于课程进展无利,也是不人道的。在安静的氛围中,孩子们的心便能专注于实验,为观察提供保障。“分组合作,环节细化”的教学方法,可以说,也是达到了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的。实验中,学生的分组随机分配,只是单纯编号,而不是以成绩的好中差作为衡量标准。笔者在教学设计中的实验过程安排,也是细化到每一环节。具体如下:
实验环节:
每组2号同学放球入水,其他同学仔细观察水球在变热过程中的变化,实验时任何同学不要讲话;待整个观察活动结束后,2号同学将材料放回实验盒。其他同学回忆实验过程,思考水球变化,时间半分钟,过程中不要讲话;小组交流讨论,由3号同学作为小组负责人,指定同学发言,维持小组秩序,发言过程轻声、有序,时间2分钟;
讨论结束后,由4号同学作为小组代言人,汇报本组发现的水球变化,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有不同意见可举手示意,经允许方可发言。
像这样,实验的环节简单清楚,小组中每个学生的目标明确,任务清晰。轮到每个孩子头上的任务有可能是操作,有可能是发言,有可能是记录。环节细化后,实验要求清晰明了,分工明确,学生的执行力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某一时段应当做什么,孩子按照要求去完成,清晰明了。该动手时动手,该实验时实验,该讨论时讨论,该总结时总结。动手时,不讲话;讨论时,不动手。在统一并明确的要求引导下,学生们会很自然地完成实验各个环节,使观察成为可能。只有在静心观察时,学生的观察智能方可得以锻炼。
综述
自然观察智能是个人多元智能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小学科学课程在培养自然观察智能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希望探索出一条新路,使小学科学课堂成为发展儿童自然观察智能的阵地。
参考文献:
①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9-19
②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0
作者简介:窦长乐 江苏省徐州市云兴小学 本科学士 小教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