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教育现状及对策

【作者】 马 玫 孙贞丽

【机构】 山东省平邑县流峪镇初级中学《“留守学生”教育策略研究》课题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农村家庭“老、弱、病、残、妇、幼”留守现象日益严重,出现了“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留守学生”数量的日益增加,这一特殊群体由于缺少亲情关爱,加上监护权、教育权的缺失,这些正值生理发育、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的孩子们,心理上极易出现偏差,在学校“留守学生”几乎等同于了“问题学生”,甚至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我校“留守学生”现状
  我校是一个地处城郊的农村初级中学,现有在校学生1320人,95 %的学生来自农村,经问卷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经商的学生达988人,占在校生的74.8%,其中父母双双外出的有685人,占在校生的51.9%,“留守学生”的大量存在,因其家庭教育的缺失,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一是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在调查中发现,尽管有84.8%的外出务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但仍有10.3%的父母半年以上联系一次,有5%左右的父母一年基本上不与孩子联系。相当部分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对孩子缺少关爱,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亲人生了隔膜感。
  二是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监护行为浅层化。调查显示,有73.2%的“留守学生”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是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存在难以抹平的“代沟”,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相当部分是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据统计,“留守学生”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学生”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学生”的在校率仅为88%。 
  三是“真空时段”,自我监护,学生道德失范。调查显示有50.9%的学生父母双双外出,这部分孩子交由亲友监管,甚至由孩子自我监管,亲友自觉不好管,甚至不管,孩子自控能力较差,每到节假日,成了“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真空时段”,这些孩子在学习生活方面缺少必要的指导而感到无助,于是学习成绩下滑,有的道德品质沦丧,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是学校对“留守学生”有效管理相对薄弱。由于“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缺位,老师没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有些调皮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父母及委托的监护人,这样使学校对“留守学生”的管理陷入尴尬。
  二、“留守学生”的教育对策
  随着城乡人口流动的日益加剧,“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日显突出,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若干意见》精神,为全面掌握“留守学生”的教育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为这一教育难题探求解决措施,学校研究决定把这一社会热点问题作为一个重点课题来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手段、方法和对策。
  (一)创建新的班级机制,管住“留守学生”。动员“留守学生”在校寄宿,建立“留守学生”专用花名册及其家庭住址、学业成绩、思想品德、日常行为、父母联系电话等档案资料。班主任为本班“留守学生”的直接代管责任人,全体教师与“留守孩子”结对,成为孩子“代管家长”。“代管家长”职责是:定时找“留守学生”谈心,交流感情,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定期清理“留守学生”生活费用,让孩子少有余钱、绝不少钱;监督“留守学生”学习,对不同学习情况的“留守学生”因材施教。学期末对进步较快的“留守学生”给予表彰奖励。
  (二)实行 “谈心日”制度,促进“留守学生”。班级定期召开留守孩子会议,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让“留守孩子”深切感受班主任、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让学生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为学生打开“心结”。加强磨砺教育,培养“留守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让每位学生得到发展,杜绝“留守学生”因厌学而流失。
  (三)建立应急机制,关爱“留守学生”。建立“‘留守学生→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孩子”在校期间遇到突发事件,及时告知委托监护人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使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向“留守学生”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办公室开设专用电话,让孩子跟家长保持联系;通过书信与家长定期联系,通过下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每学期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
  (四)重视和家长的合作教育。建议父母外出务工要尽量把孩子寄养在有一定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时,做到在外地多联系孩子,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在孩子生日期间或传统节日之时捎寄些衣物、食品,让孩子体会亲情。如果是接受“隔代教育”的“留守学生”,可让其发挥起积极的作用。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倾听孩子的叙述;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也是促进孩子发展和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