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优劳多得”

【作者】 卢海兵

【机构】 江苏省新沂市春华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在新的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现代学校,衡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标准已不再是“多劳多得”的传统观念,而是在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情况下,谁学得最轻松,谁的学习能力就越强。“多劳多得”只是“量”的概念而非“质”的概念,在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产品质量化的今天,首倡的就是轻松自在的“优劳多得”。
  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常常会看到一些学生在学习上“无所事事”,平日里不是埋头苦干,而是比较贪玩,整日乐呵呵的似无愁事,但每当考试时他们总能得到高分。为什么呢?这就是他们在学习上“优劳多得”的结果。因此,要使学校能在知识经济的“市场”中发展壮大,就应该在现有的学习方法上提倡优劳多得。那么单就语文教学来说,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优劳多得”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培养合作精神,共同解读疑点,获得优先发展。
  合作产生凝聚力,语文教学中学生间的讨论已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调,自主是潜力,合作就是动力。“孤掌难鸣”时茫然不知所措的尴尬能在小组讨论中“柳暗花明”。语文课应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组共同解决,全班交流,化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找出答案,为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寻答案的角色转换。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中,学生就提出了“当时国内正缺人手,为什么肖邦此时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可以说,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这个问题太有价值了。我便让学生分组自读、讨论,领悟其中的缘由,这时候学生得出的“共同的答案”远比我教给他们的要强百倍。因为同一时间,学生通过讨论所获得的知识是小组人员共同智慧的结晶。
  二、给自己施加压力,走出困境的包围,获得优先发展。
  有危机感才有向上的动力,语文教学同样需要动力。小学阶段,学生最怕的莫过于作文了,如何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让他们轻松上阵呢?笔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每节语文课前用五分钟介绍一个写作诀窍;课余时间从用词准确性、形象性方面教他们学习诗歌创作;多背诵优美古诗文及有关学习的谚语、格言、警句等等。开始时学生认为无所谓,我就鼓励他们,小学阶段如果作文成绩提高了,那么语文成绩也就进步了。学生便自加压力,不断总结练习,今年元旦,我班第一本《春天的旋律》诗集“出版”了,这是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班50人智慧的集合。这对同学们来说是个极大的鼓舞和激励,有了写诗的经验,我又转变轨迹,让学生写起童话来,可以自编,可以相互出题。学生从注意用词到提高语句质量上下功夫,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也乐意“编”些童话来表达心中的美好愿望。今年“六、一”前,我班的《夏日的童话》“出版”了,捧着又一份“杰作”,他们愉悦的心情时时溢于言表。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作文质量也由“不值一提”变得“有滋有味”,这一份成功给予了学生强劲的写作动力。
  三、敢于争先,挑战未知领域,获得优先发展。
  敢当“排头兵”才能迫使自己长足发展,语文教学中,学生有了优厚的写作经验,下一步怎么办呢?有一天,我发现有些学生拿着放大镜在课堂上玩,这时我的灵感突现,写作应向科技要质量。于是我以静制动,出了《放大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放大镜看字为什么近看放大而远看成倒立的呢》、《放大镜的用途》等题目,让他们自选一题,查阅资料,写成一篇科技小论文,时间为一星期。一周后,作业交上来了,一份不少。看来任何时候学生不是不行,关键是我们给不给他们机会。这一次“触电”,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于是,《嫩芽新叶为什么是红色的》、《螃蟹横行的秘密》、《冬青为何冬季叶不落》等一篇篇小文章争着“出来”了。在去年徐州市环保杯科技制作大赛中,我班有两人获得一、二等奖,这一个个荣誉,使学生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感,“争先”的红旗成了他们行动的指南。
  四、爱拼才能找到“感觉”,赢得悟性,获得优先发展。
  随着时空的伸展,人们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不同了:“这个学生真聪明。”、“他的素质不错。”、“他的悟性很高。”等。一位哲人说过:聪明不如素质,素质不如悟性。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学生对任何活动也并非是一无所知的,关键是如何在活动中产生悟性,其实,悟性来自于爱拼,来自于对活动的热爱程度。语文活动课的形式很多,“成语接龙”考查的是学生积累的成语数量;“课堂内外”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其它相关资料的掌握;故事会、辩论会、赛诗会、写诗会、小采访、办小报、社会考察、社会调查、参观活动等等都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从活动本身来看,学生也是非常喜欢这类活动的,他们积极性很高,准备充分,态度认真,活动中善于观察、询问、记录,并且都有一定的自我表现欲。这种表现欲也就是他们“爱拼”的自主意识,在活动中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统一,悟性往往就在这时,就在不自觉的欢愉中涌上脑海,涌进心田。
  这些活动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成为一个对学习充满“感觉”的人,一个有“悟性”的人。有感觉则有所悟,有所悟则有所成功,“感觉”是轻松完成任务的前提,“悟”则是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总之,优劳多得是现在乃至将来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更是全社会人学习方式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