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心育”主题式同课异构的追问与思考——以“时间管理”为例

【作者】 林 盛

【机构】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简称“心育”课)是一门年轻的课程,注重学生的活动和体验。目前,“心育”课在国家和省区都还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课程大纲,开展区域性的小学、初中、高中“心育”主题式同课异构具有一定的难度。只有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现实状况开展系列活动,学生才能真正获得成长。
  关键词:“心育”课;同课异构;时间管理
  “主题式同课异构”活动的本身属性决定了授课教师风采形式的多样化,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人感受到不同的授课风格,在鉴赏中寻找差异,在比较中学习特性。日前,福建省龙岩市普教室组织了小学、初中、高中教师以“时间管理”为主题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小学以《做时间的主人》为题,初中以《时间都去哪儿?》为题,高中以《一寸光阴一寸金》为题,“实战”味道浓厚,很接“地气”,让教师们在关注本学段的同时,注意不同学段的衔接,让学生在螺旋式上升的教学中获得成长。作为观摩评课教师,在欣赏、接纳、包容的基础上,有一些追问和思考与同行朋友商榷。
  1.教师是否一定要按照教学设计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学?
  在本次观摩课中,三位教师都按照教学设计完整地在40—45分钟上完一堂课,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她们都按照自己的预想来设计,按照预设完成教学。然而,活动期间的各个环节学生的活动却是不容易预知的,特别是学生抛出的问题,教师是接住学生的问题进行较深层次的挖掘,还是继续按自己预设的教学继续?如果不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会觉得不被重视,觉得被抛弃,以后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就学生的问题深入探讨,学生可能会有很多话要说,这样时间就不够了,整堂课的节奏就可能被打乱。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应该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而不是注重一节课教学结构的完整。一个主题可以分几次课来上,学生喜欢的就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学生遇到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和他们一起探究的问题。
  2.热身活动或课程引入是否一定要让学生主动过度到教学中?
  本次教学观摩中,教师都能运用游戏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活动,其中两位教师运用了同一个游戏——“撕纸人生”。“撕纸人生”游戏让学生把一张纸看作自己80年的一生,先分成8份,每块代表10年,睡觉的时间有27年,就让学生撕去两块半多一点,再相继撕去吃饭的时间,玩耍的时间,聊天的时间,看电视的时间和上厕所的时间等,所剩下的“学习时间”少之又少。活动中,学生用了不少时间小心翼翼地撕去一段一段的纸条。在费时的游戏里,教师们都想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时间的重要,从而进入活动主题。但学生们不一定会这样认为,他们在分享中就提出:“学习未必最重要,关爱生命才是可贵的”;“要在‘亲情’上多花时间,与父母、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
  如此看来,教师的煞费苦心有时还不如“直奔主题”,教师点题,学生思考,把主要的时间放在经过活动之后的小组讨论或个人分享中。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逻辑思维还不成熟,不管教师如何耐心引导,他们仍然不懂如何表达。对于一般的初中生、高中生来说也是一样,在还没有进入到课程教学和活动之前,他们思考的方向还是会有所偏离的,该允许学生的发散思维。
  3.小组讨论真的可有可无?
  碍于场地,或者觉得小学生小组讨论不容易组织,小学没有设置小组讨论,初中教学也仅仅前后桌4人简单讨论。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小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讨论容易跑题、互相攻击也是常见的,小组长的管理水平欠佳也是事实;前后桌讨论形同虚设,人家坐着就别扭,更别说畅所欲言了。但这些因素不能成为取消小组讨论与互动的借口。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小组讨论与分享是培养这些能力有效途径。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接纳,学会沟通,学会全方位看问题;在思想碰撞中产生思维激荡,同伴间的相互学习更能把知识内化成能力。
  4.学生的业余时间也应围绕“学习”转?
  在具体的时间安排和时间管理中,教师引导学生分配好、管理好学习时间是很成功的,毕竟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但是,在学习之外的时间管理上,有些教师走入了误区,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甚而误导学生利用吃饭的时间练英语听力,上厕所的时候看“美文”积累作文素材,这应该是学生的个别行为,不予提倡;对学生课余时间和朋友约会交谈,到麦当劳消费等时间安排不太认可,这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不重视,可以听听这些学生这样安排的缘由。正如学生所说的:“只有会休息才会学习!”别再扼杀学生的休闲时间,除了学习时间的安排之外,他们还需要了解和认识社会,还需要适度的朋友交往,需要一定的“隐秘”时间独处。尊重学生的安排和选择!
  5.课后小结可以省略吗?
  从三节课来看,教师对课后小结都不太重视,有的安排一首小诗让学生朗读,有的因为时间不够草草结束,让学生意犹未尽。我觉得课后小结可以适当表达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肯定,可以就某些学生精彩的观点表达赞许和感谢,可以适当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可以表达教师对学生未来生活的期待等。
  6.课后作业可以不安排吗?
  一堂课对学生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效果具有滞后性,如果能在课后安排一些思考性的、训练性的作业给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利用几倍于课堂的时间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弥补了课堂时间的不足。特别是一些行为训练,需要时间和场景,课余时间为他们完成这些作业提供帮助。
  当然,课后作业是需要检查和分享的。可以在下次课前分享个别,也可以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把感悟在学习栏中张贴出来,供学生学习和交流。
  综上所述,不同学段的“心育”课主题式同课异构能直观地反映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衔接。小学生形象思维活跃,可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让他们感知时间的重要,激发珍惜时间的情怀;初中生思维活跃,且具叛逆精神,可让他们在时间管理上彰显个性,适度引导;高中生理性思维逐渐形成,善于思辨,大都全心投身学习,可让他们在学习安排计划表(短期、中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上多下功夫。只有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现实状况的“心育”课才是适合学生的活动,才是成功的活动。
  作者简介:林盛,男,1967年9月出生,汉族,福建上杭人,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龙岩市心理健康教育名师,主要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