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高师音乐学《中国乐器》课程教学探索
【作者】 田向弘
【机构】 曲靖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中国乐器》在高师音乐学科的课程教学中承载着民族器乐知识传播的重任,是展开美育引导的有效途径。要求教师把握好教学各环节的要领,认真思考和研究技能型知识传播的科学性,努力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音乐学;中国乐器; 民族音乐; 教学
高等师范院校是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基地,是知识传播的摇篮。伴随我国国民经济及科技的快速发展,高师教育领域也步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在国家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前提下,各地师范院校陆续以崭新、开阔的面貌展示着风采,与社会人才需求相一致,学科建设也在不断发展着。由于师范知识中转的特殊性,各学科在专业知识传播中都更加注重给予学生以人性真、善、美的引导,课程设置更具科学性,适于专业发展并能与基础教育实践相呼应的新课程也陆续出现,同时,新课程的教学也为广大教师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音乐学中的《中国乐器》课程教学。
一、 关于高师音乐学《中国乐器》课程介绍
《中国乐器》是2006年11月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1]中确定的、新开设的课程之一,是一门传授我国民族乐器技能的集体型课程。《中国乐器》是音乐学学生在二胡、琵琶、古筝、笛子等众多民族乐器中,选择一件乐器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较系统的学习,属于选择性的必修课程,是发展学生音乐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和普及民族音乐的重要环节。
二、关于高师音乐学《中国乐器》教学的探索
(一)明确教学目的
1、积极推动着我国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高师音乐学科中的民族乐器集体课,是和高师外国乐器集体课相对而言的,教学以我国民族乐器为主。在华夏历史的行进中,我国民族乐器也经历了从新石器时代的骨哨到现今打击乐、弹拨乐、拉弦乐、吹奏乐四大类几百种乐器的变化发展[2]。高师《中国乐器》的开设,打破了以往器乐教学单一化、专业化的特点,充分让更多的群体学习并能传授中国传统乐器的技能,以更好的让民族音乐群众化、普及化,是传承我国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2、与基础教育相呼应,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民族音乐发展空间。
高师民族器乐课的开设是与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需求一脉相承的。近年来,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全国各地从城市到乡镇人们的文化生活领域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不仅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开展得有声有色,古筝、琵琶、二胡、葫芦丝等民族乐器也随着校内外音乐培训机构的普及而走进了千家万户,音乐艺术教育得到了极大的推广。这些都为高师《中国乐器》知识的再传播提供了实践平台,通过《中国乐器》的系统教学,可以让更多的群体认识、了解和喜爱我国传统的民族器乐音乐,可以有效促进我国民族乐器的改良、普及以及整个民族音乐创作领域的发展。
(二)乐器的选择和教材的选用
伴随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步履,我国民族器乐的发展也向世人展示着现今的繁盛,怎样在众多民族乐器中选择适合的进入高师音乐学科的集体课中呢?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一是乐器音色优美的,如古筝、琵琶等;二是乐器携带方便的,如二胡、笛子等;三是简单易学的,如葫芦丝、冬不拉等。
这些都是我国有代表性的、地域特点浓郁的、人民群众喜爱和较熟悉的乐器类别,教学空间灵活,乐器成本较低,另外这些民族乐器的弹奏技巧较容易被有一定音乐基础的音乐学学生所接受,因此,尽管学习时间较短也还是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反馈。
在教材选择上,针对高师音乐学科学生的学习基础,应该选用介于儿童普及型入门教材和专业演奏型教材之间的难度适中的教材。高师音乐学科的学生已经具备乐理、视唱等基础知识,我们在教材的选用上就可以跳过儿童技能学习中的大量有关节奏、趣味性的基础练习。此外,结合《中国乐器》学时安排少、学程短的情况,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高难度的专业演奏水平,因此选择初、中级程度的教材较为适合。在普及性较强的民族乐器学习中,我个人认为上海音乐出版社“青少年学音乐”系列从书中的《青少年学古筝》、《青少年学竹笛》、《青少年学民族打击乐》等等都是很不错的选择。当然,教师在教材运用上都有自己的见解,教材选用上也有所差异,甚至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编写相应的教材。总地来说,高师《中国乐器》教材的可选范围是很广的,只要是能有效地把知识引导、传播给学生即可。
(三)突出教学难点与重点
高师音乐学科中《中国乐器》的教学难点是各类乐器弹奏方法的正确掌握。音乐是门听觉的艺术,学习民族器乐就是要借助吹、拉、弹、打等不同的技能把旋律巧妙地表达出来。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共同对某种民族乐器的弹奏性能、弹奏方法等有所掌握,并能把弹奏技法有效地运用到相应练习曲和乐曲中,通过反复地练习以达到音乐的完整表达。
在《中国乐器》的教学实践中,怎样让学生在三个学期的学习中较熟练地掌握所学乐器,是个较难把握的问题。与音乐学声乐、键盘的技能教学不同,中国乐器的教学是在学生没有相应的学习基础、学时短的前提下开展的,要达到理想的教学反馈,简单地用“照葫芦画瓢”的方式教学生弹几个乐曲是不行的,教师应在技能示范的同时配合清晰明了的理论讲解,把握好技能传授的科学性、系统性,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
(四)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技能练习的灵活调整
器乐课教学的内容是以器乐作品的再现为基础的。高师音乐学科中的《中国乐器》,就是以教材中大量的实践练习为教学内容开展的。虽然都依据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但与理论课的教学不同的是,《中国乐器》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来灵活调整的。虽然是集体课,但学生的学习是有个体差异的,比如在古筝曲《孟姜女》教学中,由于大家对乐曲旋律较熟悉,曲目篇幅短小,教师通常是在一个课时里就可以把演奏的要点讲解清楚,部分同学会在一周后较完整地把曲目练出来,然而另一部分同学则可能在指法运用、音准、或练习不够等方面出现问题,两、三周的练习后才能达到预期效果。针对相应差距,我们可以对已经完成《孟姜女》的同学进行《茉莉花》等难易程度相近乐曲的弹奏内容扩展,这样既让接受稍慢的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又可以提高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习基础。因此,在《中国乐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演奏反馈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在备课过程中,多准备些程度相当的练习曲和乐曲,以灵活地进行技能练习的指导。
(五)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音乐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最常见的有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陶冶法、探究法等几类[3]。课程《中国乐器》是要让学生能够掌握所学乐器的基本演奏技能,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抓住技能课教学的特点,既要有娴熟的音乐演示能力,还要能够用简捷、明了的言语表述清楚,让学生在听、看等感知基础上,理解与之对应的理论讲解。此外学生的练习指导是很重要的,由于知识接受的差异性,教师在练习法的教学中就要协调好教学整体与教学个体的关系,对未能达到课堂练习要求的学生进行技能演奏要点的再示范和相应讲解,引导学生加强课外的练习,力求让他们达到基本一致的演奏水平。在乐曲的教学中,陶冶法的运用是很有效果的,它可以运用在学生练习以前或以后。如我们在教弹琵琶曲《金蛇狂舞》以前,可以通过音响视频或教师现场弹奏给学生欣赏,让他们对所要弹奏曲目风格、段落、律动变化有个大致的认识,通过旋律美感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从而更好地进行后续的技能指导。教学中也可以把欣赏部分放在学生基本完成全曲弹奏以后,通过欣赏,同学们可以发现自己在弹奏中轮指不均匀、乐段衔接不自然等等的问题,以更好的进行更正,增强乐曲的完整性。在高师《中国乐器》的教学中,探究法的正确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要在短时期内掌握精湛的乐器演奏技巧是不可能的,但让学生掌握演奏乐器的基础指法、弓法、运气方法等却是可以做到的。不论是哪首乐曲,都是七个基础音不同节奏、不同速度、不同奏法的组合,由于时间关系,高师音乐学科中的《中国乐器》还涉及不到程度较深的曲目,但教学的探索性指导是一直贯穿其中的,怎样把所学技法巧妙地运用到练习乐曲中,这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就像我们的数学题,教师通过一个例题的分析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某个公式,以解决相应的无数问题。民族乐器的教学同样是指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在探索性的练习中不断加强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弹奏技能、以更好地展示音乐艺术之美。
以上几种方法是高师《中国乐器》中最常见的,教学中演示离不开讲解、鉴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演奏实践、探索性的教学既是讲解和鉴赏的理论依据,又是演示和练习的实践基础。此外还有视唱法、律动法等等的结合,因此高师《中国乐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是单一的,必须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来实现。
(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考核是教学中带总结性的重要环节,目的是检查教与学的结果、总结教学经验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高师《中国乐器》是一门非常特殊的技能型课程,其考核模式既要体现技能课的特点,又要符合集体课的要求。和普通的乐器兴趣学习不同,高师音乐学的学生还肩负有音乐知识再传播的责任,对所学乐器除技能的掌握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理论理解和运用、讲解的能力,因此该课程的考核也应该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构成。理论考核的内容以民族器乐的普及知识和对所学乐器的特征掌握为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单一乐器的学习来了解我国民族乐器的发展状况,以更好地开阔学生民族音乐的视野;实践考核则可以由平时练习、考勤及期末技能考核来评定,其中,技能考核可以根据参考人数来调整,以2至5人为一组较适合,考核内容可由基础指奏法、练习曲、乐曲相结合为一个考核单元来进行,以齐奏为主,其间也可指定单人完成考核片段。理论和实践在考核中的所占比例通常是理论占30%,技能占70%,也可以根据各教师的教学偏重灵活安排,只要有良好的教学反馈,能让学生有所收获、得到相应的教学启发,高师音乐学《中国乐器》的课程教学也就可以划上较圆满的句号。
(七)课程的实践意义
(1)领悟器乐集体课的特性,为知识传播做准备。首先,从班级规模上来说,《中国乐器》课的人数,根据选择乐器的不同通常在15至30人左右,介于专业小组课和大班课之间;其次,教学中涉及面广、曲目难度不能太大、集体弹奏等等,这些知识都是可以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掌握并能运用到未来的教学中的。
(2)提高高师音乐学学生的技能素质,拓展就业渠道。我们知道,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掌握基本的弹、唱技能外还要具备舞蹈编排、合唱指挥、器乐合奏等集体项目的辅导。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很多学校具备了开设《中国乐器》课的条件,高师音乐学学生多掌握一项民族乐器的技能,就能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多开展一项活动,就能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知识,同时,伴随我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不断发展,美育的引导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艺术教学中心、音乐培训机构等在城市和乡镇都如雨后春笋般普及开来,多一项技能也就为音乐学学生的毕业创业多了一份选择。
通过以上的内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高师美育传播的教学中,《中国乐器》课程开设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由于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文化差异和各地高等师范院校教学资源的差异,目前《中国乐器》的教学还存在开设随意性、缺乏系统教材引导、学时不足等等问题,在民族音乐传播中,《中国乐器》教学可以说是一个“新大陆”,还有待从事民族音乐教学的广大工作者去开发它、研究它,在教学各环节注重美育的引导,让学生在艺术美中感悟人性之美。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并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3]。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充分汲取传统文化的正能量,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不断探求知识传播的科学方法,尽好自己的职责,以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
[2]陈四海.中国民族音乐概论[M].陕西旅游出版社,2000.
[3]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学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中国文明网:http://www.wenming.cn/specials/zxdj
备注:文章为云南当代音乐科研创新团队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田向弘,女,1970年12月生,曲靖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主要进行民族音乐理论的教学和研究
附:《中国乐器》教学参考图片
关键词:音乐学;中国乐器; 民族音乐; 教学
高等师范院校是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基地,是知识传播的摇篮。伴随我国国民经济及科技的快速发展,高师教育领域也步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在国家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前提下,各地师范院校陆续以崭新、开阔的面貌展示着风采,与社会人才需求相一致,学科建设也在不断发展着。由于师范知识中转的特殊性,各学科在专业知识传播中都更加注重给予学生以人性真、善、美的引导,课程设置更具科学性,适于专业发展并能与基础教育实践相呼应的新课程也陆续出现,同时,新课程的教学也为广大教师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音乐学中的《中国乐器》课程教学。
一、 关于高师音乐学《中国乐器》课程介绍
《中国乐器》是2006年11月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1]中确定的、新开设的课程之一,是一门传授我国民族乐器技能的集体型课程。《中国乐器》是音乐学学生在二胡、琵琶、古筝、笛子等众多民族乐器中,选择一件乐器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较系统的学习,属于选择性的必修课程,是发展学生音乐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和普及民族音乐的重要环节。
二、关于高师音乐学《中国乐器》教学的探索
(一)明确教学目的
1、积极推动着我国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高师音乐学科中的民族乐器集体课,是和高师外国乐器集体课相对而言的,教学以我国民族乐器为主。在华夏历史的行进中,我国民族乐器也经历了从新石器时代的骨哨到现今打击乐、弹拨乐、拉弦乐、吹奏乐四大类几百种乐器的变化发展[2]。高师《中国乐器》的开设,打破了以往器乐教学单一化、专业化的特点,充分让更多的群体学习并能传授中国传统乐器的技能,以更好的让民族音乐群众化、普及化,是传承我国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2、与基础教育相呼应,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民族音乐发展空间。
高师民族器乐课的开设是与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需求一脉相承的。近年来,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全国各地从城市到乡镇人们的文化生活领域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不仅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开展得有声有色,古筝、琵琶、二胡、葫芦丝等民族乐器也随着校内外音乐培训机构的普及而走进了千家万户,音乐艺术教育得到了极大的推广。这些都为高师《中国乐器》知识的再传播提供了实践平台,通过《中国乐器》的系统教学,可以让更多的群体认识、了解和喜爱我国传统的民族器乐音乐,可以有效促进我国民族乐器的改良、普及以及整个民族音乐创作领域的发展。
(二)乐器的选择和教材的选用
伴随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步履,我国民族器乐的发展也向世人展示着现今的繁盛,怎样在众多民族乐器中选择适合的进入高师音乐学科的集体课中呢?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一是乐器音色优美的,如古筝、琵琶等;二是乐器携带方便的,如二胡、笛子等;三是简单易学的,如葫芦丝、冬不拉等。
这些都是我国有代表性的、地域特点浓郁的、人民群众喜爱和较熟悉的乐器类别,教学空间灵活,乐器成本较低,另外这些民族乐器的弹奏技巧较容易被有一定音乐基础的音乐学学生所接受,因此,尽管学习时间较短也还是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反馈。
在教材选择上,针对高师音乐学科学生的学习基础,应该选用介于儿童普及型入门教材和专业演奏型教材之间的难度适中的教材。高师音乐学科的学生已经具备乐理、视唱等基础知识,我们在教材的选用上就可以跳过儿童技能学习中的大量有关节奏、趣味性的基础练习。此外,结合《中国乐器》学时安排少、学程短的情况,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高难度的专业演奏水平,因此选择初、中级程度的教材较为适合。在普及性较强的民族乐器学习中,我个人认为上海音乐出版社“青少年学音乐”系列从书中的《青少年学古筝》、《青少年学竹笛》、《青少年学民族打击乐》等等都是很不错的选择。当然,教师在教材运用上都有自己的见解,教材选用上也有所差异,甚至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编写相应的教材。总地来说,高师《中国乐器》教材的可选范围是很广的,只要是能有效地把知识引导、传播给学生即可。
(三)突出教学难点与重点
高师音乐学科中《中国乐器》的教学难点是各类乐器弹奏方法的正确掌握。音乐是门听觉的艺术,学习民族器乐就是要借助吹、拉、弹、打等不同的技能把旋律巧妙地表达出来。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共同对某种民族乐器的弹奏性能、弹奏方法等有所掌握,并能把弹奏技法有效地运用到相应练习曲和乐曲中,通过反复地练习以达到音乐的完整表达。
在《中国乐器》的教学实践中,怎样让学生在三个学期的学习中较熟练地掌握所学乐器,是个较难把握的问题。与音乐学声乐、键盘的技能教学不同,中国乐器的教学是在学生没有相应的学习基础、学时短的前提下开展的,要达到理想的教学反馈,简单地用“照葫芦画瓢”的方式教学生弹几个乐曲是不行的,教师应在技能示范的同时配合清晰明了的理论讲解,把握好技能传授的科学性、系统性,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
(四)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技能练习的灵活调整
器乐课教学的内容是以器乐作品的再现为基础的。高师音乐学科中的《中国乐器》,就是以教材中大量的实践练习为教学内容开展的。虽然都依据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但与理论课的教学不同的是,《中国乐器》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来灵活调整的。虽然是集体课,但学生的学习是有个体差异的,比如在古筝曲《孟姜女》教学中,由于大家对乐曲旋律较熟悉,曲目篇幅短小,教师通常是在一个课时里就可以把演奏的要点讲解清楚,部分同学会在一周后较完整地把曲目练出来,然而另一部分同学则可能在指法运用、音准、或练习不够等方面出现问题,两、三周的练习后才能达到预期效果。针对相应差距,我们可以对已经完成《孟姜女》的同学进行《茉莉花》等难易程度相近乐曲的弹奏内容扩展,这样既让接受稍慢的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又可以提高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习基础。因此,在《中国乐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演奏反馈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在备课过程中,多准备些程度相当的练习曲和乐曲,以灵活地进行技能练习的指导。
(五)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音乐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最常见的有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陶冶法、探究法等几类[3]。课程《中国乐器》是要让学生能够掌握所学乐器的基本演奏技能,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抓住技能课教学的特点,既要有娴熟的音乐演示能力,还要能够用简捷、明了的言语表述清楚,让学生在听、看等感知基础上,理解与之对应的理论讲解。此外学生的练习指导是很重要的,由于知识接受的差异性,教师在练习法的教学中就要协调好教学整体与教学个体的关系,对未能达到课堂练习要求的学生进行技能演奏要点的再示范和相应讲解,引导学生加强课外的练习,力求让他们达到基本一致的演奏水平。在乐曲的教学中,陶冶法的运用是很有效果的,它可以运用在学生练习以前或以后。如我们在教弹琵琶曲《金蛇狂舞》以前,可以通过音响视频或教师现场弹奏给学生欣赏,让他们对所要弹奏曲目风格、段落、律动变化有个大致的认识,通过旋律美感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从而更好地进行后续的技能指导。教学中也可以把欣赏部分放在学生基本完成全曲弹奏以后,通过欣赏,同学们可以发现自己在弹奏中轮指不均匀、乐段衔接不自然等等的问题,以更好的进行更正,增强乐曲的完整性。在高师《中国乐器》的教学中,探究法的正确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要在短时期内掌握精湛的乐器演奏技巧是不可能的,但让学生掌握演奏乐器的基础指法、弓法、运气方法等却是可以做到的。不论是哪首乐曲,都是七个基础音不同节奏、不同速度、不同奏法的组合,由于时间关系,高师音乐学科中的《中国乐器》还涉及不到程度较深的曲目,但教学的探索性指导是一直贯穿其中的,怎样把所学技法巧妙地运用到练习乐曲中,这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就像我们的数学题,教师通过一个例题的分析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某个公式,以解决相应的无数问题。民族乐器的教学同样是指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在探索性的练习中不断加强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弹奏技能、以更好地展示音乐艺术之美。
以上几种方法是高师《中国乐器》中最常见的,教学中演示离不开讲解、鉴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演奏实践、探索性的教学既是讲解和鉴赏的理论依据,又是演示和练习的实践基础。此外还有视唱法、律动法等等的结合,因此高师《中国乐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是单一的,必须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来实现。
(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考核是教学中带总结性的重要环节,目的是检查教与学的结果、总结教学经验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高师《中国乐器》是一门非常特殊的技能型课程,其考核模式既要体现技能课的特点,又要符合集体课的要求。和普通的乐器兴趣学习不同,高师音乐学的学生还肩负有音乐知识再传播的责任,对所学乐器除技能的掌握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理论理解和运用、讲解的能力,因此该课程的考核也应该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构成。理论考核的内容以民族器乐的普及知识和对所学乐器的特征掌握为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单一乐器的学习来了解我国民族乐器的发展状况,以更好地开阔学生民族音乐的视野;实践考核则可以由平时练习、考勤及期末技能考核来评定,其中,技能考核可以根据参考人数来调整,以2至5人为一组较适合,考核内容可由基础指奏法、练习曲、乐曲相结合为一个考核单元来进行,以齐奏为主,其间也可指定单人完成考核片段。理论和实践在考核中的所占比例通常是理论占30%,技能占70%,也可以根据各教师的教学偏重灵活安排,只要有良好的教学反馈,能让学生有所收获、得到相应的教学启发,高师音乐学《中国乐器》的课程教学也就可以划上较圆满的句号。
(七)课程的实践意义
(1)领悟器乐集体课的特性,为知识传播做准备。首先,从班级规模上来说,《中国乐器》课的人数,根据选择乐器的不同通常在15至30人左右,介于专业小组课和大班课之间;其次,教学中涉及面广、曲目难度不能太大、集体弹奏等等,这些知识都是可以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掌握并能运用到未来的教学中的。
(2)提高高师音乐学学生的技能素质,拓展就业渠道。我们知道,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掌握基本的弹、唱技能外还要具备舞蹈编排、合唱指挥、器乐合奏等集体项目的辅导。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很多学校具备了开设《中国乐器》课的条件,高师音乐学学生多掌握一项民族乐器的技能,就能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多开展一项活动,就能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知识,同时,伴随我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不断发展,美育的引导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艺术教学中心、音乐培训机构等在城市和乡镇都如雨后春笋般普及开来,多一项技能也就为音乐学学生的毕业创业多了一份选择。
通过以上的内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高师美育传播的教学中,《中国乐器》课程开设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由于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文化差异和各地高等师范院校教学资源的差异,目前《中国乐器》的教学还存在开设随意性、缺乏系统教材引导、学时不足等等问题,在民族音乐传播中,《中国乐器》教学可以说是一个“新大陆”,还有待从事民族音乐教学的广大工作者去开发它、研究它,在教学各环节注重美育的引导,让学生在艺术美中感悟人性之美。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并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3]。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充分汲取传统文化的正能量,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不断探求知识传播的科学方法,尽好自己的职责,以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
[2]陈四海.中国民族音乐概论[M].陕西旅游出版社,2000.
[3]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学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中国文明网:http://www.wenming.cn/specials/zxdj
备注:文章为云南当代音乐科研创新团队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田向弘,女,1970年12月生,曲靖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主要进行民族音乐理论的教学和研究
附:《中国乐器》教学参考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