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新课标下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课堂“引入”案例分析
【作者】 黄晓华
【机构】 福建沙县六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数学被认为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学生用枯燥乏味来形容,学生数学的学习热情,上课容易走神,认为数学乏味,提不起兴趣,原因何在?一节有效的教学又重在开端,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中生具有好奇心理,所以需要一上课便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并且为学生提供一个激发内在热情的“生态体验环境”,在有效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机。
关键词:引入,兴趣、高效、案例分析
暑假期间,本人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高校老师都在谈论着一个话题“高效课堂”。何为高效?在课堂上我们要怎么做到高效?在学生学习的有限时间里我们该怎么样去高效的讲解每一课?让学生怎么高效的做每一题的作业?、、、一系列问题便由此产生。在初中课堂教学中,要想能够比较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就必须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的潜能、个性的开发与培养,进行真正的素质教育。当然一节课中首要的任务是课的引入环节,教学引入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本人想从引入这个方面来做个探讨。
一、引入新课的意义:
新课导入在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导入在教学过程中就像一台戏的序幕,安排得当就能收到先声夺人的奇效。学生的天性是玩,所以一节课的开始必须用好的方法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入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尽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尽快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参与求知活动的向导。欲使学生尽快进入课堂求知状态,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活动,就需要为他们造成一个浓浓的求知气氛。巧妙引入课题,设计好“悬念”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集中注意力,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产生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从而乐于思考,积极主动地探讨,自始自终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课堂的引入环节。
二、引入新课的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的意向活动,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坚定性,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正是这个道理。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无一不是对所探讨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才获得最后成功的。
2、吸引注意力
好的新课引入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是保证听好课的首要条件。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进入教室后情绪尚未稳定、注意力尚未集中之前,运用适当的手段或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上来。这样一上课就把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吸引到所要讲述的问题上,使学生为新课的学习作好精神准备。
3、能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的进入新课的学习
好的新课引入,应该起到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明确目标,打下基础。
4、能为新课的展开创设学习情境
良好的新课引入可以起到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情绪愉快地进入学习过程,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条件。
三、新课引入的常用方法及案件分析
1、故事引入
讲授新课时,结合课题内容先适当引入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或者讲述一些生动的数学典故,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在讲授“无理数的概念”时,可讲一讲无理数的产生及其发现者希伯斯为捍卫真理而不畏强暴地宣传自己观点的精神,以培养学生为真理而奋斗的品德。
案例2:在讲“圆”时,可以讲述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祖冲之为圆周率π所作的贡献,树立学生热爱祖国,学习先人这种钻研的精神。
2、生活问题引入
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导入课题,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可以强化视觉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物。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促成学生主动思考,为课堂的后继实施作好心智准备。
案例3: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的第二节课《数轴》教学的导入时,教师用日常生活中都用过的一些温度计、尺子,见过秤杆(或弹簧秤)....提问学生,温度计、尺子、秤杆(或弹簧秤)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如果我们把刻度看成“点”,把温度计、秤杆、尺子、水位标尺看成“直线”(假设它们的长度很长很长,粗细很细),这实质上就是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数。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数。引出课题——数轴。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理解数轴这一抽象的概念,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不只是一些枯燥、乏味的数学符号的集结,在新课导入时有意识地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游戏引入
用做游戏的方式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其主要特点是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能提高人的活动效能,使学生心情舒畅,注意力集中。
案例4:讲授概率这节课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环节,摸球中奖的概率,把乒乓球放在盒子里,让学生去摸,看中奖的情况如何来统计概率。也可以用扔硬币的形式设计这个环节, 当学生做到一定程度时,老师再加以总结概念,让学生充分动手,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这样学生学习的热情也是空前高涨。
4、比赛引入
学生们都有好奇心,不肯认输,一提起比赛他们便精神十足。一提到比赛学生便跃跃欲试,所以用比赛的方式作为一节课的开始是非常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一种好方法,特别是针(下转第49页)(上接第33页)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年龄更适合这种方法。
案例5:在教授有理数的计算,或是解一元一次方程,先用课件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去抢答,便配以相应的小礼物做为奖赏,相信这节课一定会有好的收获的。
5、实物直观引入
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实物,激发其直观思维,引出新课题。直观教学无论是什么学科都是最直接的让学生看到事物的外形,然后理解到内在的知识。
案例6:在讲授“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可让学生在长度不等的若干根小棍中任意取出三根,看能否组成三角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会发现,任取三根木棍,有时能组成三角形,有时却不能,揭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个新课题自然而出。
四、课堂“引入”的反思
回顾传统的教学引入,教师的理念还停留在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上,而没有关注教学中真正的主人——学生。因此,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以单纯记忆性的复习提问引入新知识,失去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难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陷于消极接受知识的境地。很多教学设计的引入是一问一答,对问题的简单对话。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教学设计的引入主要是为了把学生引入自己设计的教学环境中,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师生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教师依据教材、学生特点和发展需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下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五、结论
新课的引入方法有很多,根据不同的课题选择不同的引入方法才是关键所在。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发现,根据知识特点,选择不同的导课模式,效果是比较显著的,一定要注重实用性和灵活性,最重要的是我们还把各种导课模式结合中学数学的具体内容加以分析,讨论其适用的范围和应注意的问题,这对于中学数学教师而言,不但有理论指导意义,而且还有实践指导意义。总之,新课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做好新课引入是上一堂成功新课的第一步,好的新课的引入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必要手段。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出切合实际而有生动风趣的“开场白”,对整堂课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事半而功倍。
参考文献:
(1)《浅析中学数学教学的课堂引入方法》 龙敏信 数学教学学报
(2)《试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技能》 庞华 中学数学教学
(3)《激发学习动机》 布罗菲
作者简介:姓名:黄晓华 工作单位:福建沙县第六中学 最后学历:华东师范大学 职称:中一
关键词:引入,兴趣、高效、案例分析
暑假期间,本人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高校老师都在谈论着一个话题“高效课堂”。何为高效?在课堂上我们要怎么做到高效?在学生学习的有限时间里我们该怎么样去高效的讲解每一课?让学生怎么高效的做每一题的作业?、、、一系列问题便由此产生。在初中课堂教学中,要想能够比较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就必须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的潜能、个性的开发与培养,进行真正的素质教育。当然一节课中首要的任务是课的引入环节,教学引入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本人想从引入这个方面来做个探讨。
一、引入新课的意义:
新课导入在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导入在教学过程中就像一台戏的序幕,安排得当就能收到先声夺人的奇效。学生的天性是玩,所以一节课的开始必须用好的方法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入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尽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尽快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参与求知活动的向导。欲使学生尽快进入课堂求知状态,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活动,就需要为他们造成一个浓浓的求知气氛。巧妙引入课题,设计好“悬念”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集中注意力,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产生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从而乐于思考,积极主动地探讨,自始自终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课堂的引入环节。
二、引入新课的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的意向活动,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坚定性,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正是这个道理。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无一不是对所探讨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才获得最后成功的。
2、吸引注意力
好的新课引入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是保证听好课的首要条件。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进入教室后情绪尚未稳定、注意力尚未集中之前,运用适当的手段或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上来。这样一上课就把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吸引到所要讲述的问题上,使学生为新课的学习作好精神准备。
3、能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的进入新课的学习
好的新课引入,应该起到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明确目标,打下基础。
4、能为新课的展开创设学习情境
良好的新课引入可以起到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情绪愉快地进入学习过程,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条件。
三、新课引入的常用方法及案件分析
1、故事引入
讲授新课时,结合课题内容先适当引入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或者讲述一些生动的数学典故,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在讲授“无理数的概念”时,可讲一讲无理数的产生及其发现者希伯斯为捍卫真理而不畏强暴地宣传自己观点的精神,以培养学生为真理而奋斗的品德。
案例2:在讲“圆”时,可以讲述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祖冲之为圆周率π所作的贡献,树立学生热爱祖国,学习先人这种钻研的精神。
2、生活问题引入
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导入课题,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可以强化视觉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物。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促成学生主动思考,为课堂的后继实施作好心智准备。
案例3: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的第二节课《数轴》教学的导入时,教师用日常生活中都用过的一些温度计、尺子,见过秤杆(或弹簧秤)....提问学生,温度计、尺子、秤杆(或弹簧秤)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如果我们把刻度看成“点”,把温度计、秤杆、尺子、水位标尺看成“直线”(假设它们的长度很长很长,粗细很细),这实质上就是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数。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数。引出课题——数轴。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理解数轴这一抽象的概念,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不只是一些枯燥、乏味的数学符号的集结,在新课导入时有意识地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游戏引入
用做游戏的方式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其主要特点是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能提高人的活动效能,使学生心情舒畅,注意力集中。
案例4:讲授概率这节课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环节,摸球中奖的概率,把乒乓球放在盒子里,让学生去摸,看中奖的情况如何来统计概率。也可以用扔硬币的形式设计这个环节, 当学生做到一定程度时,老师再加以总结概念,让学生充分动手,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这样学生学习的热情也是空前高涨。
4、比赛引入
学生们都有好奇心,不肯认输,一提起比赛他们便精神十足。一提到比赛学生便跃跃欲试,所以用比赛的方式作为一节课的开始是非常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一种好方法,特别是针(下转第49页)(上接第33页)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年龄更适合这种方法。
案例5:在教授有理数的计算,或是解一元一次方程,先用课件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去抢答,便配以相应的小礼物做为奖赏,相信这节课一定会有好的收获的。
5、实物直观引入
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实物,激发其直观思维,引出新课题。直观教学无论是什么学科都是最直接的让学生看到事物的外形,然后理解到内在的知识。
案例6:在讲授“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可让学生在长度不等的若干根小棍中任意取出三根,看能否组成三角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会发现,任取三根木棍,有时能组成三角形,有时却不能,揭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个新课题自然而出。
四、课堂“引入”的反思
回顾传统的教学引入,教师的理念还停留在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上,而没有关注教学中真正的主人——学生。因此,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以单纯记忆性的复习提问引入新知识,失去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难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陷于消极接受知识的境地。很多教学设计的引入是一问一答,对问题的简单对话。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教学设计的引入主要是为了把学生引入自己设计的教学环境中,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师生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教师依据教材、学生特点和发展需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下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五、结论
新课的引入方法有很多,根据不同的课题选择不同的引入方法才是关键所在。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发现,根据知识特点,选择不同的导课模式,效果是比较显著的,一定要注重实用性和灵活性,最重要的是我们还把各种导课模式结合中学数学的具体内容加以分析,讨论其适用的范围和应注意的问题,这对于中学数学教师而言,不但有理论指导意义,而且还有实践指导意义。总之,新课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做好新课引入是上一堂成功新课的第一步,好的新课的引入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必要手段。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出切合实际而有生动风趣的“开场白”,对整堂课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事半而功倍。
参考文献:
(1)《浅析中学数学教学的课堂引入方法》 龙敏信 数学教学学报
(2)《试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技能》 庞华 中学数学教学
(3)《激发学习动机》 布罗菲
作者简介:姓名:黄晓华 工作单位:福建沙县第六中学 最后学历:华东师范大学 职称: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