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新课程教学中思维情境的创设

【作者】 傅鹏升

【机构】 福建邵武市明鸿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探索问题,帮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活动效率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否激发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问题的欲望。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思维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能够持续。
        关键词:引导  探索  发现  思维情境  动手操作
        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意向,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教师就要善于创设学习气氛,使学生急欲求知和主动思考;就要善于设置问题和操作,利用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造成认知冲突。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认知冲突是学生的己有知识和经验与新学知识之间的冲突式差别,这种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愕,并促使其注意、关心和探索的行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在教师的引导下,课堂教学中有了学习气氛和认知冲突,即创设了思维情境,学生便有了展开思维的动因、时间和空间,从而有助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引入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新课的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个重要环节。引导得好,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导学活动中,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角色”。 因此,在新课导入中,教师要善于精心构思思维情境。
        1、故事激趣,以与新课有关的数学故事创设思维情境。
        新课开始可讲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小故事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讲古代如何测金字塔的故事:2600多年前,埃及有个国王,想知道己经盖好的大金字塔的确实高度,请到了著名的学者泰勒斯来解决这个问题。泰勒斯选择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在国王祭司们的亲自驾临下,举行测塔仪式。
当泰勒斯确知他自己的影子BC己经等
于他的身高AC时,发出了测塔的命令
。助手们立即测出了金字塔的阴影
B’C’的长度(如图),接着泰勒斯由金
字塔的高A’C’等于B’C’的长度,十分准确地测出了金字塔的高度。教师问“泰勒斯为什么可用这种方法测出金字塔的高度?当影子与身高不相等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测出塔高吗?”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熟练地应用。
        再如:学习《统计初步》时,讲了利用数学知识判断《红楼梦》作者是谁的故事。按照红学家们的说法,这部巨著前80回的作者是曹雪芹,后40回的作者是高鄂。这种意见对不对?数学家们用自己的方法对此做出了判断。我们知道每个人写作的风格有所不同,古人也不例外。有的喜欢用“之、乎”、有的喜欢用“者、也”,根据常用字在文中出现的频率就可以看出风格上的差别。我国学者李贤平经过对47个虚词的统计,发现红学家们的说法是正确的。统计的学习,学生学起来枯燥,若能用故事来引入,学生就会感觉到生动有趣、有价值。
        2、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纯数学问题,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也就没有思维的积极性。但如果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效果就不同。例如在复习应用题时,先问同学们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事物是什么?激发学生讨论“有的说是足球,有的说是上网……”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及时提出问题“同学们对足球和上网有兴趣,肯定也非常熟悉,我们来看两道与足球和上网有关的应用题。”
  (1)为了庆祝中国足球队首次进入
世界赛,曙光体育器材厂赠送一批
足球给希望中学足球队。①若足球
队每人领一个则少6个球,每两人
领一个则剩余6个球,问这批足球共多少个?②小明领到足球十分高兴,仔细研究足球上的黑白块。发现,黑块呈五边形,白块呈六边形(如图),黑白相间的球体上黑块共12块,问白块共有多少块?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很快通过列方程求得足球共有18个,足球上的白块共有20块。列方程求得白块数与实际所数的白块数相符。
        (2)通过电脑拨号上“因特网”的费用是电话费和上网费两部分组成。以前我市通过“邵武热线”上“因特网”的费用电话费0.18元/3分钟,上网费为 7.2元/小时,后来根据信息产业部调整“因特网”资费的要求,自1999年3月1日起,我市上“因特网”的费用调整为电话费0.2元/3分钟,上网费为每月不超过60小时,按4元/小时计算,超过60小时的部分,按8元/小时计算。①根据调整的规定,将每月上“因特网”的费用y(元)表示为上网时间x(小时)的函数。②资费调整前,晓刚所在的学校经济预算中有每月70小时的上网费用支出。“因特网”资费调整后,学校想不超过经济预算中的上网费用,那么每月至多可上网多少小时?
        解答:①0.2元/3分钟=4元/小时
         资费调整后每月上“因特网”的费用y=每月电话费+每月上网费
        当0<x≤60时,y=4x+4x=8x
        当x>60时,y=4x+8x=12x
        ②0.18元/3分钟=3.6元/小时,
        资费调整前70小时的上网费用=每月电话费+每月上网费=3.6×70+7.2×70=756元。
        学校要想不超过预算中的上网费用支出,每月至多可上网x小时,根据相等关系:资费调整后60小时的费用+超过60小时的部分的费用=资费调整前70小时的上网费用
        列出方程:(4+4)×60+(4+8)(x-60)=756,解得x=83小时
        这两道题都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实际问题,由于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学生的热情很高,在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下,获得圆满解决,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3、借用生活中的数学,提出疑点,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新课的引入与展开,“导学”至关重要。“导学”的中心在于引导,引在堵塞处,导在疑难处。搞好引导能有效地促进思维状态的转化。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出疑问,就会引发学生解疑的要求。
        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时创设思维情境:①课前让学生回家调查“父亲或母亲的手机用什么卡,这种卡怎样收费?父亲或母亲的手机3月份话费多少?”②上课时先让学生展示调查情况,再对各种卡进行比较:“全球通”每月基础费10元,每分钟0.4元;“超灵通”每月基础费17元,每分钟0.2元。③通过计算分析使用哪一种手机卡合算。
        ②用“全球通”卡所交的话费y1元与x分钟的函数关系式为:y1=10+0.4x, 用“超灵通”卡所交的话费y2元与x分钟的函数关系式为:y2=17+0.2x。
        引导学生把调查的时间(即x的值)带入上述两个函数关系式中求得答案。
        ③由y1>y2解得x>35,当一个月的通话时间多于35分钟时选择“超灵通”卡更合算。
        由y1<y2解得x<35,当一个月的通话时间少于35分钟时选择“全球通”卡更合算。
        由y1=y2解得x=35,当一个月的通话时间等于35分钟时选择“全球通” 卡与 “超灵通”卡费用一样。
  由于是借用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巧妙地设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
        4、利用多媒体创设思维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在认识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给抽象思维提供了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直观要素以概括的映象表象的形态,以及仿佛显示着和预知着还没有以同的形态展开的思想系统图式的形态,参加在思维过程中。”因此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就会使学生感兴趣,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如利用《几何画板》、《PowerPoint》等软件动态的演示函数图象,形象直观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就蕴含着很好的思维情境。学生在尝试了探索、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后印象深刻、信心倍增,实现高品质的将新知识内化为自己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
        二、新课过程中创设思维情境
        学生接收新知识的过程,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同化——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一种是顺应——当新知识能被旧知识同化时,要调整原有知识结构,去适应新知识。”按照布鲁纳的观点“思维情境是借助于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作为同化和顺应的外部条件。”由此可见,在新课过程中思维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新课过程中创设思维情境。
        l、造“愤”、“徘”意境。“愤徘意境”,即所谓“欲知未知,半生不熟”的情境。“愤”是欲求明而不得。“徘”是想说又说不出来。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跃跃欲试,学习积极性最高,一启则发。其具体作法是,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用旧知识作铺垫,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创设迁移情境,引导学生对照比较;抓住新授知识的内在联系,层层设问,促使学生的思维跳跃。从而在教学中做到同化中有顺应,顺应中尽可能先同化,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认知结构。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学生研究数学问题中,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引导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在小组成员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进行全班性的交流与讨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和研究数学的技能。
        3、让学生动手操作,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学生在新课学习中有着一定的认知过程,即由“不知到知”的意向和领会过程。由于数学知识结构的特点,往往掩盖了认知思维的存在性。因此数学教学中,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认识过程的。而“暴露”过程的本身就显示了较强的思维情境,它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使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达到充分统一。
        新课进行中暴露思维发展过程可采用的方式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形成、结论的寻求、思路的探索过程;向学生展示前人是怎样“想”的,教师是怎样“想”的,从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去“想”,帮助学生学会“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知识巩固中创设思维情境
        新课程进行到最后时,要重视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巩固有两个措施:课堂练习和小结。
  课堂练习是学生在一节课内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情况的一种检测,是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从中反馈出的信念可以得到及时评价和调整。课堂练习也是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化过程。创设课堂练习的思维情境,能大大强化这个过程,因此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安排课堂练习。一是通过“制错找因”,创设思维情境,练习中,根据所学内容选编一些选择题或判断正误题,要求学生分析错误原因,进行正确的解答。二是编选变式题,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是编选的课堂练习要体现思维的层次性,先直观后抽象,由浅入深。四是编选开放探索性题,给学生提供展示思维能力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堂课小结对于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①小结是一堂课的“画龙点睛”处,它能使一堂课所学的知识体现出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初步形成认知结构。②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掌握内在联系,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③小结能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升华学生的思维。④小结可以把课堂所学的前后知识进行联系,帮助学生更灵活、更深刻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要重视创设思维情境在课堂小结中的作用。
  学习是学生主动的构建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良好的情境中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的新知识。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创设数学思维情境已成为新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数学问题的本质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创设出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促进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中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参考文献:
         1、《十万个为什么》
         2、《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点滴体会》《福建中学数学》2003.6曾炳文
        3、《精彩问题来自不断的反思与探索》《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8安振平、梁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