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我们是否被PPT淹没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应用的反思

【作者】 魏媛媛 姜 涛 雷冬玉 聂永梅

【机构】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应用的反思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我们将近20年关于多媒体课件的教改论文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探讨了目前教学中出现的PPT泛滥应用的原因,并针对各位教师的观点进行了汇总和分析,同时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PPT;统计分析;泛滥应用;
  Abstract: In this paper, nearly 20 years of multimedia courseware educational reform paper has carri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current abuse of PPT in the teaching course has been discusses in this paper, and views on each teacher has been carried on the summary and analysis, and combining with teaching practice the writer put forward some possible solutions.
  Keywords: Multimedia courseware. PPT; Statistical analysis; Abuse;
  “费米实验室大强子对撞机双周论坛的组织者从半年前开始禁止使用PowerPoint幻灯片做报告,重新采用旧的白板/黑板报告方式。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助理教授、会议联合组织者Andrew Askew说,没有了幻灯片,参与者可以脱离脚本,促进互动和激发好奇心。”这则短短的新闻在国内被数十家网站转载,再次引发对PPT应用利弊的讨论。
  1987年PPT一经问世,很快应用于教学、科研、报告等多个领域。因其所具有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等特点,迅速取代了纸质报告。2009年,投影机在我国高校的普及率已达30.2%。今年清华大学信息化技术中心在全国范围内针对高校教学的投影使用现状进行的调查中看出,投影机在高校教师中的使用频率总体均值为2.16,也就是每周两次,51%的教师每周会用2~3次。而其中31~50岁的教室群体则是授课主力军,他们更容易接受新媒体技术支持教学。
  以“多媒体”和“教学”为关键词,对万方数据中收录教改论文统计中发现(图A),1991出现一篇王绍泉的硕士论文多媒体优化物理教学的研究开始了关于PPT在教学应用方面的讨论。从1996-2000年4年期间总共有相关论文99篇。至2001年,骤然升至179篇。之后逐年增加,2013发表1159篇,从2001年到2013年12年期间发表和多媒体教学相关的教改论文共计9075篇。实际上如果用多媒体作为关键词搜索,共有114010篇相关论文(图B)。涉及自然,人文等各项领域。为了更加准确的分析,我们还是选用了PPT作为关键词。从所检索到的9075篇论文的内容上分析,近九成的论文(919篇)是关于PPT在某个领域中的应用,例如:PowerPoint在方剂教学中的应用;PPT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等文章。旨在推广PPT的应用和分析其在该领域应用中的优势。2006年周文婷[1]的一篇《PPT辅助课堂教学的反思及建议》和叶志文[2]《走出PowerPoint在课题教学中的误区》等文章开始了国内教育工作者对PPT在教学应用中的反思。至今50余篇论文涉及到这些问题。其中贾卫平[3]《生物教学使用多媒体技术之弊》以及徐宝兴[4]《大学PPT教学的调查与反思》等文总结了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访谈和调查等手段,客观地分析了近年来PPT的在教学中普遍应用所出现的问题。
  统观发表的论文观点,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PPT教学不适合逻辑性较强的课程,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想象力
  是否所有的课程都适合PPT教学?其实这个问题几乎不存在争议,PPT教学并不适合所有课程。那究竟是什么样的课程不适合PPT教学呢?数篇论文得出的结论基本相似:逻辑性较强的课程不适合PPT教学。例如:数理化类、部分医学类、哲学、逻辑性等需要推理和主动思考的课程。岳格妮等[5]通过对两个平行班学生的试验调查发现采用传统黑板式教学的效果明显优于PPT多媒体教学模式。
  张丹[6]认为PPT在组织内容逻辑方面存有欠缺。由于每页的顺序课前已经固定,为了跟随PPT的逻辑而不得不放弃一些来自学生的有效教学资源,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小学数学老师韩江土[7]引用了一个教学中遇到的案例:一教师在上“轴对称图形”一课时,制作了精美课件,原以为会吸引孩子听课,但实际上整堂课,学生只顾观赏了电脑画面,而忽略了真正思考的过程。顾此失彼,因此,他认为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选用多媒体。有研究表明,泛滥使用PPT影响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从而影响学生语言表达中的逻辑性和缜密性。语文老师戴东升[8]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语文课件的视听冲击使学生忽视了对文本的阅读。他认为:语文是一门以语言为媒介的学科。语文教学应该主要是通过语言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用影视替代学生的阅读.用图片代替学生的想象.必然会弱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灌输知识,而是获取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林格说过:“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无条件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控制它”。PPT所造成的满堂灌舍本逐末,使填鸭式灌输知识变本加厉。‘扼杀’了深入讨论、批判性思考以及周密的决策,学生们抱怨:“有些老师上课就是念PPT,像这样上课,我们自己拷份PPT回去看不就可以了吗?”
  2. 教师过分依赖PPT,缺乏创新
  在传统黑板教学中,对教师的记忆、理解、统筹、演绎乃至于书法等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没有PPT的提示帮助,教师通常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备课,仔细准备讲义。记忆所学内容,许多老师在课余时间学习书法和绘画,只为了给学生更精彩的板书,使讲课这门艺术尽善尽美。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将问题讲述清晰。同时,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跟随老师的讲解主动思考,并做好课堂笔记,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
  引入PPT教学,最初的目的是更有效的完成课题教学目标,利用声音图片等丰富信息资料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实际上,许多老师在PPT的辅助下,慢慢从习惯成为依赖,而PPT从辅助角色摇身变成了课堂的主角,甚至到了不可或缺的程度。互联网上信息资源丰富,所需课件应有尽有,老师们只要下载好资料,照PPT宣科就可以完成讲课任务。戴东升发现PPT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少了不少语文课固有的生动、风趣与灵活,给人“死板”的感觉。曾有学生反映:“老师上课,不再在黑板上板书,推导公式,现在上课只用PPT,一次学校停电,老师居然不知道接下来该讲什么?可想而知,教师在上课前根本就不备课。”洪卫[9]在《高校外语课堂中PPT课件依赖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中描述:教学过程中断影响教学效果,教学环境昏暗影响师生的视力和身体健康,教师无所适从患上“PPT依赖症”,学生的思考能力受到影响——或变成精神高度紧张的“速记者”,或成为被动的“观光客”,更有甚者,课堂的教学课件已经从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的教学工具变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考试工具”,学生惰性激增,只等考前突击浏览强记。”
  教师对PPT的依赖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有直接关系:①学校将运用PPT等辅助设备教学的能力,作为考核老师的一项重要指标,并且通过学校督导办和学生评教进行监督。也因此催生出每年近千篇的PPT教改论文;②年底教师考核,主要是参考论文发表数、课题项目等科研相关指标,而教学评价所占比重很少,主要参考督导办听课评分、学生评教和同行评教。这些指标具有一定主观性,很难进行量化;③由于评价体系的指向,教师们更愿意将精力投入到可以获得论文和经费的科研中去,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PPT的应用正好满足了老师们的偷懒心理。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罗源教授认为:“教育不仅传播知识,还要传播老师的思想,这就要求老师上课要有主体性和个性化教学”
  3. PPT使师生互动减少,造成满堂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组织和指导教学,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而学生是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该通过启发、引导和反馈等手段开启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成为真正的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宋冬生[10]认为多媒体教学中“演示取代了互动”。当PPT走进课堂后,教师的思路在PPT的引领下,很难根据学生的听课反映进行适当调整和变通,而学生昏昏沉沉的被动接受信息,无时思考,无需思考。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洪卫认为:“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的操作,而弱化了学生们对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的信息反馈。最终的结果是学生成了课件的欣赏者,教师成了放映员,没有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情感交流,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人机对话。”PPT的应用,使部分课时压缩,教师们无暇顾及学生的反映,只想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内容。知识变成了一个个冷冰冰的重点和难点,同学们不在乎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内容,只关心老师在PPT上划出的考试范围,多数同学不再看书,“你用PPT应付教学,那我就用PPT应付考试”。PPT因此成为了一个神奇的角色,取代了老师,取代了课本,甚至取代了思考。
  如何让PPT有效有限地在教学中使用,发挥其长处。需要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通力合作,调整管理思路和教学模式。通过改善教师工作的评价体系,逐渐让老师从繁忙的科研和会议中解脱出来,考虑逐步将白板引入课堂,引入PBL问题式或者讨论式教学模式,增强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获得个人的物质和精神利益,才能让教师的心真正回归课堂,让学校成为传播思想的殿堂,让学生成为教育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 周文婷,许晓东.PPT辅助课堂教学的反思及建议[J].科教文汇,2006,(2):64-65
  2. 叶志文.走出PowerPoint在课题教学中的误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9):166-167
  3. 贾卫平. 生物教学使用多媒体技术之弊[J].职业,2008,9,(3):77
  4. 徐宝兴. 大学PPT教学的调查与反思[J].中国电力教育,2008,(8):61-62
  5. 岳格妮,车乒.PPT多媒体课件在高校不同课程教学中的利弊浅析[J].科教文汇2010,(9):198-199
  6. 张丹. 反思PPT课件在教学总的运用[J].科教文汇2013,9(253):54-55
  7. 韩江土. 适可而止:对小学数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反思[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3,8:57-58
  8. 戴东升. 浅谈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反思[J]. 飞(素质教育版)2013(9):45-46
  9. 洪卫. 高校外语课堂中PPT课件依赖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 外语电化教学.2012(6):79-80
  10. 宋冬生. 当前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3(1):64
  基金:校级教改项目:探索适应留学生实验教学新模式研究 (YG2013020)
  作者简介:魏媛媛 副教授 硕导 研究方向:民族药及血管生理
  第一作者:魏媛媛 女  1972- 新疆医科大学生理学教研室副教授 硕导 研究方向:民族药 血管生理
  通讯作者:聂永梅 女 1976- 副教授 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