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科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建构科学概念
【作者】 陈 娟
【机构】 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黑石礁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结合核心概念,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形成目标后,将问题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或前面学到的知识来解释问题,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导入前概念后,可引导学生探究操作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完善或重构概念。概念建构后,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概念解释开课留下的问题,用刚学到的新概念来解释问题,通过逻辑分析,不断强化新概念的运用。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 建构 科学概念
通过创设不同形式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聚焦到有挑战性的与某个科学概念紧密相关的情境中。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建构科学概念,学有用科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一、利用生活中的一些与概念相关的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建构科学概念。
在执教《加热和冷却》一课时,为了建构“热胀冷缩”的科学概念。备课时,需要找到和“热胀冷缩”相关的话题,或生活现象。教材的后面有一个“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我把它变为开课话题:“瘪了的乒乓球,怎样让它重新鼓起来的问题”。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用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
教师追问:你是怎样想到这个办法的?
教师演示:把乒乓球放进水槽中,并向其中加热水。(过一会儿,待乒乓球重新鼓起来,再拿出来。
教师点拨:乒乓球遇热后,什么发生了改变?
教师: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像乒乓球这样大小、形状改变了,就是体积发生了改变。教师: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像乒乓球这样大小、形状改变了,就是体积发生了改变。
教师板书:体积
接着教师追问:你能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乒乓球遇热水后,重新鼓起来了”这个现象吗?
教师:加热和冷却后对物体有什么影响呢?并板书:加热和冷却。
我们把“液态、固态、气态之间的转化”叫它形态的变化。并板书:形态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先来探究“加热和冷却”对物体体积的影响。
我们在导课时,引导学生交流各种自然现象,即可以将科学问题有效地引出,又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有效建构科学概念。
二、利用与概念相关的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建构科学概念。
玩中提出问题,从而激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试着用前面所学知识来解释这个问题,学生可能用前面的知识解释不了,这就需要教师来引导学生,为他们提供一些有结构的材料来探究问题,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在《研究透镜》中,建构”折射”的概念时,教师要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的物体进入到另一种透明的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发生弯折”。并把科学概念分解成几个关键词:光线、一种透明的物体、另一种透明的物体、交界面、弯折。教师在准备实验材料时,就应该有计划、有步骤的出示实验材料。首先,教师出示一些有结构的材料摆放在学生桌面上,让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激光笔、橡皮泥、支架、靶子粘贴在黑板上,想办法转化角度,把光打在靶心上.学生把橡皮泥粘贴在激光笔上,再把橡皮泥粘贴在支架上,学生很容易就能把光打在靶心上。接着,教师开始出难题, 这时,教师让学生拿出装水的玻璃杯子,让学生在激光笔与黑板的靶心之间加一个装水的透明的玻璃杯子,再调换角度把光打在黑板上的靶心上。学生进行调试,打靶。学生在玩中发现:原先能打到靶心的激光笔,不听话了,不管怎样调角度,就是打不到靶心上了。这时教师追问:你能用你所到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在中间加了个透明的装水的玻璃杯,激光就打不到靶心上了呢?问题出在哪呢?原来多了个透明的杯子。教师适时地拿出透明的玻璃杯子,引导学观察:这个杯子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杯子是透明的。从外面往里看,杯子的形状是:突出来的;从里面往外看,是凹进去的。教师不失时机地追问:“生活中还有像水杯这样透明的物体吗?举例说明。教师再次提出问题:我们前面学过:“光在空气中行进路线是直线行进的,那么,光线穿过透明的水,光是又怎样行进的?引导学生预测。然后,引导学生验证假设:”我们应该怎样验证我们的假设?需要哪些实验材料?小组讨论、汇报。学生汇报:实验材料:需要激光笔、一杯装水的透明杯子,实验设计:用激光笔的光从上面打在水面上,观察,光穿过水面后的行进路线。( 教室要暗一些,教学效果较好)学生经过实验,发现:光从上面通过空气再穿过水面上后,光与水面相交面的地方,光线发生弯折。教师告诉学生:我们把光与水面相交的地方叫做“交界面”。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当光线从一种透明的物体-空气穿过另一种透明物体-水时,传播方向会在(空气与水的交界面)哪里发生弯折?
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教师用课件的形式,出示“光的折射”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光线从一种透明的物体穿过另一种透明物体,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发生弯折,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概念逐步建立起来。然后引导学生,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在激光笔与靶心之间加了个透明的杯子,就打不到靶心上的原因了,因为光发生了折射现象。最后教师,又给学生出难题,怎样运用今天的知识,把光打在靶心上,先讨论,再小组合作探究。
三、借助多媒体,展现问题情境,聚焦问题,建构科学概念。
在教学 《研究磁铁》一课,开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引入春晚的一个《金鱼魔术》节目,金鱼听从魔术师的指挥,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排列整齐、有序,学生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根据自己的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和解释,并提出自己研究的问题《研究磁铁》
教学实践证明,结合教材的核心概念,创设问题情境,能促使学生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觉地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在头脑中形组成新的认识系统,促进认识的新发展。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创设出恰当的问题情境教学,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 建构 科学概念
通过创设不同形式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聚焦到有挑战性的与某个科学概念紧密相关的情境中。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建构科学概念,学有用科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一、利用生活中的一些与概念相关的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建构科学概念。
在执教《加热和冷却》一课时,为了建构“热胀冷缩”的科学概念。备课时,需要找到和“热胀冷缩”相关的话题,或生活现象。教材的后面有一个“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我把它变为开课话题:“瘪了的乒乓球,怎样让它重新鼓起来的问题”。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用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
教师追问:你是怎样想到这个办法的?
教师演示:把乒乓球放进水槽中,并向其中加热水。(过一会儿,待乒乓球重新鼓起来,再拿出来。
教师点拨:乒乓球遇热后,什么发生了改变?
教师: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像乒乓球这样大小、形状改变了,就是体积发生了改变。教师: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像乒乓球这样大小、形状改变了,就是体积发生了改变。
教师板书:体积
接着教师追问:你能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乒乓球遇热水后,重新鼓起来了”这个现象吗?
教师:加热和冷却后对物体有什么影响呢?并板书:加热和冷却。
我们把“液态、固态、气态之间的转化”叫它形态的变化。并板书:形态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先来探究“加热和冷却”对物体体积的影响。
我们在导课时,引导学生交流各种自然现象,即可以将科学问题有效地引出,又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有效建构科学概念。
二、利用与概念相关的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建构科学概念。
玩中提出问题,从而激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试着用前面所学知识来解释这个问题,学生可能用前面的知识解释不了,这就需要教师来引导学生,为他们提供一些有结构的材料来探究问题,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在《研究透镜》中,建构”折射”的概念时,教师要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的物体进入到另一种透明的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发生弯折”。并把科学概念分解成几个关键词:光线、一种透明的物体、另一种透明的物体、交界面、弯折。教师在准备实验材料时,就应该有计划、有步骤的出示实验材料。首先,教师出示一些有结构的材料摆放在学生桌面上,让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激光笔、橡皮泥、支架、靶子粘贴在黑板上,想办法转化角度,把光打在靶心上.学生把橡皮泥粘贴在激光笔上,再把橡皮泥粘贴在支架上,学生很容易就能把光打在靶心上。接着,教师开始出难题, 这时,教师让学生拿出装水的玻璃杯子,让学生在激光笔与黑板的靶心之间加一个装水的透明的玻璃杯子,再调换角度把光打在黑板上的靶心上。学生进行调试,打靶。学生在玩中发现:原先能打到靶心的激光笔,不听话了,不管怎样调角度,就是打不到靶心上了。这时教师追问:你能用你所到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在中间加了个透明的装水的玻璃杯,激光就打不到靶心上了呢?问题出在哪呢?原来多了个透明的杯子。教师适时地拿出透明的玻璃杯子,引导学观察:这个杯子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杯子是透明的。从外面往里看,杯子的形状是:突出来的;从里面往外看,是凹进去的。教师不失时机地追问:“生活中还有像水杯这样透明的物体吗?举例说明。教师再次提出问题:我们前面学过:“光在空气中行进路线是直线行进的,那么,光线穿过透明的水,光是又怎样行进的?引导学生预测。然后,引导学生验证假设:”我们应该怎样验证我们的假设?需要哪些实验材料?小组讨论、汇报。学生汇报:实验材料:需要激光笔、一杯装水的透明杯子,实验设计:用激光笔的光从上面打在水面上,观察,光穿过水面后的行进路线。( 教室要暗一些,教学效果较好)学生经过实验,发现:光从上面通过空气再穿过水面上后,光与水面相交面的地方,光线发生弯折。教师告诉学生:我们把光与水面相交的地方叫做“交界面”。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当光线从一种透明的物体-空气穿过另一种透明物体-水时,传播方向会在(空气与水的交界面)哪里发生弯折?
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教师用课件的形式,出示“光的折射”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光线从一种透明的物体穿过另一种透明物体,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发生弯折,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概念逐步建立起来。然后引导学生,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在激光笔与靶心之间加了个透明的杯子,就打不到靶心上的原因了,因为光发生了折射现象。最后教师,又给学生出难题,怎样运用今天的知识,把光打在靶心上,先讨论,再小组合作探究。
三、借助多媒体,展现问题情境,聚焦问题,建构科学概念。
在教学 《研究磁铁》一课,开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引入春晚的一个《金鱼魔术》节目,金鱼听从魔术师的指挥,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排列整齐、有序,学生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根据自己的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和解释,并提出自己研究的问题《研究磁铁》
教学实践证明,结合教材的核心概念,创设问题情境,能促使学生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觉地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在头脑中形组成新的认识系统,促进认识的新发展。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创设出恰当的问题情境教学,逐步建构科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