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狠抓教学质量 实现“普中”发展
【作者】 金美爱
【机构】 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十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近几年来,由于省、市属超级大校的扩大招生现实侵蚀,直接威胁着普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也正因为这样的客观因素,普通学生数量减少了,学质也就无可厚非地受到了一些影响。
在这种客观形势下,学校要生存和发展,怎么办?
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所以,我们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听听课、评评课请进来、走出去、坐下来、讲故事,让老师们开阔视野,吸纳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经验和做法。系列的教培活动,不仅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使老师们的专业情义更加积极,也使老师们从没放弃对事业的坚守、对学校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教师队伍更加团结一心,能够凝心聚力。即使学生生源难尽人意,但中考成绩不仅没有滑坡,反而长足发展,个别学科年年攀高。
一、 向“德育导师制”要质量
到了毕业班,无论管理者还是学生、家长都会把目光锁定在升学,“紧盯分数”重视教学成绩而忽略学生思想和心理,这也是毕业班管理中的盲区,是常规管理系统链条的断点,也是引发各种问题的重要根源。
另外,班主任都是语数外教师,课时多,工作量大。再加上,班主任工作的繁杂性和复杂性,有时出现问题来不及处理或者工作做的不够细致的情况,甚至有时也会不能全心投入正常的教学。
基于这样的两大背景,结合我校,实施“小班化”教育,毕业班学生数额量少,班级数量也不多的现状,理性分析了生源现状和师资力量之后,我们提出以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
我们打破了班主任一人独揽班级德育的权杖,在全校范围内实行“全员德育导师制” ,让科任教师真正走进学生中间,实现“全员育人,对接成长”!。
这或许是普通学校的优势,在大校可能就不很好操作。
我们的“德育导师制”就是每一位同学除了班主任教育管理以外,另有一位科任老师协助班主任,从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全方面的管理、教育这个孩子。
“导师制”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和融洽,让学生感到老师亲人般的关照,感受到如沐春风般的温暖。“德育导师制”的推进,也使家校教育形成了合力,也成为了实现“全员育人”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我校积极开展导师制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教育合力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拓展。
另外,在老师们走近学生的活动中,我们确实收获了教学成绩。为了能够更加深入有效的解决思想、心理等问题,我校提出寒假,班主任和毕业班导师100%家访制,走进家庭,了解家庭。
通过家访,拉近了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距离,更多的得到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收获了质量,赢得了家长之心,赢得了社会认可。
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德育导师制”让我们的收获,远远大于我们的付出。
二、向“日听班”要质量
2009年的一次外出学习,他们的“点课”式教研活动让我深受启发,经历了3年的“点课”,老师们的专业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没能解决教师、学生、管理者、学校四面一体的发展。
带着这些思考,进行深度研究之后,我们将班级整体建设作为基本点,大胆地尝试了全校性、全科性、全员性的新的听、评课方式——日听班。
第一学期,我们采取隔周随机选取一个班级,利用上午听课四节,下午评课,或下午听课,次日上午评课来进行“日听班”工作。
第二学期,根据班级情况和学科情况,将随机选取和指定班级相结合,隔周一次“日听班”和“班级教研”活动。
这种做法,一方面打破了学科间的分隔,教师可以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对课堂进行整体、综合评价,促进毕业班内部,跨学科的合作,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相互支持和依托,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关注学生全科综合、均衡发展。
另一方面改变了教师间的工作方式。过去我们一般都是教研组制,或者年段制,“日听班”活动将教研组和年段综合起来,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兵作战变为团队合作。“捆绑式”听、评课过程中,大家以研究的眼光指出同伴的问题,以解决问题的眼光寻找策略和方法,促进教师素质整体提升。此外,教师在听课过程中,起到了督促学生听讲的作用,听讲就会有点滴收获,日积月累,堆土成山就不是神话。
“日听班”活动,不仅解决了学生的薄弱学科问题、更有效地解决了班级的短板问题,向课堂要成绩,向课堂要效率,就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三、向“教学常规”要质量
大家都知道,教学常规管理是最富有弹性和张力的提升教育质量的空间。管理者一定要下得去,质量才能上的来。一切教学常规的落实要通过对“课”来体现。毕业班的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正因为如此,教学常规管理实现精细化尤为重要。
我校把教学常规分为“备、上、批、辅、考、研”六个环节。它们之间是一环一环地链接起来的,哪一环抓不好都会影响教学质量。
我们在落实课堂常规过程中,默默坚守了对“以人为本”的承诺。
四、向“微环节”要质量
微:有小和隐藏之意。
正是有隐藏之意,易被忽视甚至忽略。我们称这样的微环节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1、 第一次会
开好第一个班会、第一次家长会、做好第一次家访、开好第一次运动会。这些都是孩子成长中非常重要的动力系统,是提高质量的根本。 (下转第4页)
(上接第10页)
2、第一次课
上好每个周一的第一次课;节假日后的第一节课;下午第一节课,这都是教育教学的薄弱环节,减少了无效课堂,也就增多了有效课堂。
学校要求领导必须进班听课,这些第一次课的时间段,我们都在听课中。
3、减压增力
各校都在努力做这件事,想办法启动动力系统的每一个小发动机,我校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举措,只是在体育课上下了功夫。
毕业班的后期很多学校的体育课都停了。其实越到后期,孩子们压力越大,也就越需要减压。我们认为体育课是孩子们最能放松自己的时刻,所以我们对体育课,以及上下午两次课间操的上操要求,与非毕业班等同要求,上满、上好,上到中考前的最后一节课。
体育课不仅落实了“每天锻炼一小时”,积攒了体能去拼搏,更能够让孩子们在投入的体能运动中,放松精神压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们得有地方发泄。
我校在探索普通中学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过程中,做了几件实实在在的那些事,也正是这些小事在狠抓教学质量中,让我们实现了普通学校的发展。
在这种客观形势下,学校要生存和发展,怎么办?
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所以,我们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听听课、评评课请进来、走出去、坐下来、讲故事,让老师们开阔视野,吸纳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经验和做法。系列的教培活动,不仅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使老师们的专业情义更加积极,也使老师们从没放弃对事业的坚守、对学校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教师队伍更加团结一心,能够凝心聚力。即使学生生源难尽人意,但中考成绩不仅没有滑坡,反而长足发展,个别学科年年攀高。
一、 向“德育导师制”要质量
到了毕业班,无论管理者还是学生、家长都会把目光锁定在升学,“紧盯分数”重视教学成绩而忽略学生思想和心理,这也是毕业班管理中的盲区,是常规管理系统链条的断点,也是引发各种问题的重要根源。
另外,班主任都是语数外教师,课时多,工作量大。再加上,班主任工作的繁杂性和复杂性,有时出现问题来不及处理或者工作做的不够细致的情况,甚至有时也会不能全心投入正常的教学。
基于这样的两大背景,结合我校,实施“小班化”教育,毕业班学生数额量少,班级数量也不多的现状,理性分析了生源现状和师资力量之后,我们提出以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
我们打破了班主任一人独揽班级德育的权杖,在全校范围内实行“全员德育导师制” ,让科任教师真正走进学生中间,实现“全员育人,对接成长”!。
这或许是普通学校的优势,在大校可能就不很好操作。
我们的“德育导师制”就是每一位同学除了班主任教育管理以外,另有一位科任老师协助班主任,从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全方面的管理、教育这个孩子。
“导师制”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和融洽,让学生感到老师亲人般的关照,感受到如沐春风般的温暖。“德育导师制”的推进,也使家校教育形成了合力,也成为了实现“全员育人”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我校积极开展导师制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教育合力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拓展。
另外,在老师们走近学生的活动中,我们确实收获了教学成绩。为了能够更加深入有效的解决思想、心理等问题,我校提出寒假,班主任和毕业班导师100%家访制,走进家庭,了解家庭。
通过家访,拉近了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距离,更多的得到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收获了质量,赢得了家长之心,赢得了社会认可。
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德育导师制”让我们的收获,远远大于我们的付出。
二、向“日听班”要质量
2009年的一次外出学习,他们的“点课”式教研活动让我深受启发,经历了3年的“点课”,老师们的专业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没能解决教师、学生、管理者、学校四面一体的发展。
带着这些思考,进行深度研究之后,我们将班级整体建设作为基本点,大胆地尝试了全校性、全科性、全员性的新的听、评课方式——日听班。
第一学期,我们采取隔周随机选取一个班级,利用上午听课四节,下午评课,或下午听课,次日上午评课来进行“日听班”工作。
第二学期,根据班级情况和学科情况,将随机选取和指定班级相结合,隔周一次“日听班”和“班级教研”活动。
这种做法,一方面打破了学科间的分隔,教师可以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对课堂进行整体、综合评价,促进毕业班内部,跨学科的合作,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相互支持和依托,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关注学生全科综合、均衡发展。
另一方面改变了教师间的工作方式。过去我们一般都是教研组制,或者年段制,“日听班”活动将教研组和年段综合起来,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兵作战变为团队合作。“捆绑式”听、评课过程中,大家以研究的眼光指出同伴的问题,以解决问题的眼光寻找策略和方法,促进教师素质整体提升。此外,教师在听课过程中,起到了督促学生听讲的作用,听讲就会有点滴收获,日积月累,堆土成山就不是神话。
“日听班”活动,不仅解决了学生的薄弱学科问题、更有效地解决了班级的短板问题,向课堂要成绩,向课堂要效率,就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三、向“教学常规”要质量
大家都知道,教学常规管理是最富有弹性和张力的提升教育质量的空间。管理者一定要下得去,质量才能上的来。一切教学常规的落实要通过对“课”来体现。毕业班的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正因为如此,教学常规管理实现精细化尤为重要。
我校把教学常规分为“备、上、批、辅、考、研”六个环节。它们之间是一环一环地链接起来的,哪一环抓不好都会影响教学质量。
我们在落实课堂常规过程中,默默坚守了对“以人为本”的承诺。
四、向“微环节”要质量
微:有小和隐藏之意。
正是有隐藏之意,易被忽视甚至忽略。我们称这样的微环节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1、 第一次会
开好第一个班会、第一次家长会、做好第一次家访、开好第一次运动会。这些都是孩子成长中非常重要的动力系统,是提高质量的根本。 (下转第4页)
(上接第10页)
2、第一次课
上好每个周一的第一次课;节假日后的第一节课;下午第一节课,这都是教育教学的薄弱环节,减少了无效课堂,也就增多了有效课堂。
学校要求领导必须进班听课,这些第一次课的时间段,我们都在听课中。
3、减压增力
各校都在努力做这件事,想办法启动动力系统的每一个小发动机,我校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举措,只是在体育课上下了功夫。
毕业班的后期很多学校的体育课都停了。其实越到后期,孩子们压力越大,也就越需要减压。我们认为体育课是孩子们最能放松自己的时刻,所以我们对体育课,以及上下午两次课间操的上操要求,与非毕业班等同要求,上满、上好,上到中考前的最后一节课。
体育课不仅落实了“每天锻炼一小时”,积攒了体能去拼搏,更能够让孩子们在投入的体能运动中,放松精神压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们得有地方发泄。
我校在探索普通中学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过程中,做了几件实实在在的那些事,也正是这些小事在狠抓教学质量中,让我们实现了普通学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