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五环节”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教学反思

【作者】 殷 雪 李其明

【机构】 山东省枣庄市第十五中学东校区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  “五环节自主学习型”(简称“五环节”)其重要组织形式为小组合作学习,其教学目标为构建和谐互动、轻负高效,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发展.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
  关键词:五环节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全面发展
  “五环节自主学习型”(简称“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是我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堂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一项重要举措,其教学流程为预习展示---感悟导入---合作探究---巩固训练---测试评价,其实质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其重要组织形式为小组合作学习,其教学目标为构建和谐互动、轻负高效,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发展.
  昌乐一中的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就是把“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教学结构翻转过来,构建“学生白天在教室里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教学结构,其教学流程为“两段四步十环节”,两段即指自学质疑阶段和训练展示阶段,四步是指教师备课经历:课时规划、微课设计、两案编制、微课录制四步,十环节则指自学质疑阶段要经历目标导学、教材自学、微课助学、合作互学、在线测学五环节,训练展示阶段则要经历:疑难突破、训练展示、合作提升、评价点拨、总结反思五环节,其实质是通过“课前观看视频学习知识、课上知识内化”的方式实现了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革新.
  下面从三个方面,即课前、课中、课后做一对比、交流与反思.
  一、课前自学阶段
  “五环节”是预习展示,预习是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是学习过程的迁移.展示是预习成果的交流既向师生展示预习的具体内容,交流自己的思考和学习所获又要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问题或困惑,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讨论解决.每个学生备有预习本,详细记录预习内容.预习展示的形式有同桌展示、小组展示和全班展示,有口头展示、小白板展示、大黑板展示等.
  “翻转课堂”是由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来完成.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自行观看教师事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学习知识点和操作技巧.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学习知识点或操作技巧,并通过完成技能巩固类实践活动任务来检查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如遇到问题,可以通过面对面交谈、网络交流(如QQ、飞信、微信等)等方式向教师请教或与同学讨论来解决.最后,记录讨论之后遗留的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可通过交流平台提交给教师,以便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讲解或组织讨论.课前的“自学质疑”阶段不仅仅是预习,而是一种学习.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完成大部分学习目标,并提出个人感觉到疑惑的问题,微课是帮忙学生完成这一阶段学习的关键手段.
  “五环节”课前预习材料是“导学案”.“翻转课堂”课前的“自学质疑”是“任务单”(微课).无论是“导学案”还是“任务单”,两者相同之处有四条:一是有明确的目标、任务与信息反馈;二是重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三是重视自学之后的即时测试;四是关注课堂教学预告.
  二、课中内化阶段
  “五环节”是合作探究阶段:这是一节课的核心部分,是五环节的“灵性环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究知识,形成能力,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首先确立学习小组,小组的成员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其次是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问题.紧密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形式,引领学生合作探究.问题设计要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且有层次性、探究性,力求使教学内容活动化、课堂活动内容化.第三是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成员合作互动,学生能有比较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教师设计问题的研讨交流平台,又有学生课前预习中的疑难问题解决,保证课堂探究时间真正用于学生的有效学习.第四是成果交流,在学生小组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每个小组选出中心发言人,对探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第五是评价点拨,师生对小组发言情况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立足于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肯定不同见解的合理性,解答学生疑惑.
  “翻转课堂”是师生在互动中内化技能、创生知识的过程.这必然要求教师能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和学习实际,合理谋划,精心组织,适时施引,从而真正使课堂成为学生质疑问难、解决问题、内化知识的场所.在探究式课堂中,首先教师对学生所遇到的操作性问题或疑难点进行讲解,演示操作过程.接着,向学生抛出具体的实践活动任务,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协作学习,教师从旁观察学生的探究进度,并在适宜的时候进行指导或辅导,引导学生的探究方向,防止探究流于形式、学习流于表面化和肤浅化.探究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成果交流和自评(或由教师总结或反馈),即通过有指导的任务探究、成果展示、交流与自评,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组织讨论式课堂时,首先也是对问题的讲解.只是问题的性质不同,这里的问题不再是程序性或操作性的问题,而是理论知识的难点或有争议的问题.教师的讲解是对问题的概述与说明,之后教师抛出经过设计和加工的更具讨论性质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所讲解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争鸣.教师此时要注意引导好讨论方向,以免讨论偏离主题.讨论结束后,教师则对讨论过程进行梳理与总结,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五环节”教学流程为预习展示---感悟导入---合作探究---巩固训练---测试评价
  “翻转课堂”教学流程为课前四部曲:设计导学案——录制教学视频——学生自主学习——制定个别辅导计划;课中五环节:合作探究——释疑拓展——练习巩固——自主纠错——反思总结.
  三、课后升华阶段
   “五环节”是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关注学生心理、情感、意志、价值观的同时兼顾学生知识、能力、行为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作业设计按题目的分量和难易程度分类,小组内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完成作业分别侧重“探究性作业”、“理解性作业”、“记忆性作业”,考试分层进行,每次考试根据三个层次设计考试题目的难度和题量,同时考试成绩也以等级的形式出现,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
  “翻转课堂”通过课前自学、课中内化,学生基本已经理解并掌握了该章节的知识内容,然而它们仍然是孤立的、与现实相分离的、不具现实效用的惰性知识,要把这些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不仅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习得操作技能,还要求能内化为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无意识的“利器”.这不仅要求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要掌握怎样用、怎样用得更有效、更艺术.因为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是,更应在这些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并把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在众多的思想结构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并解决问题,这不仅需要练习、反思,也需要在实际问题情境中的锻炼.因此,在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针对每一“知识点组”设计了技能拓展类实践任务,在课堂活动后布置下去,给学生提供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同时辅以反思活动,促使学生课后自主探究与反思,促进知识、技能的进一步内化、拓展与升华.
  对比反思:我们的课堂虽然也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预习+课堂+作业”的三段模式也有两大弊端:一是加重了课外学业负担,课外既要做作业巩固,又要预习新课,学生疲于应付;二是不能尊重学生习惯,有的学生不会预习、不愿预习,课上展示、课后作业就没有了前提保证,这些学生就会“输在起跑线”;有的不爱巩固或是上课学得一知半解,课后作业也没有质量保证,这些学生“跑不到终点”.而“翻转课堂”就是把我们的教学模式完全翻转过来.一是把老师的教学搬出正课外。老师提前录制教学视频发布到网上,上课前一天让学生观看视频学习.二是把以前学生独自做的作业搬到课堂上,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作业,有疑难时跟老师和其他同学一起来讨论.学生根据学案明确自学目标,根据提示的自学要求和方法自读教材,完成预习题并记录疑难.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节奏,选择如何对待视频,这体现了对个性化需求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而“训练展示课”则相当于把原先的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都拿到课堂上完成,通过个人练习、小组讨论、展示点评、反思总结,学生的学习内容在小组和教师帮助下得到巩固.通过事先的微课视频讲解重难点和有针对性的解疑答惑,教师就有充分的时间关注学困生,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在线测试数据指明了帮扶目标),从而使一对一教学真正走进了课堂,极大地关注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无论是“五环节”模式还是“翻转课堂”都使得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讲授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设计者.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不再上演“独角戏”,而成为课堂的“导演”,统筹布局,让学生成为焦点.这样,教师的能力与才华在课堂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与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