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破解学生“弃考”难题,构建多元航运教育体系
【作者】 盛 君 盛雪华
【机构】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针对航海类学生“三副”、“三管轮”适任证书考试中存在的“弃考”现象,阐明构建立体多元航运教育体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提出构建过程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航海教育学生;“弃考”问题;多元立交体系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际航运业走入低谷,航海教育也出现了大幅滑坡。行业吸引力的减小使高职航海院校生源质量和数量明显下降,而《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生效,以及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的颁布实施,考试内容的变化和难度的增加,使高职航海类学生获取无限航区“三副”、“三管轮”证书的难度不断加大,双重压力之下,高职航海类学生“弃考”问题日益突出,高职航海院校如何走出困境,破解办学难题呢?
1、 航运教育多元立交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特征是适应需求、内部衔接、外部对接和多元立交。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这一思想用于解决航海类学生“弃考”问题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航海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上,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差异化的教育,构建多元立交的航运教育体系,实现航运技能人才的多样化培养。这既是践行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教育发展的潮流和当前教育改革的重心,更是破解“弃考”难题的突破口。
航海和内河航运作为船舶运输的两个方面,彼此之间有诸多的联系。在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模式、行业主管机关的管理模式上,二者都高度相似,这为构建多元立交的航运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对于航海,内河船员准入标准偏低,如果在航海培养方案中,嵌入内河船员教育培养要求,融合双重职业标准,那么,学生就有多样化选择。
2、 航运教育多元立交的基础
构建多元立交的航运教育体系是否有需求呢?学生、社会、学校作为航运教育的三个方面,对于实现航运技能人才的多样化培养,都有着充足的理由。
2.1学生有显性需求
对于入学分低、文化基础差的学生而言,获取航海“三副”、“ 三管轮”证书的难度大,这一难以调和的矛盾使众多学生对航海教育望而生畏,甚至于丧失学习的信心,这是学生“弃考”的主要原因,如果在培养目标设定上,增加内河船员,那么选择这个方向的学生就降低了文化课的要求,对于英语基础差的学生,也因为内河船员考证不考英语,回避了自己的短板,学生有信心获取内河船员岗位适任证书,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成才的机会。目前,海员收入降低,内河船员和海船船员的收入差距在缩小,这也增加了内河船员工作的吸引力,加上航海工作环境复杂,危险性大,对船员综合素质、意志品质要求高,所以,内河船员可以成为不愿跑远洋学生的较好选择。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在校学习,再次的专业定向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其专业思想更加明确,学习主动性势必加强。所以,构建适合内河和海船船员多样化培养的航运教育模式,是尊重学生个体化差异的重要措施,也是应材施教的体现。
2.2社会有隐性需求
2011年1月,《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出台,将内河水运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航运作为一种绿色出行,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九省通衢的武汉,是长江航运中心,多年的航运历史,使本地区有大量的航运企业和船舶管理公司,无论是内河船舶运输还是航道工程、水上旅游,将需要越来越多的内河轮机和驾驶的船员,区域优势带来了内河船员稳定的需求。随着内河船舶运输向专业化和多元化的快速发展,船舶种类的增加,客船、高速船、滚装船、集装箱船、油船、液化气船、化学品船的应用,以及船舶马力和吨位的加大,对内河船员的整体要求在不断提高,通过学历教育培养出来的内河船员,往往比短期培训出来的内河船员,其理论知识更扎实,持续发展的后劲更足,对内河航行安全的保障更大,这些体现了时代对内河船员的需求。高技能人才充实内河船员队伍,是内河航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助推行业发展的关键。
2.3学院有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构建江海(内河、航海)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为不同类别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将只培养无限航区的“三副”、“三管轮”这一种目标,变为同时面向内河船舶轮机、船舶驾驶岗位,学生获得职业资格的人数增加,学院办学质量得以提升。实施内河、航海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遵循教育规律,通过采用分层教学、分班教学等手段,为不同层次、相同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营造老师乐教,学生愿学,学校好管的良好局面。能够充分利用学院现有的师资和设备等教学资源,节约办学成本,保持航运教育专业门类的齐全,凸显航运职业教育的特色,进一步夯实办学基础。
3、 航运教育多元立交的技术支撑
3.1相近的人才培养模式
航运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共存,学院进行学历教育和培训,海事局进行适任证书考试,都是考教分离的模式。分析航海和内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第一学期学习的基础课90﹪相同的,第二学期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轮机专业相同课程占70﹪,驾驶专业占50﹪,所以,从第二学年开始分内河和航海两个方向,学生有学习基础,能够保证后续课程的有效衔接。
3.2相同的海事部门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管理规则》规定,航海类院校都要建立并运行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内河和航海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一致的。船员证书考试由海事局负责,且都有理论考试和评估两部分,这些共同点使教学安排有了形式上的一致。船员管理上,海船船员和内河船员办理船员服务簿、健康证书、职务的晋升等管理模式也是相同,船员培训的行业管理部门都是海事局。
3.3相通的航运文化背景
从久远的码头文化,到现代的航运企业,船员都要求有敬业精神,服从意识,对水的感情。职业教育作为跨界教育,内河和航海对接的都是航运企业,在学生的管理和综合素质培养上,蕴含着企业对文化的相同要求,所以,学生在校期间都要实行准军事化管理。
4、构建多元立交航运教育体系的建议
4.1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要做好“三个对接”,培养方案分为航海和内河两个方向以后,要遵循客观规律,有序对接后续课程;要兼顾培训规模,教学进度,教学资源,合理对接学历教育和海事局培训考证;要为后续学生内河船员转海员留出知识的接口,同时为船员职务晋升铺设通道,实现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对接,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4.2课程融入岗位适任标准
要达到“三个一致”,即课程的设置与船员考试的科目一致;课程的标准与船员考试标准相一致;技能训练项目及标准与适任评估标准相一致。让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4.3教学资源力争统筹协调
要争取内河和航海教学资源的互通,在校企合作,学生就业上实现资源共享。
5结束语
航海类学生“弃考”现象的背后折射出高职航海院校人才培养的“僵化”,打通内河和航海教育壁垒,构建多元立交航运教育体系是解决学生“弃考”问题的有效措施,也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创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更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和生长点。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评论员.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N]. 中国教育报,2014年,6月27日:1
作者简介:姓名:盛君 性别:女 出生年:1965年 单位职称: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讲师 研究方向:航海教育教学管理 .
关键词:航海教育学生;“弃考”问题;多元立交体系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际航运业走入低谷,航海教育也出现了大幅滑坡。行业吸引力的减小使高职航海院校生源质量和数量明显下降,而《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生效,以及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的颁布实施,考试内容的变化和难度的增加,使高职航海类学生获取无限航区“三副”、“三管轮”证书的难度不断加大,双重压力之下,高职航海类学生“弃考”问题日益突出,高职航海院校如何走出困境,破解办学难题呢?
1、 航运教育多元立交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特征是适应需求、内部衔接、外部对接和多元立交。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这一思想用于解决航海类学生“弃考”问题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航海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上,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差异化的教育,构建多元立交的航运教育体系,实现航运技能人才的多样化培养。这既是践行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教育发展的潮流和当前教育改革的重心,更是破解“弃考”难题的突破口。
航海和内河航运作为船舶运输的两个方面,彼此之间有诸多的联系。在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模式、行业主管机关的管理模式上,二者都高度相似,这为构建多元立交的航运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对于航海,内河船员准入标准偏低,如果在航海培养方案中,嵌入内河船员教育培养要求,融合双重职业标准,那么,学生就有多样化选择。
2、 航运教育多元立交的基础
构建多元立交的航运教育体系是否有需求呢?学生、社会、学校作为航运教育的三个方面,对于实现航运技能人才的多样化培养,都有着充足的理由。
2.1学生有显性需求
对于入学分低、文化基础差的学生而言,获取航海“三副”、“ 三管轮”证书的难度大,这一难以调和的矛盾使众多学生对航海教育望而生畏,甚至于丧失学习的信心,这是学生“弃考”的主要原因,如果在培养目标设定上,增加内河船员,那么选择这个方向的学生就降低了文化课的要求,对于英语基础差的学生,也因为内河船员考证不考英语,回避了自己的短板,学生有信心获取内河船员岗位适任证书,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成才的机会。目前,海员收入降低,内河船员和海船船员的收入差距在缩小,这也增加了内河船员工作的吸引力,加上航海工作环境复杂,危险性大,对船员综合素质、意志品质要求高,所以,内河船员可以成为不愿跑远洋学生的较好选择。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在校学习,再次的专业定向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其专业思想更加明确,学习主动性势必加强。所以,构建适合内河和海船船员多样化培养的航运教育模式,是尊重学生个体化差异的重要措施,也是应材施教的体现。
2.2社会有隐性需求
2011年1月,《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出台,将内河水运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航运作为一种绿色出行,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九省通衢的武汉,是长江航运中心,多年的航运历史,使本地区有大量的航运企业和船舶管理公司,无论是内河船舶运输还是航道工程、水上旅游,将需要越来越多的内河轮机和驾驶的船员,区域优势带来了内河船员稳定的需求。随着内河船舶运输向专业化和多元化的快速发展,船舶种类的增加,客船、高速船、滚装船、集装箱船、油船、液化气船、化学品船的应用,以及船舶马力和吨位的加大,对内河船员的整体要求在不断提高,通过学历教育培养出来的内河船员,往往比短期培训出来的内河船员,其理论知识更扎实,持续发展的后劲更足,对内河航行安全的保障更大,这些体现了时代对内河船员的需求。高技能人才充实内河船员队伍,是内河航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助推行业发展的关键。
2.3学院有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构建江海(内河、航海)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为不同类别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将只培养无限航区的“三副”、“三管轮”这一种目标,变为同时面向内河船舶轮机、船舶驾驶岗位,学生获得职业资格的人数增加,学院办学质量得以提升。实施内河、航海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遵循教育规律,通过采用分层教学、分班教学等手段,为不同层次、相同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营造老师乐教,学生愿学,学校好管的良好局面。能够充分利用学院现有的师资和设备等教学资源,节约办学成本,保持航运教育专业门类的齐全,凸显航运职业教育的特色,进一步夯实办学基础。
3、 航运教育多元立交的技术支撑
3.1相近的人才培养模式
航运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共存,学院进行学历教育和培训,海事局进行适任证书考试,都是考教分离的模式。分析航海和内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第一学期学习的基础课90﹪相同的,第二学期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轮机专业相同课程占70﹪,驾驶专业占50﹪,所以,从第二学年开始分内河和航海两个方向,学生有学习基础,能够保证后续课程的有效衔接。
3.2相同的海事部门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管理规则》规定,航海类院校都要建立并运行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内河和航海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一致的。船员证书考试由海事局负责,且都有理论考试和评估两部分,这些共同点使教学安排有了形式上的一致。船员管理上,海船船员和内河船员办理船员服务簿、健康证书、职务的晋升等管理模式也是相同,船员培训的行业管理部门都是海事局。
3.3相通的航运文化背景
从久远的码头文化,到现代的航运企业,船员都要求有敬业精神,服从意识,对水的感情。职业教育作为跨界教育,内河和航海对接的都是航运企业,在学生的管理和综合素质培养上,蕴含着企业对文化的相同要求,所以,学生在校期间都要实行准军事化管理。
4、构建多元立交航运教育体系的建议
4.1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要做好“三个对接”,培养方案分为航海和内河两个方向以后,要遵循客观规律,有序对接后续课程;要兼顾培训规模,教学进度,教学资源,合理对接学历教育和海事局培训考证;要为后续学生内河船员转海员留出知识的接口,同时为船员职务晋升铺设通道,实现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对接,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4.2课程融入岗位适任标准
要达到“三个一致”,即课程的设置与船员考试的科目一致;课程的标准与船员考试标准相一致;技能训练项目及标准与适任评估标准相一致。让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4.3教学资源力争统筹协调
要争取内河和航海教学资源的互通,在校企合作,学生就业上实现资源共享。
5结束语
航海类学生“弃考”现象的背后折射出高职航海院校人才培养的“僵化”,打通内河和航海教育壁垒,构建多元立交航运教育体系是解决学生“弃考”问题的有效措施,也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创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更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和生长点。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评论员.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N]. 中国教育报,2014年,6月27日:1
作者简介:姓名:盛君 性别:女 出生年:1965年 单位职称: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讲师 研究方向:航海教育教学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