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感悟意境之美

【作者】 陈会勇

【机构】 福建省将乐职业中专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结晶,负载着美育的重要任务。意境美是古诗词创作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因此,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探寻引导学生感悟诗词意境之美的有效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古典诗词    感悟    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诗词艺术存在的灵魂。意境美是我国古代诗词创作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只有深刻感悟到诗词中美的意境,才能达到诗词教学的最终目的——审美教育。针对古典诗词营造意境的这一审美特性,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去领悟诗词中的意境美。
  一、把握意象,感悟意境之美
  创作诗词作品,总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我们在诗词教学中,如能从意象分析入手,唤起学生头脑中贮存的事物表象,进入诗词构建的艺术空间,体会诗句营造的艺术氛围,就能抓住诗词的内蕴,达到鉴赏的目的。如柳永的词《雨霖铃·寒蝉凄切》,扣紧“离别”一词,用“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暮霭”等一连串意象,不仅烘托出悲苦凄凉的气氛,更表现了离人复杂而又微妙的心境。“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将“杨柳”“风”“残月” 三个最能触动相思情的“意象”集中在一起,勾画出杨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的情景,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展现了词人因失去爱的慰藉而孤单、痛苦的心境。
  二、借助联想和想象,感悟意境之美
  感悟意境之美,必须凭借语言文字通过丰富的想象才能得以实现。这是因为,诗词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由此可见,诗是想象的果实,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想象是审美的翅膀,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学生通过想象可以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生动情景、形象经过大脑加工改造,形成生动的“图像”再现于大脑屏幕上。这样,文字材料变成了“图象”材料,这种“图象”材料便于学生的感受和领悟。在语言中想象“画面”,在想象的“画面”中感悟语言,这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发展想象力的重要一环,也是让学生感受诗词意境美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想象与联想,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动感的画面,使之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以揭示作品的意境,从而产生认识与情感相统一的观照态度。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扣住古典诗词的实词,调动生活经验,想象这些词语所展示的景观。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作者用雄浑的笔触,用描写景物的动词“穿”、“拍”和“卷”,凸现了古战场那岩石壁立,怒涛汹涌,浪花千叠的意境,展现了万里长江滚滚东流,波浪滔天的壮阔景象。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不仅感受到了不尽长江滚滚而来的雄奇景色,而且还在鉴赏者眼前浮现出了一条历史人物的丰美画廊。运用想象和联想鉴赏诗词,不仅能引出诗词的象外之象、境外之境,更能开启读者的智慧、美化人的心灵。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感悟意境之美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以其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融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强大优势,为我们组织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手段。我国古典诗词既讲究音、画、意、韵、情、趣、平仄和对仗,更推崇含蓄蕴藉,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在语文诗词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充分运用形象思维,让学生产生“内心视像”,使学生读到文字时和生活联系起来,从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和作者一起共鸣,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深刻感受意境形象美。我们利用多媒体,就可达到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效果,能集辞句、声画、图象、意境于同一界面,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再现作者苦心经营的艺术境界,促使学生不仅身临其境,而且心入其境,产生美感体验。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而且,使学生进入诗词的愉悦性美感享受之中,从而加深对对诗词意境的领悟。例如,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几棵苍老的秃树兀立山野,枯败的藤蔓缠绕其身,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上,淙淙的流水流经桥下,荒村茅舍逸然自适,古老荒凉的驿道上秋风阵阵,困顿疲乏,飘泊异乡的游子骑着马正踽踽独行。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词的运用,有力地渲染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外,不能与家人团聚的凄戚怅惆、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教师有必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具体可感的“有机组成的密集意象群”,给学生创设一幅自然全景图,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切感悟诗与情,诗与境的交融,领略古诗词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