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就业观念和职业适应性浅析

【作者】 张至昊

【机构】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山东 青岛)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职业适应性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针对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就业观念、职业适应性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切实可行且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实用性的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   大学生  就业观念   职业适应性 
  大学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宝贵资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必须转变就业观念,尽快缩短职业适应期,增强自身的职业适应性,从而在工作中不断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机制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换的过程。我国的学者大多从社会演进的角度或是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分析的,中国人民大学郑杭生教授把中国的社会转型分为三个时期:1840年至1949年的启动和慢速发展时期;1949年至1978年的中速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的快速和加速发展时期。①本文中所界定的社会转型期是指第三个时期。 
  大学生就业观念主要受经济体制、高校招生制度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等宏观因素的影响。
  经济体制的转型。新中国建立后,我们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高度计划的经济体制其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改革开放以后,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逐步深化。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渐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原宪法进行了修改,将原文中的个体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改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把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以宪法的形式肯定下来,也给个体私营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使长期争论不休的观念得以澄清,这对于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寻求新的就业空间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他们可以为毕业生提供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和施展才华的空间,扩大毕业生就业范围,客观上也开拓了毕业生的求职空间。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十年文革使我国的高考招收工作中断,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百业待兴,人才匮乏已成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最大制约因素。1977年8月邓小平主持召开科教座谈会决定恢复高考。1977年,高考招生废除“文革”中实行的推荐入学的办法,恢复统一考试制度,在高校招生工作中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当年报考人数约570万人,录取约27万人②  录取率为4.7%。1999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大招生数量,当年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③200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24%。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目标,其中,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20年毛入学率将达到40%,即10个适龄青年中有4个能够读大学;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⑤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在“高等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理论中表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高等教育的精英阶段,15%至50%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在50%以上为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现在我们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可谓比比皆是,如果大学生还是一味的涌向东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或者一味的进公办单位,必然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失业者,机关事业单位及大中型企业目前需求相对饱和,毕业生到这些单位可以说难度非常大,而毕业生数量又急剧增加,供给大于需求,因此必须转变就业领域和方位,树立到基层、到西部、到非公有制单位的思想。
  高校就业制度的转型。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政府对高等教育按照计划经济模式进行管理,形成了由国家统一招生,统包学生所有费用,毕业生就业全部由政府按计划分配到全民所有制单位,即“统包统分”制度。其特点是“由国家包下来分配工作,负责到底”,执行的是“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大政方针。⑥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经济的转型导致大学生就业择业等一系列制度机制发生根本的转变,从过去计划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转变为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这样一种根本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的主导模式逐步由国家调配过渡到市场调节, 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大学生要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必须首先从自身做起,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择业观念,具备强烈的竞争观念、雄厚的竞争实力、正确的竞争原则和良好的竞争心态,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职业。
  二、社会转型期提高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途径
  职业适应性是指“人走上工作岗位后,逐步了解和熟悉工作的条件、环境和人际关系等的一系列心理过程,是人与职业在经济和社会的活动过程中达到相互协调和有机地统一的过程。”⑦ 职业适应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对个人而言,职业适应性是指个人的个性特征对其所从事的职业的适宜程度;对职业而言,职业适应性是指某一职业的特点对人的个性特征及其发展水平的要求。人与职业在协调运动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能动与被动,主动与制约的辩证关系:人居于主导地位和发挥主体作用,职业对人的要求也以其不断变化着的工种、技能等要求人,要与之相适应、相符合,反过来制约着主体的人;人与职业之间,既存在相适应的方面,也存在不相适应的方面,两者之间只能在不断磨合的过程中达到和谐与统一。
  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的内容包括择业意识、职业技能以及大学生对自己的全面了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的职业规划等。当前大学生在职业适应性方面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择业意识相对滞后、职业期望值过高、职业生涯规划欠缺等。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大学生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职业适应性:
  要有明确的目标。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在不同阶段都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长远目标需要个人经过长期艰苦努力、不懈奋斗才有可能实现,确立长远目标时要立足现实、慎重选择、全面考虑,使之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短期目标更具体,对人的影响也更直接,也是长远目标的组成部分。有了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就会在生活中不会迷失不会迷茫。
   选我所爱,爱我所选。大学生在就业之前,要对自己的心理品质、个性特点有清晰的了解,对社会职业信息有所掌握,经过必要的咨询指导,并且有合适而恰当的机遇,尽量选择与自己的专业背景相符或相关的职业,这样才能激发自己对工作的积极性,容易使个体抱有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心态走上工作岗位,使个人的职业能力达到最大化,充分发挥自己的应有才能。
  正确处理品德修养和精练技能的关系。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品德比知识和技能更重要,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主动加强自我修养,把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放在第一位,根据德与才的关系大体可以把人分为这样四种:有德有才、无德无才、有德无才和无德有才。社会上普遍地这样看待这四种人:有德有才为精品,无德无才为废品,有德无才为成品,无德有才为毒品!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就是说“德”,是“才”的方向和灵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的需求尤其凸显了对品德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从业人员要求越来越高,各单位对新参加工作的人员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具备精练的技能。因此,大学生在校时要重视能力培养,就业后更要注重能力补偿,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来满足职业对自身的需求。
  关注安全和健康。安全是人生中的第一张多米诺过牌,如果这张牌倒下了,其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关注安全就是珍惜生命。除了关注安全外还要关注健康,人往往在疾病缠身的时候才懂得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上说“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每个人就是自己最好的医生,所以每个人都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因此,平时要多踢踢腿,扭扭腰,打打球,跑跑步,爬爬山,跳跳舞,游游泳……注重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注重心理健康,为此就要主动适应新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同事及上、下级之间齐心协力,增进团结,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使本来错综复杂的事情迎刃而解,可以使刚参加工作的人能感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发挥无穷的潜力。只有身心健康才能更好地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就业状况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随着经济体制、高校招生制度、大学生就业制度等各个方面的转型,大学生要积极地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缩短自己的职业适应期,提高自己的职业适应性,从而在工作中不断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姚裕群.论我国的就业形势与大学生就业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15-16)。
   [2]贾晓波.论大学生职业适应性发展现状与就业能力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5(3):68。
   [3]王泽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青年研究,2007(2):17一19。
   [4]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5]淡华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报告》,《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第38页。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纵横职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4.第114页。
   作者简介:张至昊,男(1971-),山东临沂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哲学硕士,讲师。2007年6月毕业论文《论文化资本》被福建师范大学评为一等奖;2010年——2011年主持了课题《农村义务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2010年——2011年撰写了《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就业观念、职业适应性的研究》并获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成果一等奖;2011年4月被中共山东省高校工委评为2009--2010年度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① 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② 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fwxx/2007gk/content_639774.htm
  ③ 凤凰教育http://edu.ifeng.com/zhuanti/jin30nianlaidaxue/doclist/201002/0203_9450_1536225.shtml
  ④ 搜狐网http://news.sohu.com/20100804/n273972116.shtml
  ⑤ 搜狐网http://news.sohu.com/20110308/n279705378.shtml
  ⑥ 淡华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报告》,《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第38页。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纵横职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