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促进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有效生成之我见

【作者】 毛仕轩

【机构】 贵州兴仁县屯脚镇屯脚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教改春风的吹拂下,我们的教学理念确实有了一定的转变,课堂教学也多姿了起来。但是,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就实质而言,依然存在“低效”对话现象。我们的课堂教学最多只是“单相思教学”,或叫“勾引教学”。学生并不是真正“对话”的主人翁。鉴于此,要让语文课堂精彩起来,促进有效课堂生成。笔者认为,师生共同真正走进文本,精心预设课堂问题,引领多元解读,拓展“对话”空间,相信我们的课堂教学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关键词:走进 预设 引领 生成
        我是农村中学一线语文教师,纵观语文课堂教学,往往存在低效对话,甚至“一言堂”贯之的现象。原因有学生因素,也有教师的因素。学生基础差,阅读面窄,提不出问题,又羞于表达;而教师不敢放权给学生,就算课堂预设的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令人唐突费解。这些都不利于课堂有效的生成,也大大消减了语文课堂的活力和生命力。笔者认为,要让语文课堂精彩,促进有效课堂生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课堂生成资源的基础。语文教学的对话,是以文本为载体,并围绕文本中的话题或由文本生成出来的相关话题来展开的,这势必要求教师与学生都必须走进文本,深入文本,与文本有效对话,并形成各自的想法和认识。从教师而言,我们对文本一无所知,或者跑马观花,缺乏深度理解,怎么提得出有价值的问题呢?不深钻教材,不把教材内容转化教学内容,教师又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呢?从学生出发,学生对课文确实一知半解,不能认认真真把课文读好,没有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不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就缺乏与老师、同学对话的“底气”。从目前的课堂教学观状来看,虽然有些教师的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左一讨论,右一交流,实际上挤掉了学生宝贵的个体阅读时间,课堂的讨论、交流是无效活动,对课堂的生成资源的建构是无益的。教师与学生只有共同走进文本,才是促进课堂生成的基础。尤其是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师要大胆放权,善于放权给学生,并搭建走进文本的桥梁,让学生有充裕的阅读时间,带着问题去阅读,抓住阅读的要领,具备了对话的“底气”,这才是促进生成资源的基础。
  其次,精心预设问题,引领深度对话,是催化课堂生成资源的关键。语文课堂是教师、学生、文本共同的感情交流和生命碰撞的过程,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荡学生的感情波澜,让他们生命意识在课堂上得到升华。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对文本要反复斟酌、精心设计问题,对各个教学环节有了充分的预设,才能在课堂的对话活动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才能变文本对话为教学对话。没有精心的问题预设,也就难有精彩的生成。假如教学目标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没有针对学生的差异,做出或高或低的灵活调整,不会倾听来自学生底层的声音,那么在对话过程中,有的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有的学生则感到高不可攀,也就很难让对话有效地进行,只有课前精心的预设问题,注意到问题的梯度性,才可能引领深度对话,才可能催化出“不曾预约的精彩”。当然,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课堂上可能发生一切,不是教师在课前备课中能够完全预设的。但是课前做到精心预设问题,至少已具备了对话的“底气”,也才可能灵活应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也才可能让对话从表象触及本质,从静态转为动态,从肤浅走向深刻。
  其三,彰显个性,引领多元解读,把握价值取向,是课堂生成教学的拓展与提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要营造多元解读的心理环境,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既要倾听“杂音”,分辨对错,也要听出“高音”,甚至“奇音”。当然,也要正确把握价值取向的问题,学生的多元解读,有可能会产生误区,如“狐假虎威”的解读,有可能成了“聪明、机智,化险为夷”的楷模,若不及时正确引导,反而大加赞赏,势必会给学生造成思想价值上的混乱。尊重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也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即标准的问题,尽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但毕竟还是林黛玉,不可能是王熙凤。另外,教师还要关注一个问题,即来自课堂或外围环境的偶发事件,也许这些因素对课堂的生成资源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东西,把它转化为课堂生成资源的服务上来,这更体现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和主导作用。因此,倡导多元解读,是建立在一定的标准和价值观上的。只有这样,语文课堂的生成资源才会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与提升。
  针对农村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要敢于放权给学生,深度引领文本对话,精心预设问题,尊重个性差异,提倡多元解读,才会使语文课堂的精彩生成,才会让语文课堂的这颗种子,通过有效对话把知识、方法、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种到学生的心田里,长出思想的花朵,去散发人性的魅力和生命的光辉。
        参考文献:
        《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
         作者简介:毛仕轩,男,布依族,1972年11月23日出生,系贵州省兴仁县人。最高学历于2003年7月贵州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职称为中小学高级,现担任兴仁县屯脚镇屯脚中学教导主任职务。主要研究方向为课堂教育教学及教学管理。曾在各级刊物发表论文多篇。1995年工作突出,获得兴仁县先进工作者的荣誉,2006年荣获兴仁县“百强教师”称号,2011年和2012年分别评为黔西南州州级骨干教师和州级“德育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