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中庸与平庸——“平衡”与“速食”文化对照下的当代美术教育
【作者】 张 洁
【机构】 江苏省常熟市少年之家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关于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从未止步,从“形而上之思考”到面向生活与社会的人文思考,如何看待“中庸”与“平庸”教育的利与弊这一诉求作为全球性的美术教育问题,值得被当代中国美术教育界提上议事日程。
关键词:美术教育;中庸;平衡文化;平庸;速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0—014
引 言:“中庸”之意在经书中的最早出现是《论语·尧曰》引《尚书》的“允执厥中”这句话,是尧传授给舜的,而孔子首次将“中”与“庸”连为一词称为“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两千多年来,“中庸”这一思想经过历史大潮的冲刷和洗礼,至今仍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思想精髓可以高度概括有二:个人修身养性成为君子;社会和谐有序。相对于前者,和谐稳定的社会才是最终目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何谓“平庸”?字面解释为:庸碌、普通、寻常而不突出,碌碌无为。[1]吉杜·克里希那穆提对此有过十分明确的界定:平庸的意思就是在攀登的过程中半途而废,而从不去达到顶峰。平庸意味着接受事物现有的样子,陷入了接受的习惯里,并不断地继续下去,让生命处于一种机械化的状态之中。[2]
一、美术教育的中庸之道——平衡
中庸之道,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精髓。中庸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性格和品德。涵盖的面很广,不是从简单地字面含义里所能读透的,但其基本原则是平衡,“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平衡思想,只有达到平衡,事物的各种功能才能以最佳的状态得以发挥。在探讨美术教育的平衡问题时,首先应对人的一般思想和行为方式有所了解,简而概之,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体现为两种相互对立的取向,一种为浪漫表现主义,另一种是科学理性主义。前者推崇情绪、自由、想象、直觉、随意和偶然;后者讲求理智、逻辑、秩序、规范、严谨和必然。[3]这两种思想和行为取向,确定了人类思想和行为的两极,一切形形色色的思想和行为都在这两极构成的维度中展开与变化,有极端者,有折衷者,在兼容之中又带有倾向者同样有之。每一种思想学派都在这一维度中寻求定位,人类的思想史、文化史,美术史的变化都是由各自领域内的不同学派、风格在这一维度中衍化生成的。在这些变化中,平衡的机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假如一种思想和行为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就会随之出现另一种极端的状态与之相平衡,这就像钟摆,它越是向一个极端摆动,就越可能向相反的方向大力回摆,以得到平衡。
美术教育的诸种变化,同样是在科学理性主义和浪漫表现主义这两极构成的维度中发生的,与美术教育相关的各种因素只有达到平衡状态,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实现其所蕴涵的价值。
1.认识浪漫表现主义之优势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偏重于浪漫表现主义,注重怡情冶性,抒发胸臆,以人文教育为目的,塑造整体的素养,具有触类旁通的智慧性的特点,以宋朝画院在招生时的命题为例,用“诗情”考“画意”,要求考生将“深山藏古寺”,“踏花归去马蹄香”等诗句以画的形式来传情达意,这样既能考出学生的文化修养,也能考出其创造力和基本功。古人论画与学画,绝少只盯着技法,而是将画品与人品,即人的道德境界、文化修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结合而谈。“鉴戒贤愚”与“怡悦性情”是中国古代艺术教育最主要的两大主旨。
“鉴戒贤愚”:王充将艺术的功能归结为“劝善惩恶”;谢赫认为:“图画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宋代的张敦礼,明代的宋濂、吴宽在画论中提出“补世道”。这些理论,既是美术批评理论也是美术教育理论,要求画家若要习画,须先关注社会,并在美术作品中表达出于世有益的观念和内容。
“怡悦性情”:顾恺之将“神”的禅学观念融会到绘画理论,确立了“传神论”这一重要品评标准;宗炳提出“畅神而已”的山水画功能;谢赫提出“六法论”,将“气韵生动”作为绘画创作和品评的最高标准;宋代文人画强调写意的高格调,认为“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这就要求画家“胸中有万卷书,目饱前代奇迹,又车辙马迹半边天,方可下笔”。于是,对文化典籍的修习成为画家必经途径,据《宋史·选举志》云:画学之业,曰佛道、曰人物、曰山水、曰鸟兽、曰花竹、曰木屋,以《说文》、《尔雅》、《方言》、《释名》教授。可见,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大体不会偏离经学、文学、美术、生活体验四个方面,局部时期有所偏重,但教育特点显著地注重画者整体素养的提高。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是一个发展的系统的概念,在这一繁华的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浪漫的价值体系。完全值得借鉴。
2.正视科学理性主义的弊端
中国近代最早实施的《癸卯学制》中清楚地感受到,当时美术教育的主潮是科学理性主义:“习画者,当就实物模型图谱,教自在画,俾得练习意匠,兼讲用器画之大要,以备他日绘地图,机器图及讲求各项实业之初基。”[4]目的是适应工商等“实业”的要求,着重训练学生的技法并使之掌握机械和几何制图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教育和艺术思想受到前苏联的极大影响,极度重视契斯恰柯夫技法训练的教学法,主要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的精确模仿能力,而对情绪化的自由表现采取排斥的态度,忽视与人的情绪的关系,带有明显的冷漠感和机械性,基本无视我国古代经典的美术教育体系,以致于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虽然有少数学者如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丰子恺的“人生的艺术”等流露出浪漫表现主义的情绪,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
那么,当代我国美术教育的倾向?由于诸多的历史原因,我国当代美术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是沿着一条技术教育的道路发展的,技术训练是科学理性的,是美术教育的必要,但不是必然。跳出思维的局限,以人家的美术教育发展之路的经验为例:美国早期学校美术教育一开始就浸染了实用功利主义的色彩,这与商业、工业或19世纪中期新英格兰的社会目标关系甚大,美国商界领导人在目睹了英国人如何提高自己工业设计的标准而在趣味上、风格上满足了欧洲商人之后,开始认识到普及美术教育的意义,利益所致,这时期的美术教育主要是以严格甚至僵化地程序来训练学生,训练学生的眼睛在比例上的精确性、手的灵活性以及对形式的强化记忆,以徒手画、模特记忆、几何与透视画的僵硬程序画工细的几何图,当绘画成为机械,导致当时无艺术。最后,以科学理性主义为其内核的美国早期美术教育在日甚一日的挞伐声中终止。
从美国早期美术教育的失败中可汲取一些教训,过分强调科学理性将导致美术教育性质的失衡。
3.在浪漫与理性之间寻找平衡
“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其外在形式即它的载体具有物质性,而营造的方式和水平又体现着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技术性和审美创造性。另一方面,它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则具有深刻而丰富的精神意味。” [5]可见,科学理性和浪漫表现相平衡的美术教育关系,才是健康的美术教育。既然我国美术教育近阶段的起点是科学理性主义,那么调整的方向则是反向的,在讲求科目完整性和严谨性的前提下,更多地关注美术教学的情意性,将祛码往浪漫表现主义适度挪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彻底否定科学理性而走向另一个极端,造成新的偏激。
美术教育的平衡之道,正如我国经典的中庸之道,诸种变化皆在科学理性主义和浪漫表现主义这两极构成的维度中发生的,不可偏废。
二、美术教育中平庸的根源——速食
速食文化原指快餐文化,被引申为都市人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下对快、新、奇的追逐。不可置否,全社会的“速食化”在过去十年间展现出席卷全球、普及到一切层面的影响力。步入高节奏时代的我国社会,“速食”文化日渐占据各个地盘,融入了我们平凡的人生中,有人多少能在一杯清茶、一本书、一段音乐中优雅的老去,即便这种优雅是受益终身的,“速食艺术”只是“速食化”征候一个鲜活的例证,折射出现代人心态中的速食文化。“速食”美术教育正是为了顺应时代需求而应运而生的,是美术教育在当下社会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在利与弊的矛盾中推动着美术教育的发展。凡事无绝对的好,也无绝对的坏,唯有正确的认识“速食”文化,趋利规弊,才能促进美术教育的平衡发展。
1.“速食”之利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对实用美术和工艺美术的人才需求迅增。传统的工艺美术,如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等曾经被人们忽视的专业,由于在就业市场中出现了大量需求,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会考虑就业这一重要因素,随即,美术院校开始重视工艺美术并扩大相关专业的招生人数,并增设出动画、动漫、多媒体、数字艺术、视觉传达、玻璃艺术等热门专业,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美术教育学科的完备和综合性人才的健全。
2.“速食”之弊
由于美术成为升学考试的跳板、艺术专业考试模式的单一化、“美术教育的普及”与“以艺术为职业谋生”两者思维的混淆等诸多的现实原因,美术课程设置与教学时,不论孩子是否有天赋,不考虑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专攻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素描、水粉,而不去涉及人文的和有创造性的东西,于是,恶性循环开始,要么模仿其他学课增强结构的严谨性而苟存于学校教育体系中;要么保持其原有的个性、无法满足当代“速食”文化的要求而遭贬斥,美术教育被迫选择了前者。我们自我麻痹的以为机械的科学理性是美术教育存在于学校体系中的 “绿卡”,殊不知,除去技法需要一定的严谨性而论,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精神本质,所体现的是除功利以外的诸如信仰、审美、传统习俗等精神因素,寻找的是人生直接的意义,其本身就是非理性的、非机械的,是个性的、充满感情的。
此外,大众误解美术教育的方向,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美术不用费太大的力气就可以给他们带来可观的收入,这样的动机导致他们的学习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当天赋遭遇功利,前者往往敌不过后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埋没了一批真正的美术人才。《美术教育学》中有这样的诠释:美术教育的目的分为一般目的和具体目的,一般目的包括智育目的、德育目的、美育目的;具体目的则包括提高学生的美术“双基”水平、美术心理素质和美术鉴赏力。因此,我们在美术教育普及的时代势必要弄清美术教育的目的,而不是盲目地追随速食的潮流,将“平庸”误以为“规范”,美术教育不是要让学生都成为个性怪异的艺术家,而是要提高学生审美素质,襄助于他们将来从事各项工作,进而提高全民的精神素质和文化水平。
三、传承中庸,超越平庸
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绝对偏执于一种教育思潮而排斥另一种思潮都将局限美术教育的发展,“中庸与平庸”也不过是一种“形而上”的空乏的哲学思维,唯有正确认识新时期的多元文化,撷取各种文化的优势,包容并尽量规避各种文化中的弊端。大格局下,许多国家的美术教育都在注意进行调整,尽量使两者保持动态平衡,并展示出丰富性。从当前我国美术教育的实际出发,既重视提升学生以浪漫文化修养与意识为内涵的人文品质,又在尊重科学性的前提下锤炼学生扎实和严谨的基本功,同时顺应信息化时代要求,清醒的看待“速食文化”的利与弊,承认“速食”美术教育是顺应时代的产物,却不沉溺于追求功利。
中庸与平庸,就像两潭相通的池塘,你在这一潭投下石块,那一潭必有涟漪。但你无法完全却知这两者之间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因此,只有将中华民族之文脉贯穿到整个美术教育体系之中,传承中庸之道,超越现阶段美术教育平庸的局限,从而孕育出符合社会本质与时代要求的崭新文化。
参考文献:
[1] 引自http://baike.baidu.com/vie
w/1002277.htm?fr=aladdin
[2][印]克里希那穆提.生而为人[M].陈雪松译.北京: 九州出版社,2011.
[3] 尹少淳著.美术教育中的平衡问题初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版).1998.
[4] 蒋荪生主编.《中等学校美术教学法》.26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5] 吴廷玉,胡凌.绘画艺术教育[M].北京.207页.人民出版社.2001.
关键词:美术教育;中庸;平衡文化;平庸;速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0—014
引 言:“中庸”之意在经书中的最早出现是《论语·尧曰》引《尚书》的“允执厥中”这句话,是尧传授给舜的,而孔子首次将“中”与“庸”连为一词称为“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两千多年来,“中庸”这一思想经过历史大潮的冲刷和洗礼,至今仍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思想精髓可以高度概括有二:个人修身养性成为君子;社会和谐有序。相对于前者,和谐稳定的社会才是最终目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何谓“平庸”?字面解释为:庸碌、普通、寻常而不突出,碌碌无为。[1]吉杜·克里希那穆提对此有过十分明确的界定:平庸的意思就是在攀登的过程中半途而废,而从不去达到顶峰。平庸意味着接受事物现有的样子,陷入了接受的习惯里,并不断地继续下去,让生命处于一种机械化的状态之中。[2]
一、美术教育的中庸之道——平衡
中庸之道,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精髓。中庸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性格和品德。涵盖的面很广,不是从简单地字面含义里所能读透的,但其基本原则是平衡,“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平衡思想,只有达到平衡,事物的各种功能才能以最佳的状态得以发挥。在探讨美术教育的平衡问题时,首先应对人的一般思想和行为方式有所了解,简而概之,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体现为两种相互对立的取向,一种为浪漫表现主义,另一种是科学理性主义。前者推崇情绪、自由、想象、直觉、随意和偶然;后者讲求理智、逻辑、秩序、规范、严谨和必然。[3]这两种思想和行为取向,确定了人类思想和行为的两极,一切形形色色的思想和行为都在这两极构成的维度中展开与变化,有极端者,有折衷者,在兼容之中又带有倾向者同样有之。每一种思想学派都在这一维度中寻求定位,人类的思想史、文化史,美术史的变化都是由各自领域内的不同学派、风格在这一维度中衍化生成的。在这些变化中,平衡的机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假如一种思想和行为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就会随之出现另一种极端的状态与之相平衡,这就像钟摆,它越是向一个极端摆动,就越可能向相反的方向大力回摆,以得到平衡。
美术教育的诸种变化,同样是在科学理性主义和浪漫表现主义这两极构成的维度中发生的,与美术教育相关的各种因素只有达到平衡状态,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实现其所蕴涵的价值。
1.认识浪漫表现主义之优势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偏重于浪漫表现主义,注重怡情冶性,抒发胸臆,以人文教育为目的,塑造整体的素养,具有触类旁通的智慧性的特点,以宋朝画院在招生时的命题为例,用“诗情”考“画意”,要求考生将“深山藏古寺”,“踏花归去马蹄香”等诗句以画的形式来传情达意,这样既能考出学生的文化修养,也能考出其创造力和基本功。古人论画与学画,绝少只盯着技法,而是将画品与人品,即人的道德境界、文化修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结合而谈。“鉴戒贤愚”与“怡悦性情”是中国古代艺术教育最主要的两大主旨。
“鉴戒贤愚”:王充将艺术的功能归结为“劝善惩恶”;谢赫认为:“图画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宋代的张敦礼,明代的宋濂、吴宽在画论中提出“补世道”。这些理论,既是美术批评理论也是美术教育理论,要求画家若要习画,须先关注社会,并在美术作品中表达出于世有益的观念和内容。
“怡悦性情”:顾恺之将“神”的禅学观念融会到绘画理论,确立了“传神论”这一重要品评标准;宗炳提出“畅神而已”的山水画功能;谢赫提出“六法论”,将“气韵生动”作为绘画创作和品评的最高标准;宋代文人画强调写意的高格调,认为“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这就要求画家“胸中有万卷书,目饱前代奇迹,又车辙马迹半边天,方可下笔”。于是,对文化典籍的修习成为画家必经途径,据《宋史·选举志》云:画学之业,曰佛道、曰人物、曰山水、曰鸟兽、曰花竹、曰木屋,以《说文》、《尔雅》、《方言》、《释名》教授。可见,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大体不会偏离经学、文学、美术、生活体验四个方面,局部时期有所偏重,但教育特点显著地注重画者整体素养的提高。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是一个发展的系统的概念,在这一繁华的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浪漫的价值体系。完全值得借鉴。
2.正视科学理性主义的弊端
中国近代最早实施的《癸卯学制》中清楚地感受到,当时美术教育的主潮是科学理性主义:“习画者,当就实物模型图谱,教自在画,俾得练习意匠,兼讲用器画之大要,以备他日绘地图,机器图及讲求各项实业之初基。”[4]目的是适应工商等“实业”的要求,着重训练学生的技法并使之掌握机械和几何制图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教育和艺术思想受到前苏联的极大影响,极度重视契斯恰柯夫技法训练的教学法,主要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的精确模仿能力,而对情绪化的自由表现采取排斥的态度,忽视与人的情绪的关系,带有明显的冷漠感和机械性,基本无视我国古代经典的美术教育体系,以致于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虽然有少数学者如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丰子恺的“人生的艺术”等流露出浪漫表现主义的情绪,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
那么,当代我国美术教育的倾向?由于诸多的历史原因,我国当代美术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是沿着一条技术教育的道路发展的,技术训练是科学理性的,是美术教育的必要,但不是必然。跳出思维的局限,以人家的美术教育发展之路的经验为例:美国早期学校美术教育一开始就浸染了实用功利主义的色彩,这与商业、工业或19世纪中期新英格兰的社会目标关系甚大,美国商界领导人在目睹了英国人如何提高自己工业设计的标准而在趣味上、风格上满足了欧洲商人之后,开始认识到普及美术教育的意义,利益所致,这时期的美术教育主要是以严格甚至僵化地程序来训练学生,训练学生的眼睛在比例上的精确性、手的灵活性以及对形式的强化记忆,以徒手画、模特记忆、几何与透视画的僵硬程序画工细的几何图,当绘画成为机械,导致当时无艺术。最后,以科学理性主义为其内核的美国早期美术教育在日甚一日的挞伐声中终止。
从美国早期美术教育的失败中可汲取一些教训,过分强调科学理性将导致美术教育性质的失衡。
3.在浪漫与理性之间寻找平衡
“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其外在形式即它的载体具有物质性,而营造的方式和水平又体现着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技术性和审美创造性。另一方面,它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则具有深刻而丰富的精神意味。” [5]可见,科学理性和浪漫表现相平衡的美术教育关系,才是健康的美术教育。既然我国美术教育近阶段的起点是科学理性主义,那么调整的方向则是反向的,在讲求科目完整性和严谨性的前提下,更多地关注美术教学的情意性,将祛码往浪漫表现主义适度挪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彻底否定科学理性而走向另一个极端,造成新的偏激。
美术教育的平衡之道,正如我国经典的中庸之道,诸种变化皆在科学理性主义和浪漫表现主义这两极构成的维度中发生的,不可偏废。
二、美术教育中平庸的根源——速食
速食文化原指快餐文化,被引申为都市人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下对快、新、奇的追逐。不可置否,全社会的“速食化”在过去十年间展现出席卷全球、普及到一切层面的影响力。步入高节奏时代的我国社会,“速食”文化日渐占据各个地盘,融入了我们平凡的人生中,有人多少能在一杯清茶、一本书、一段音乐中优雅的老去,即便这种优雅是受益终身的,“速食艺术”只是“速食化”征候一个鲜活的例证,折射出现代人心态中的速食文化。“速食”美术教育正是为了顺应时代需求而应运而生的,是美术教育在当下社会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在利与弊的矛盾中推动着美术教育的发展。凡事无绝对的好,也无绝对的坏,唯有正确的认识“速食”文化,趋利规弊,才能促进美术教育的平衡发展。
1.“速食”之利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对实用美术和工艺美术的人才需求迅增。传统的工艺美术,如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等曾经被人们忽视的专业,由于在就业市场中出现了大量需求,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会考虑就业这一重要因素,随即,美术院校开始重视工艺美术并扩大相关专业的招生人数,并增设出动画、动漫、多媒体、数字艺术、视觉传达、玻璃艺术等热门专业,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美术教育学科的完备和综合性人才的健全。
2.“速食”之弊
由于美术成为升学考试的跳板、艺术专业考试模式的单一化、“美术教育的普及”与“以艺术为职业谋生”两者思维的混淆等诸多的现实原因,美术课程设置与教学时,不论孩子是否有天赋,不考虑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专攻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素描、水粉,而不去涉及人文的和有创造性的东西,于是,恶性循环开始,要么模仿其他学课增强结构的严谨性而苟存于学校教育体系中;要么保持其原有的个性、无法满足当代“速食”文化的要求而遭贬斥,美术教育被迫选择了前者。我们自我麻痹的以为机械的科学理性是美术教育存在于学校体系中的 “绿卡”,殊不知,除去技法需要一定的严谨性而论,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精神本质,所体现的是除功利以外的诸如信仰、审美、传统习俗等精神因素,寻找的是人生直接的意义,其本身就是非理性的、非机械的,是个性的、充满感情的。
此外,大众误解美术教育的方向,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美术不用费太大的力气就可以给他们带来可观的收入,这样的动机导致他们的学习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当天赋遭遇功利,前者往往敌不过后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埋没了一批真正的美术人才。《美术教育学》中有这样的诠释:美术教育的目的分为一般目的和具体目的,一般目的包括智育目的、德育目的、美育目的;具体目的则包括提高学生的美术“双基”水平、美术心理素质和美术鉴赏力。因此,我们在美术教育普及的时代势必要弄清美术教育的目的,而不是盲目地追随速食的潮流,将“平庸”误以为“规范”,美术教育不是要让学生都成为个性怪异的艺术家,而是要提高学生审美素质,襄助于他们将来从事各项工作,进而提高全民的精神素质和文化水平。
三、传承中庸,超越平庸
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绝对偏执于一种教育思潮而排斥另一种思潮都将局限美术教育的发展,“中庸与平庸”也不过是一种“形而上”的空乏的哲学思维,唯有正确认识新时期的多元文化,撷取各种文化的优势,包容并尽量规避各种文化中的弊端。大格局下,许多国家的美术教育都在注意进行调整,尽量使两者保持动态平衡,并展示出丰富性。从当前我国美术教育的实际出发,既重视提升学生以浪漫文化修养与意识为内涵的人文品质,又在尊重科学性的前提下锤炼学生扎实和严谨的基本功,同时顺应信息化时代要求,清醒的看待“速食文化”的利与弊,承认“速食”美术教育是顺应时代的产物,却不沉溺于追求功利。
中庸与平庸,就像两潭相通的池塘,你在这一潭投下石块,那一潭必有涟漪。但你无法完全却知这两者之间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因此,只有将中华民族之文脉贯穿到整个美术教育体系之中,传承中庸之道,超越现阶段美术教育平庸的局限,从而孕育出符合社会本质与时代要求的崭新文化。
参考文献:
[1] 引自http://baike.baidu.com/vie
w/1002277.htm?fr=aladdin
[2][印]克里希那穆提.生而为人[M].陈雪松译.北京: 九州出版社,2011.
[3] 尹少淳著.美术教育中的平衡问题初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版).1998.
[4] 蒋荪生主编.《中等学校美术教学法》.26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5] 吴廷玉,胡凌.绘画艺术教育[M].北京.207页.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