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试析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作者】 周仕博

【机构】 贵州兴仁县屯脚镇屯脚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对国家就业制度认识不够;农村经济条件限制了孩子的非义务教育;家庭隔代管理带来的后遗症;学校、家庭配合不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跟不上。
        关键词:教育问题   就业制度   经济条件   隔代管理    配合   心理健康
        “老师,原谅的“谅”字怎样写?”我回头一看,一个13岁左右的男孩整爬在课桌上写“保证”,“是谁叫你写的保证?”“没有谁,是我自己做错事,感到对不起老师和同学,想向老师和同学道歉,争得他们的谅解。”多聪明又善解人意的孩子,我不由得发自内心的赞叹,我拿取笔,正要给他写“谅”字时,发现了他的“保证”:
                                                    呆(保) 证
老师、同学们:
试析农村基础进(近)些天来,我不断韦(违)反班级的规张(章)制度,马(骂)人,打架,上课不专心听讲,景(影)向(响)课堂记(纪)律,经老师和我贪(谈)心,我认时(识)到自己的不足,今天,我自愿向全班同学呆(保)证,我已(以)后一定严格要求自己,改正自己的却(缺)点,希望老师、同学……。
                                            呆(保)证人:
            年   月   日
不满100字的保证书,就有12个错别字,我不由得感到惊讶,事后,我对学校七、八、九年级学生进行一个调查,发现此类学生所占比例为全校各年级学生的5%左右,更有胜者,已进入八、九年级,可对数学中简单的乘法口诀都背不清楚,八九七十二,九八就成了未知数。针对这一问题,我走访了部分学生、家长,发现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对国家就业制度认识不够。
  国家的繁荣,经济的腾飞,离不开社会制度的改革。“双向选择”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一大特点,用人单位选择人才,人才选择用人单位。这一制度,实际是拓宽了大、中专毕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可并没有被农村家长、学生接受,他们理解为国家不分配,抬不了“铁饭碗”,读书还有什么用处,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认识几个字也就行了,没有必要花更多的钱投入到教育上。“有钱投资学生读高中和大学,不如尽早让孩子外出务工、经商赚一角。”这就是他(她)们的理论。
        二、农村经济条件限制了孩子的非义务教育。
  农村家庭居住散乱,交通不便,除外出务工外无任何经济来源,而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学杂费、书费、住校费、生活费、往返车费等),家长每年在每位孩子的身上花费要近万元,再加上农村家庭多数为两到三个孩子,家长要想把孩子送入高一级学校,每年的教育投资就算不吃不喝也难以支撑。学生想要进入高一级学校 ,也就异常困难了。所以,有人认为:“农村孩子的教育只能停留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即便是天才,迎接他(她)们的也只有被扼杀的命运。高层次的教育永远都只属于那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居住在市、县级孩子。”
  目前,虽然国家提出的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普及十二年教育的计划和实施方案。但是,短时间内,这一政策要会惠及到每个家庭和每位孩子的身上,解决农村孩子上高中难,上大学更难的问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完全性的教育公平、均衡发展还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
       三、 家庭隔代管理带来的后遗症。
  近二十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逐步升级,许多青壮年发现,农业不再是他们经济的来源,更不是唯一来源,再加上土地少,人口多,因而劳动力过剩,这为沿海劳务输出提供了人力基础。大部分村寨的青壮年争先恐后投入到打工热潮中,子女出生不到半年,就交由奶奶、爷爷照管,成为留守儿童,大部分奶奶、爷爷对孙子都是溺爱有加,管吃、管住,基本不管教。于是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言上学,在校说请假,大部分时间是在上学路上玩耍。孩子要什么给什么,久而久之,学业荒废,性格倔强,养成诸多不良习惯。作为奶奶、爷爷、监护人也只好任由其发展,只要求不违法、犯罪就行了。
        四、 学校、家庭配合不够。
  不少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自己就万事大吉了,不管孩子成绩好坏,不管孩子道德品质如何,不管他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一概是学校的事。总认为成绩不好,是教师教不好,品德不好,是教师培养不好。整天忙于操持家务,不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偶尔参加一两次家长会,知道孩子成绩不好,品行欠佳,也不当一回事,久而久之,孩子缺乏家长必要的管与教,学习及日常行为发生骤变,家长开始抱怨孩子不争气,教师不负责。其实,孩子一时受到挫折是正常的事,关键是要引起家长重视,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树立信心。对学校给孩子有计划的系统教育起到拾遗补缺、查缺补漏的作用。孩子哪方面差,就重点补哪方面。但农村家长往往很难做到这些,他(她)们文化较低,对孩子的期望值不高,送孩子入学无非是尽尽自己的义务,始终觉得“一根草有一颗露水养着。”因此,教师家访、电话联系,家长总是以要干活、要忙家务,要挣钱养家糊口等为托词,忽略了自己的责任和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把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学校教师。
        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跟不上。
  学生心理建康教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虽已经历了20多年,可许多大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不多,对人才的培训不够,导致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教师严重缺编,农村中小学更是基本为零,为落实文件精神,学校在无赖之下,将学校管德育的教师,班主任等送去进行短期培训,缺乏专业性。许多参培教师常调侃自己,说是“半路出家”,可在我看来,半路出家,“经”是要念好的。可心理健康这本经许多参训教师并没有念好,念成了道德经,品德经,错误地将心理辅导德育化。
  再者,心理辅导在学校管理中,大多数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基本上是空白,听到心理辅导,似乎就想到德育,于是乎,心理辅导成为了学校政教处德育教(下转第47页)(上接第34页)育的一个方面,将心理辅导安错位,导致农村中学学生心理辅导不被重视,心理辅导室、发泄室,沙盘等心理辅导设施设备建设学校投入不够,甚至不投入,形成了有些学校即使有个别专业性较强的心理辅导教师,不成气候;也因设施设备的原因不能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专业;凭着特长不情愿走上讲台,做着每个教师都在努力的工作,心理辅导得不到落实。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总之,要想改变农村基础教育现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需要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努力。只要大家都以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目标,都来关心和支持此项工作,干好自己分内事,做到不遗弃、不放弃,我们的孩子就会有所改变,基础教育工作就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简介:周仕博,男,汉族,生于1971年11月,贵州省兴仁县屯脚镇人士,1993年7月毕业于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4年1月参加工作,2005年7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现任教于兴仁县屯脚镇屯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