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的课堂导入法

【作者】 安 杰

【机构】 河北省三河市第三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设置悬念导入法
        借鉴说书人“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其奥妙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抓住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种心理。却戛然而止,留下了满腹疑问的听者。说穿了,就是设置悬念,紧紧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穿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模块五《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这样导入: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个多世纪以后的今天,我校高二年级某班的学生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调查:别里科夫的死于何因听完学生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
        二、故事吸引导入法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拿来主义》时,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时学生就想知道“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于是便乘机导入课文的学习。
        三、音乐陶冶导入法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虽然比过去更注重学生活动,但教学中仍主要是讲授、讨论,缺乏美的熏陶,所以乐声的加入也会调动气氛,引发学生注意力。所以我在教高中语文必修一时,就利用学生爱音乐的特性,让他们先熟悉音乐,提起对课文的兴趣。如,在《雨巷》教学中,丁香为本诗最重要的意象之一,理解诗歌时理解丁香这一意象必不可少,于是在课前我让学生欣赏《丁香花》这一曲目,让学生对丁香有大致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谓的丁香情结。在上《别了,不列颠尼亚》时,这则新闻是写于1997年香港回归时,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来的优秀新闻,我就从歌曲《东方之珠》导入。教必修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就从学生喜爱歌星周杰伦的《兰亭序》入手,再加上作者有关的传说,学生一下子就对课文感兴趣了。其实,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相当多的课文都有相对应的歌曲,如上李清照的词时,就有“月满西楼”“一剪梅”等歌曲,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等等都有歌曲,这些歌学生也都听过,只要我们多留意,勤搜集。就能作为很好的课堂导入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背景激情导入法
        任何优秀的作品都是在文本的残缺中成就其完美的。“形象大于思想”,是文学作品的特征,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以现成的答案来规范作品的解读,所以在导入时,恰到好处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文本中没有传达出来的信息,例如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些内容,或是作者的身世背景等等,如在教学《辛弃疾词两首》时,我简要地给学生介绍了辛弃疾的生平,而后导入:辛弃疾文武双全。金兵南侵时,乘机聚集2000多人的队伍起义抗金。22岁时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南归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战,并练飞虎军。但主和派占上风,他只能当一些无实权的地方官,而且由于他的几种特殊身份(1、是仕金官员的后代,其实他的祖父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只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2、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3、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还常受朝廷猜忌。但他从不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一生抱负未得施展,67岁是终因忧愤而卒。因此,在辛弃疾的诗歌里,常常流露出壮志难酬的苦闷,对偏安一隅的南宋的深切忧虑。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辛弃疾的词两首,体悟他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情感。这样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而向学生提供背景材料,决不是让学生“带着脚镣跳舞”,而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解读文章的方式。
        五、影视欣赏导入法
        影视导入法是学生最感兴趣,也是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手段之一。播放电影片断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我们要选择能体现教材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影片是运用影视导入法的原则。
        六、学生表演导入法
        有些老师认为导语只能由老师讲,学生听。其实,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利用表演、游戏等形式作为课堂导入,让学生积极参与。这种方式可以给那些有强烈表演欲的同学提供锻炼的好机会,同时又可以让全班同学在轻松的氛围中走进课堂。
        例如,讲《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这课书时,我事先安排几位有表演天分的学生根据穿插在文章中庄子拒仕的故事编了一个小话剧。上课时就让这个小话剧作为课堂导入,那几位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一下子就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兴趣。表演完,我紧接着问:“从表层看,庄子选择的是垂钓河边的平民生活,放弃了一次出仕为官的机会。那么庄子为什么会如此取舍呢”这节课,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连平时不愿动脑的几位学生也参加了讨论。课后检查效果出奇的好。让学生表演作为课堂导入,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去学习新内容,并能在表演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设计高中语文课导入的方式、角度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采用哪一类型的导语设计,都要立足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结合,为课堂的教学目标服务。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环节就如一台戏的序幕,也仿佛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有艺术性,就能打开学生的心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