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基于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英语 教学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探索
【作者】 苏亮亮 钱 峰 陶玉贵 李 敏 陶维成 章素华
【机构】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英语应用能力没有达到英语教学目的,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效果不显著。本文基于专业英语教学现状,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旨在更好地促进专业英语教学工作, 使英语在学生专业和职业发展中起到基础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类专业英语 英语教学 英语应用能力
Abstract: Students’ English practical ability haven’t reached the purpose of English teaching and the basic express and communication effect of language are not obvious after learning English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How to improve Students’ English practical ability based on the English teaching situation was explored in the paper. Thus, to provide some help for English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for students’ major and career development.
Keywords: English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glish teaching English practical ability
一、引言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英语(以下简称“专业英语”)作为公共英语的后续课程,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是专业知识学习的工具之一,在整个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目前专业英语在教学和学习中存在很多问题,专业英语忽视了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应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没有达到专业英语教学目的,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效果不显著,对学生毕业后的专业和职业发展没有起到基础的支撑作用。本文拟对此现状探索专业英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学英语,能交流”的英语基本沟通能力,改革专业英语教学和学习,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满足高职院校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基本要求。
二、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首先,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来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偏离教学目标和课程定位,教学仍属于“知识”型的课堂教学,即把英语作为一种知识而不是技能来传授,课堂教学一般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课堂和课后很少有语言输出的机会,特别是口语的锻炼,导致大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英语学习无非是信息技术类相关专业词汇加英语语法的学习,往往会不同程度的忽视专业英语的学习,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其次,从教材内容看,国内大部分专业英语教材内容理论性知识较多且理论知识偏难,缺乏实践内容以及让学生展示英语的机会,而且文章中专业词汇过多,妨碍了学生的理解,不适合高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飞快,但大部分教材内容都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做不到及时更新,无法把最前沿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此外,教材编选内容缺乏针对性等客观情况,即使学生学习了专业英语,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也没有起到预期的帮助作用。
因此,在这一背景下,专业英语教师应认识到专业英语教学质量需提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进行教学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学英语,能交流”的英语基本沟通能力,编写适合信息技术类各专业的英语沟通素材,提高专业英语教学和学习效果,突破专业知识学习中的英语障碍,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三、英语应用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目前,我国的英语课堂教学仍属于“知识”型的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可以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却达不到沟通的目的,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学习者缺乏英语应用能力,而缺少应用能力又是阻止人们达到完满交际效果的一大因素。因此,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对我国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和沟通的能力逐渐成为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专业英语更应如此。
四、基于应用能力提高的专业英语教学探索
1、明确教学目标,回归到语言自身作用的真谛—表达与沟通
专业英语既不是用英语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再次学习,也不是公共英语加专业术语的学习,而是在已有英语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用最简单的词和语法结构,清晰、准确地向听者传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专业英语课程不同于公共英语的教学目标,同时做到专业英语公共化,公共英语专业化。在公共英语学习阶段,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是首要的,但到了专业英语阶段,应该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综合锻炼而逐步培养“用英语,学专业”的思维习惯。其次,应杜绝“先教语言知识,然后再教语言具体运用”的教学定式思维,让学生认识到“专业的学习离不开英语,英语是学好专业的一种重要工具”, 最好是能够让学生在获得语言能力的同时获得语用能力,避免使学生把语言形式运用到不恰当的语境中,产生负迁移,无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使听话者产生误解,使交际失败。
2、改革教材内容和组织,提高专业英语教学和公共英语教学的融合度
在语言输入中,教材和课堂教学是最直接的来源。改革专业英语教材,以适应专业英语教学的需要。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教材提供各个沟通场景必要的沟通范例和沟通最精简素材,设计语言交际的背景与假设前提,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提供学生开口说话的机会以及增加文化内容,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教学实施和教材的使用,提高学生的教学过程参与度以及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进而发展英语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教学过程和学生课后自发组织讨论和模仿,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英语学习,特别是无意识的学习。通过场景式教材的使用,培养学生养成母语式“习得”(acquisition)而不是“学习”(learning)的学习意识和学习思维去学习和使用英语。
所以在场景式的教材中,我们注重对语言知识点的重复和操练,给学生提供一个用简单语法加单词可以表达最大信息量的结构,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学会构建自己的知识图式。培养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的信息加工,以图式或组块的形式存储在大脑里,在需要时,瞬间能从记忆中提取成功,并能联想到其它相关信息,加大信息处理和使用,提高学生用英语的实际交际能力。
3、课堂教学采用“相互影响”式教学方法
Fig.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ns and outcomes (Allwright and Bailey 1991:25)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正规指导”式教学方法和“知识”型教学理念,形成“相互影响”式教学方法和“技能”型教学理念。如图(图1)所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怎么安排教学内容、用何种方法指导课堂教学、以及营造何种课堂气氛决定学生是否愿意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自觉性和参与性,形成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和学生相互影响,教学相长,最终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语言输入中主动、愉悦地学习,并有创造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养成“我要学习”而不是“要我学习”的学习习惯,始终处于接收、吸收、习得语言的状态。教师在接下来的课堂设计中,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依次循环,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环节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教师自身综合教学能力,发展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4、“三维”教学模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Fig.2: A framework for investigating L2 acquisition (Ellis 1994:349)
根据Ellis的第二语言习得框架图(图2 ),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经过学习者三种不同认知(noticed, comprehended, intake)的加工和过滤,对语言输入进行识别、编码、储存、进入永久记忆,只有部分语言输入知识被习得,可以随时提取和使用。因此,要加强语言输入,让学习者接受大量“可理解”的二语语言知识,只有语言学习者在接收足够多的语言输入后,才会提高语言输出的准确性,最终才会习得目的语以及根据语境恰当、得体、灵活地使用目的语。反过来,学习者的语言输出又会影响和促进新一轮语言输入的学习。
图3:“三维”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整个课堂采用“三维” 教学模式(图3)。“三维教学”模式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是由教材、教师和学生互动、语言输出三个相互联动、相互影响的环节构成的一个整体,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等,改变传统的由教师讲解教材的单一活动让位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立体式教学活动。以教材为主要语言输入来源的课堂教学中,要把注意力集中于语言知识的开放性而不是封闭性,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为学生创造用英语交际的环境,设计相关的活动话题,鼓励学生主动地在课堂上针对不同语境与案例进行模仿和交际,通过这些活动充分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点,加强语言输出,从而养成学生在课堂和课后主动用英语交际的习惯,促进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最终培养学生通过英语获取涉及信息技术类新知识、新技术的综合语言能力,了解专业发展的动态和方向,培养学生“学英语,能沟通”的英语基本应用能力,为学生的专业与职业发展起到桥梁作用,完成语言沟通与表达的使命。
五、结语
信息技术类专业英语教学应贯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使命的教学理念,在以“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育目的前提下,不断改进课程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际和交际能力,并重视学生参与度在教学评价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学生获得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英语沟通和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蔡基刚. 应用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金国臣,李玉梅,武晓燕. 现代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理论、方法与策略[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3]刘鸿章,孔庆炎,陈永捷.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十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外语2010,(4):12-15.
[4]Allwright, D. and Bailey, K. 1991. Focus o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An Introduction to Classroom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Brown, H. D. 2001. Pincipal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6]Ellis, R.2000.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7]Freeman, D. L. and Long, M. 2000.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Press.
[8]Gass, S. and Selinker, L. 200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 Introductory Course (Second Edition) [M].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9]Stern, H. H. 1983.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作者简介:苏亮亮(1984-),女,硕士,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与英语教学研究。
通讯作者:钱峰(1961-),男,安徽芜湖人,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
基金项目:安徽省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2012sjjd047)
安徽省信息技术专业群教学团队项目(项目编号:2013jxtd051)
安徽省教育厅2013高等学校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3zy100)
安徽省教育厅2012高等学校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2zy087)
关键词:信息技术类专业英语 英语教学 英语应用能力
Abstract: Students’ English practical ability haven’t reached the purpose of English teaching and the basic express and communication effect of language are not obvious after learning English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How to improve Students’ English practical ability based on the English teaching situation was explored in the paper. Thus, to provide some help for English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for students’ major and career development.
Keywords: English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glish teaching English practical ability
一、引言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英语(以下简称“专业英语”)作为公共英语的后续课程,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是专业知识学习的工具之一,在整个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目前专业英语在教学和学习中存在很多问题,专业英语忽视了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应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没有达到专业英语教学目的,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效果不显著,对学生毕业后的专业和职业发展没有起到基础的支撑作用。本文拟对此现状探索专业英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学英语,能交流”的英语基本沟通能力,改革专业英语教学和学习,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满足高职院校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基本要求。
二、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首先,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来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偏离教学目标和课程定位,教学仍属于“知识”型的课堂教学,即把英语作为一种知识而不是技能来传授,课堂教学一般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课堂和课后很少有语言输出的机会,特别是口语的锻炼,导致大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英语学习无非是信息技术类相关专业词汇加英语语法的学习,往往会不同程度的忽视专业英语的学习,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其次,从教材内容看,国内大部分专业英语教材内容理论性知识较多且理论知识偏难,缺乏实践内容以及让学生展示英语的机会,而且文章中专业词汇过多,妨碍了学生的理解,不适合高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飞快,但大部分教材内容都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做不到及时更新,无法把最前沿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此外,教材编选内容缺乏针对性等客观情况,即使学生学习了专业英语,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也没有起到预期的帮助作用。
因此,在这一背景下,专业英语教师应认识到专业英语教学质量需提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进行教学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学英语,能交流”的英语基本沟通能力,编写适合信息技术类各专业的英语沟通素材,提高专业英语教学和学习效果,突破专业知识学习中的英语障碍,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三、英语应用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目前,我国的英语课堂教学仍属于“知识”型的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可以说出合乎语法的句子却达不到沟通的目的,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学习者缺乏英语应用能力,而缺少应用能力又是阻止人们达到完满交际效果的一大因素。因此,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对我国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和沟通的能力逐渐成为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专业英语更应如此。
四、基于应用能力提高的专业英语教学探索
1、明确教学目标,回归到语言自身作用的真谛—表达与沟通
专业英语既不是用英语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再次学习,也不是公共英语加专业术语的学习,而是在已有英语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用最简单的词和语法结构,清晰、准确地向听者传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专业英语课程不同于公共英语的教学目标,同时做到专业英语公共化,公共英语专业化。在公共英语学习阶段,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是首要的,但到了专业英语阶段,应该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综合锻炼而逐步培养“用英语,学专业”的思维习惯。其次,应杜绝“先教语言知识,然后再教语言具体运用”的教学定式思维,让学生认识到“专业的学习离不开英语,英语是学好专业的一种重要工具”, 最好是能够让学生在获得语言能力的同时获得语用能力,避免使学生把语言形式运用到不恰当的语境中,产生负迁移,无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使听话者产生误解,使交际失败。
2、改革教材内容和组织,提高专业英语教学和公共英语教学的融合度
在语言输入中,教材和课堂教学是最直接的来源。改革专业英语教材,以适应专业英语教学的需要。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教材提供各个沟通场景必要的沟通范例和沟通最精简素材,设计语言交际的背景与假设前提,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提供学生开口说话的机会以及增加文化内容,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教学实施和教材的使用,提高学生的教学过程参与度以及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进而发展英语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教学过程和学生课后自发组织讨论和模仿,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英语学习,特别是无意识的学习。通过场景式教材的使用,培养学生养成母语式“习得”(acquisition)而不是“学习”(learning)的学习意识和学习思维去学习和使用英语。
所以在场景式的教材中,我们注重对语言知识点的重复和操练,给学生提供一个用简单语法加单词可以表达最大信息量的结构,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学会构建自己的知识图式。培养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的信息加工,以图式或组块的形式存储在大脑里,在需要时,瞬间能从记忆中提取成功,并能联想到其它相关信息,加大信息处理和使用,提高学生用英语的实际交际能力。
3、课堂教学采用“相互影响”式教学方法
Fig.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ns and outcomes (Allwright and Bailey 1991:25)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正规指导”式教学方法和“知识”型教学理念,形成“相互影响”式教学方法和“技能”型教学理念。如图(图1)所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怎么安排教学内容、用何种方法指导课堂教学、以及营造何种课堂气氛决定学生是否愿意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自觉性和参与性,形成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和学生相互影响,教学相长,最终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语言输入中主动、愉悦地学习,并有创造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养成“我要学习”而不是“要我学习”的学习习惯,始终处于接收、吸收、习得语言的状态。教师在接下来的课堂设计中,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依次循环,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环节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教师自身综合教学能力,发展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4、“三维”教学模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Fig.2: A framework for investigating L2 acquisition (Ellis 1994:349)
根据Ellis的第二语言习得框架图(图2 ),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经过学习者三种不同认知(noticed, comprehended, intake)的加工和过滤,对语言输入进行识别、编码、储存、进入永久记忆,只有部分语言输入知识被习得,可以随时提取和使用。因此,要加强语言输入,让学习者接受大量“可理解”的二语语言知识,只有语言学习者在接收足够多的语言输入后,才会提高语言输出的准确性,最终才会习得目的语以及根据语境恰当、得体、灵活地使用目的语。反过来,学习者的语言输出又会影响和促进新一轮语言输入的学习。
图3:“三维”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整个课堂采用“三维” 教学模式(图3)。“三维教学”模式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是由教材、教师和学生互动、语言输出三个相互联动、相互影响的环节构成的一个整体,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等,改变传统的由教师讲解教材的单一活动让位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立体式教学活动。以教材为主要语言输入来源的课堂教学中,要把注意力集中于语言知识的开放性而不是封闭性,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为学生创造用英语交际的环境,设计相关的活动话题,鼓励学生主动地在课堂上针对不同语境与案例进行模仿和交际,通过这些活动充分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点,加强语言输出,从而养成学生在课堂和课后主动用英语交际的习惯,促进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最终培养学生通过英语获取涉及信息技术类新知识、新技术的综合语言能力,了解专业发展的动态和方向,培养学生“学英语,能沟通”的英语基本应用能力,为学生的专业与职业发展起到桥梁作用,完成语言沟通与表达的使命。
五、结语
信息技术类专业英语教学应贯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使命的教学理念,在以“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育目的前提下,不断改进课程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际和交际能力,并重视学生参与度在教学评价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学生获得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英语沟通和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蔡基刚. 应用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金国臣,李玉梅,武晓燕. 现代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理论、方法与策略[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3]刘鸿章,孔庆炎,陈永捷.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十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外语2010,(4):12-15.
[4]Allwright, D. and Bailey, K. 1991. Focus o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An Introduction to Classroom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Brown, H. D. 2001. Pincipal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6]Ellis, R.2000.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7]Freeman, D. L. and Long, M. 2000.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Press.
[8]Gass, S. and Selinker, L. 200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 Introductory Course (Second Edition) [M].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9]Stern, H. H. 1983.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作者简介:苏亮亮(1984-),女,硕士,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与英语教学研究。
通讯作者:钱峰(1961-),男,安徽芜湖人,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
基金项目:安徽省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2012sjjd047)
安徽省信息技术专业群教学团队项目(项目编号:2013jxtd051)
安徽省教育厅2013高等学校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3zy100)
安徽省教育厅2012高等学校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2zy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