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幼师学校地理课有效教学的途径
【作者】 王燕华
【机构】 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地理课程作为幼师学校的公共文化课程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提升学生基本地理素质的教育功能、助力学前教育专业的服务功能等两大基本功能。基于这两大功能,地理教师应合理设定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科学评价学生,把握地理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点,链接相关情境,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幼师学校 地理 有效教学 途径
在幼师的课程设置中,地理课承担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重任,它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学生对地理课缺乏兴趣,重专业课轻文化课,造成地理课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局面。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幼师地理课有效教学的途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简化教学目标,培养兴趣,适应学前教育培养目标
幼师学校开设地理课不以升学为目的,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所以应降低课程的应试要求,并对使用的地理教材作一定的删减(因为很多学校延用的是高中地理教材,周课时1节),让学生认识了解一些基本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并能对一些常见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最基本的评价。例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运动》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可简化为:要求认识到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并能说明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对地面辐射和太阳辐射的不同作用,知道地面的冷热不均引起了大气热力环流,能明确风向与水平气压差异、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四者的基本关系即可,不要求学生对热力环流、地面水平风向形成过程作过深的掌握和灵活的运用分析。整节的教学目标以了解认识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客观存在为主,对原因和规律的探讨分析尽量压缩。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幼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难度降低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关的文化课程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起到的应是辅助功能,过高过多的教学要求一是会降低学习兴趣,二是会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创新教学方法,广拓途径,贯穿学前教育教学理念
1.情境趣味导入,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师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厌学,对地理这样的文化课更是缺乏兴趣,使课堂成了老师的独角戏。那么,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呢?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通过设定形象、趣味的课堂情境来引导学生紧随教师的步伐进行学习和探究。
例如,我在讲“地球的圈层结构”时,事先准备好三个分别装有面粉、大豆和大米的盒子,让学生想办法来区分;在讲“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时,设计“抢车位”的游戏导入;在讲“工业区位选择”时,从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中出现的“富二代”刘云超一夜成名导入。
通过实验操作、游戏和焦点问题导入,将抽象的问题以形象、生动的问题做牵引导入,最大可能地吸引同学们切入到探索相关知识过程中来,给地理课堂带来勃勃生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理论联系实际,形象认知
这是地理课教学中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讲课时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实例,将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理论,产生形象认知,然后反过来,让学生用理论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我在讲“地理运动的地理意义中自转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时,联系黄河流经宁夏段两岸的冲刷状况;在讲“全球气候变化”时,联系到电影《后天》;在讲“人口迁移”时,联系到宁夏西海固移民搬迁的原因和方向;在讲“地域文化”时,联系到宁夏的口弦、剪纸、回族文化等。
3.与幼教专业相结合,服务于学生的就业
幼师的学生将来主要从事幼儿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如何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创新。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化基础课的服务功能,地理教学要更好地把握地理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点,积极创造条件,链接相关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助力幼教专业。
例如,我在讲“二十四节气”时,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二十四节气的特点了解,六人一组画一套二十四节气简笔画图,充分发挥他们的美术特长;在讲“行政区划”时,让学生准备一幅中国行政区划的拼图,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各省份地理位置的基础上,熟拼该图,这样及掌握了知识又可以在以后的幼儿教学中应用;在讲“季节更替”时,让学生以幼儿教师的身份设计教学案例“四季妈妈的四个娃娃”;在讲“太阳辐射”时,让学生设计教学案例“如何使手帕变干”;在讲“全球变暖”时,设计教学案例“地球生病了”;在讲“太阳光的颜色”时,让学生唱儿歌《七色光》。
4.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增加乡土知识
幼师学校的地理教材仍然延用的是高中教材,与中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培养目标不适应,与地方特点和时代发展不适应。为了让幼师学校的地理课堂更加贴近地方,应该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降低难度,大胆的补充相关内容。比如在学习工业区位选择的内容时,可以结合宁夏地区的枸杞加工业、葡萄酒工业分布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1)宁夏地区发展枸杞加工业、葡萄酒工业有何优势?(2)宁夏地区的枸杞加工业、葡萄酒工业多以中小型为主,这与本地区私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有何关联?(3)宁夏区委区政府提出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思路在实际行动中是如何体现的?(可提供中宁枸杞园区、玉泉营农场两大开发区新建企业名单及其产品特点的相关资料。)作为宁夏本地的学生,他们对当地枸杞加工业、葡萄酒工业的劳动密集型特点有切身体会,很多同学的亲戚、邻居甚至学生本人都有在此类工厂打工的经历,解析此类企业的优劣特点,一是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二是能够帮助他们认清本地区工业经济发展遇到的瓶颈,并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这样也有利于他们将来的创业和就业。
三、客观评价学生,多措并举,发挥学前教育专业特长
对学生的成绩评定时,应多种方法相结合,将平时的课堂表现、社会调查、小论文、平时作业、情境模拟表演、期末考试以及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幼儿教学编写的教学案例都囊括进来,设定不同的比例,客观公正的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评定。这样既体现了知识的获取,活动的结果,更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和成功的自信,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表1 学生学年成绩评价体系
总之,在幼师的地理课堂教学中,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评价等方面,都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贯穿学前教育理念,使地理课在完成基础素质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使加贴近学生的专业特点,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2003.
[2]史培军,宋长青,等.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J].地理学报,2003,58(1):9-16.
[3]段传忠.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J], 教研,2011(2).
[4]骆琤.中美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关键词:幼师学校 地理 有效教学 途径
在幼师的课程设置中,地理课承担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重任,它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学生对地理课缺乏兴趣,重专业课轻文化课,造成地理课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局面。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幼师地理课有效教学的途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简化教学目标,培养兴趣,适应学前教育培养目标
幼师学校开设地理课不以升学为目的,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所以应降低课程的应试要求,并对使用的地理教材作一定的删减(因为很多学校延用的是高中地理教材,周课时1节),让学生认识了解一些基本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并能对一些常见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最基本的评价。例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运动》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可简化为:要求认识到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并能说明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对地面辐射和太阳辐射的不同作用,知道地面的冷热不均引起了大气热力环流,能明确风向与水平气压差异、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四者的基本关系即可,不要求学生对热力环流、地面水平风向形成过程作过深的掌握和灵活的运用分析。整节的教学目标以了解认识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客观存在为主,对原因和规律的探讨分析尽量压缩。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幼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难度降低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关的文化课程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起到的应是辅助功能,过高过多的教学要求一是会降低学习兴趣,二是会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创新教学方法,广拓途径,贯穿学前教育教学理念
1.情境趣味导入,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师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厌学,对地理这样的文化课更是缺乏兴趣,使课堂成了老师的独角戏。那么,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呢?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通过设定形象、趣味的课堂情境来引导学生紧随教师的步伐进行学习和探究。
例如,我在讲“地球的圈层结构”时,事先准备好三个分别装有面粉、大豆和大米的盒子,让学生想办法来区分;在讲“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时,设计“抢车位”的游戏导入;在讲“工业区位选择”时,从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中出现的“富二代”刘云超一夜成名导入。
通过实验操作、游戏和焦点问题导入,将抽象的问题以形象、生动的问题做牵引导入,最大可能地吸引同学们切入到探索相关知识过程中来,给地理课堂带来勃勃生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理论联系实际,形象认知
这是地理课教学中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讲课时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实例,将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理论,产生形象认知,然后反过来,让学生用理论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我在讲“地理运动的地理意义中自转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时,联系黄河流经宁夏段两岸的冲刷状况;在讲“全球气候变化”时,联系到电影《后天》;在讲“人口迁移”时,联系到宁夏西海固移民搬迁的原因和方向;在讲“地域文化”时,联系到宁夏的口弦、剪纸、回族文化等。
3.与幼教专业相结合,服务于学生的就业
幼师的学生将来主要从事幼儿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如何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创新。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化基础课的服务功能,地理教学要更好地把握地理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点,积极创造条件,链接相关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助力幼教专业。
例如,我在讲“二十四节气”时,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二十四节气的特点了解,六人一组画一套二十四节气简笔画图,充分发挥他们的美术特长;在讲“行政区划”时,让学生准备一幅中国行政区划的拼图,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各省份地理位置的基础上,熟拼该图,这样及掌握了知识又可以在以后的幼儿教学中应用;在讲“季节更替”时,让学生以幼儿教师的身份设计教学案例“四季妈妈的四个娃娃”;在讲“太阳辐射”时,让学生设计教学案例“如何使手帕变干”;在讲“全球变暖”时,设计教学案例“地球生病了”;在讲“太阳光的颜色”时,让学生唱儿歌《七色光》。
4.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增加乡土知识
幼师学校的地理教材仍然延用的是高中教材,与中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培养目标不适应,与地方特点和时代发展不适应。为了让幼师学校的地理课堂更加贴近地方,应该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降低难度,大胆的补充相关内容。比如在学习工业区位选择的内容时,可以结合宁夏地区的枸杞加工业、葡萄酒工业分布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1)宁夏地区发展枸杞加工业、葡萄酒工业有何优势?(2)宁夏地区的枸杞加工业、葡萄酒工业多以中小型为主,这与本地区私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有何关联?(3)宁夏区委区政府提出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思路在实际行动中是如何体现的?(可提供中宁枸杞园区、玉泉营农场两大开发区新建企业名单及其产品特点的相关资料。)作为宁夏本地的学生,他们对当地枸杞加工业、葡萄酒工业的劳动密集型特点有切身体会,很多同学的亲戚、邻居甚至学生本人都有在此类工厂打工的经历,解析此类企业的优劣特点,一是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二是能够帮助他们认清本地区工业经济发展遇到的瓶颈,并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这样也有利于他们将来的创业和就业。
三、客观评价学生,多措并举,发挥学前教育专业特长
对学生的成绩评定时,应多种方法相结合,将平时的课堂表现、社会调查、小论文、平时作业、情境模拟表演、期末考试以及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幼儿教学编写的教学案例都囊括进来,设定不同的比例,客观公正的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评定。这样既体现了知识的获取,活动的结果,更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和成功的自信,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表1 学生学年成绩评价体系
总之,在幼师的地理课堂教学中,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评价等方面,都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贯穿学前教育理念,使地理课在完成基础素质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使加贴近学生的专业特点,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2003.
[2]史培军,宋长青,等.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J].地理学报,2003,58(1):9-16.
[3]段传忠.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J], 教研,2011(2).
[4]骆琤.中美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