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味”与语文教学

【作者】 周 颖 杨云述

【机构】 四川省渠县李渡乡第三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努力地追求语文学习的趣味和语文味。事实上,我们也常常陷入这样的境地:教师肢解式的分析,取代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冷静而客观的讲解使作品变得索然无味,没有情感;把语文课上成自然课、政治课。尤其是在一些说明性文本的教学中,大量存在着过分关注课文中的自然科学知识,把语文课教成天文课或地理课的现象;或者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各学科知识的拼盘。其实,我们的语文课,除了知识的教学,更需要激情,需要感染,需要情感的共鸣,需要“语文味”。现代教学论把语文教学划分为两个领域: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二者应该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怎样教出“语文味”呢?
        一、要教出语文丰富的情感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善良和悲悯情怀,首先就要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要让学生学会感伤,学会有魅力地流泪,这是语文独特的任务。那么,如何教(学)出情感呢?首先,教师备课要备情感,即要找出教材的情感点。语文课本中的所有课文,都渗透着作者的爱憎情感或七情六欲,找准作者的情感点,是教出语文情感的基础。其次,教师要用整个身心去体验课文的情感。再次,还必须摸清学生的情感点。如果说把握教师自己的情感点是“知己”,那么把握教材和学生的情感点则是“知彼”。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在教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和教师的点之间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引导和促成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共振。教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这里。
  二、要教出语文蕴涵的美感
  首先,语文课要教出并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其次,语文课堂要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许多时候需要一种感应,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而这种交流特别需要一种其乐融融的心理环境。在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教的神采飞扬,学生学的兴致高涨,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再次,要教出个性美。教师不要跪着教书,学生也不要跪着读书。教师要教出自已的教学个性,就要敢于根据自已的理解教语文,敢于把自已在教学过程(包括备课)中的情感冲动、情感体验告诉学生。第四,是要教出幽默美。语文课堂要有笑声。除了特殊内容的语文课外,一般说来,没有笑声的语文课不能说是美的课,也不能是有语文味的课。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既要让学生学会有魅力的哭,也要让学生学会有魅力的笑。第五,要抓住情感的美。美感美感,情感是关键。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把美育称作“情育”,可见情感对美育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受,再通过自身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肯定或否定的审美评价,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自己在对文章人物的审视和评价中得到性情上的陶冶,真正认识真善美假恶丑,净化自己的心灵。
  语文教学为美育开辟了“英雄用武之地”,美育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情趣。今天,我们的时代需要美,我们的生活需要美,我们的心灵需要美,我们的教学需要美,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是要陶冶美的心灵,酿造美的甘泉,播下美的种子。如果语文教学没有一条美育的清泉,就不能绽开学生心中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美丽之果。
  三、要教出语文独特的语感
  从教师角度说,是不同的文体和语体有不同的教法:从学生角度说,是不同的文体和语体有不同的学法,具体说是有不同的读法和写法。同时还要让学生领会现代语体与文言语体、书面语和口语的不同表达功能。对字、词、句的敏感主要是靠读出来的,而不是靠分析出来的。因此,语文课上要书声琅琅,书声琅琅本身就是语文味的一种体现。但事实上,一节课不可承载的任务太多,因此,教学目标、任务必须确立得切合实际,重点突出,充分体现由读不好到读好,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学习过程。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先读进去,深入理解体会文章的内容,再走出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对学生进行运用语言的训练。然而,语文能力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是需要长期的语文训练才能实现的,因此,教师需要反复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走进人物世界,体会人物情感,从始至终真正注重学生语言发展,注重语言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语文实践中形成语文能力,受到情感熏陶。注重培养阅读能力,注重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使学生真正做到阅读有所得。只有这样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读书、思考、练习,才能培养他们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的能力,才能积累起由常用字构成的几千个词语,并且把他们变成能在口头或书面运用的积极词汇,才能培养起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把握主要内容所必须的分析概括能力,才能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除围绕学习重点,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练习,还可以进行适度拓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一天天提高,三维目标才会在这一次次读书、体会中落实。
  总之,教师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积累、运用、发展语言的同时受到情感熏陶,这才是语文味十足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