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触碰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作者】 张兴丽

【机构】 四川省什邡市洛水慈济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刚一拿到这本书,一看书名就想:这又是谁闲的无聊了,写这书糊弄我们,我可没那闲功夫看这种无聊的书,于是顺手把它扔在了抽屉里。当时不知道林格何许人也,敢如此狂妄。中国教育经过了几千年的积淀走到今天,在全民关注教育的当下,敢断言“教育是没有用的”,那我们这些教育者岂不成了混饭吃的了。最近整理书桌,又看到这本尘封已久的书,随手翻了翻,竟然放不下了,于是拿回家仔细品读了一翻,感觉受益颇多。
  其中感受最深的是:教育,应当回归到心灵深处。
  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是无所不至,无所不能的,一切的教育目标都可以通过教育技巧实现,这恰恰是当前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内隐症结所在。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体会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平时当我们煞费苦心备好了课,然后唾沫横飞的在课堂上讲的时候,总看到有学生在下面心不在焉,无精打采的。叫一两个特别不认真的学生到办公室接受教育,往往看到这样的情形:老师说的头头是道,学生唯唯诺诺,等老师讲完了,学生一走出办公室,就像翻身农奴得解放一样,长舒了一口气,然后欢呼雀跃地瘋玩去了,早已把老师刚才说的话抛到了九霄云外。这时就会感觉到我们所谓的教导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孩子的反叛,往往是因为教育者说话太多。
  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的效果就不同,很多话都是好话,就是说不到孩子的心里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状态,一个教育者达到了一种好的状态后,随意说说,就是最好的教育。
  那是地震过后的9月份,我新接了一个六年级班,当时对学生还不太了解,只认识了班里几个表现特别突出的学生。一天,突然听到一阵吵闹声,接着就看到我班的王某和方某被几个同学扭送到了办公室(王某成绩差、习惯差、又好强;方某成绩差点,但人很老实。)当时是临时办公室,一个办公室有二十多位老师。为了显示我的尊严,我声色俱厉的说:“王某又是你,你怎么总惹事,好事没有你,坏事全让你碰上了”。没想到他并没有被我镇住,反而用手指着我说:“我没有,我只是说了他一句,他就掀了我的书包,我才踩了他的书包……”这不让我难堪吗?于是我更大声地说:“那也是你不对”。我们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的吵的不可开交,我想可能全校都能听到我俩的声音。最后是另一位老师强行拉走了他,我们的争吵才结束了。当时我没意识到自己有地方不对。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学校一个老教师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她说:“当时我们还住在农村,父亲退休了,两个老年人在家料理家务。有一天吃过饭我去午睡了,起来没看到两个老人,以为也在睡觉,就轻轻掩上门上班去了。结果下班回到家一看,屋里一个人也没有,再去附近找了找,两位老人竟然都在麻将桌上玩得正高兴呢,原来一下午家里唱了一回‘空城计’,连门都没关。当时的农村可是盗贼猖狂啊!何况在大路边上,幸亏没有被盗”。我问她:“那你怎么办呢?说他们了吗?”她说:“当时没有,过了不久,有一天看到两位老人心情不错,我觉得时机到了,在闲聊时随口说了一下,‘那天我们家连门都没关,幸亏没有被盗,要不然得多后悔啊!’两位老人连声说,‘就是、就是’,以后一定要关好门才出去”。然后她告诉我说:“老人和孩子都一样,有的时候虽然他们做错了,但我们不能当着很多人的面伤他们,再正确的话也要找合适的机会,用合适的方式来表达,他们才认同你,你说的话才会有效果”。当时我真是自愧不如啊!
  那之后不久,有一天刚拉铃,有两名干部同学就告诉我说:“王某又不进教室了”。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想:怎么办,可能好多人都在看我该怎么处理这件事,包括班里的一部分学生,如果我没办法把他劝进教室,那学生们怎么看我,以后我说的话,他们还会听吗?一定要冷静,要想一个好办法,我边走边给自己打气,很快到了教室门口,我看到他果然气呼呼的站在教室外面的墙边,我走上前去,和颜悦色地问:“能告诉老师为什么不进教室吗?”“他们都说我,骂我,讨厌我。”他小声地说。我说:“那你想他们更讨厌你吗?我从班主任李老师那儿了解到你可是个善良、大度的人。今天给老师一个面子,有什么事下课再说,好吗?”他想了想,点了点头,就和我进了教室,当我们一进教室,我看到学生们的眼里有佩服的,有高兴的,还有的长舒了一口气……。我抓住这个机会告诉学生们说:“今天王某同学可是为了不耽搁大家的学习时间才进了教室,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宽宏大量一些,原谅他刚才的举动。”我看到他不好意思的笑了。
  课后,我找他聊了聊,原来他没有妈妈,父亲因为要工作,也没多少时间管他,所以导致了成绩差,有时候恰恰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一点点自尊,才做出了一些好强的事来。后来我找了班上的干部同学,希望大家一起来帮帮他,成绩好的帮他补补课,并力求做到不歧视他,在言语上尽量维护他,并把这样的信息传递给班上的其他同学,让他感觉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后来他和班上同学的关系得到了改善,逐渐融入了这个大家庭中。
  我相信,当严厉的家长和老师们看到孩子们从无惧到无所谓,再到不屑时,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们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能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
  教育应该是一种心与心的感应,应该让孩子在心灵上得到温暖,在心灵的碰撞和感受中获得成长。林格的观点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无论对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有积极的意义。所以我们都应该仔细品读,相信我国的教育会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