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在科学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作者】 王翠婷

【机构】 四川省蓬安县周口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是幼儿获取广泛的科学、技术经验和具体事实,主动建构表象水平上的初级科学概念、学习科学方法和技能,发展智力的过程;是发展幼儿好奇心,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得到愉悦的情绪体验,产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以及对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的关注和爱护的过程。
        幼儿科学教育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有趣的科学活动,幼儿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驱使幼儿去观察、摆弄、探索、发现、了解周围事物,在活动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和知识。
  好奇心是幼儿学科学的内部动力,被人戏称为“学科学的序曲”。只有当幼儿对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好奇心时,他才能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我们有责任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之成为幼儿探索科学的原动力。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 激发幼儿兴趣
        杨振宁说:“一个人要出成果,因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是苦……”兴趣导致创新。兴趣的进一步发展,可以真正成为幼儿积极的内在动力、培养出可贵的探索精神,最大限度的发挥幼儿的聪明才智。爱好浓一分,入迷深一分,聪明才智就多一分。兴趣能引发创造的火花,是成材的起点。为此,我们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努力营造有利于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抓住幼儿熟悉的事和物激起他们思考、想象,让幼儿内在的创造冲动释放出来,让他们陶醉在充满乐趣的想象活动中。 
        如:利用幼儿对自然现象的直觉兴趣,我们带领幼儿去大自然观察绿绿的树、红红的花、奔驰的车、蓝蓝的天等事或物。又如:利用幼儿的操作兴趣,让幼儿给金鱼喂食、摆弄天平、摩擦生电等。通过多种科学活动,培养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 提供多种材料 
        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教师应提供大量的可操作性的材料供幼儿选择,允许幼儿多次使用某一种材料或多次进行某一活动。材料是开展科学活动的物质基础,没有充足的物质材料,幼儿就不能充分的利用双手去玩。 
        如:在科学活动区放置一些专供幼儿做小实验的成品材料或工具,有磁铁、电池、纸、水、放大镜、海绵、小木块、凹凸镜等等。在活动中,让幼儿用自己的小手做各种有趣而简单的实验,例如:“摩擦生电”“光的折射、反射”“沉与浮”等等。在这里,幼儿步入了科学的王国,他们动手动脑,一遍又一遍的尝试,一次又一次的探索,获得真知。 
        又如:在科学活动区为幼儿提供半成品或废旧材料,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因为成品不能激发幼儿的创新灵感,他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发挥。 
        三、 注重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的发展都不同,积累的经验也互不相同,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幼儿在认知发展上的个别差异。如在学习速度上,有的幼儿对老师的要求领会的快,尝试二三次就能掌握;有的幼儿仅靠老师讲解还不能领会,必须亲自示范再反复实践才能掌握。因此,要使每个幼儿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探索,让幼儿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分析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如在进行“空气助燃”实验中,先让幼儿思考哪根蜡烛会先灭,然后进行实验,给幼儿思考的机会,让多数幼儿理实验的意义。 
        四、关注幼儿提问
        幼儿的问题千奇百怪,有的时候的确令人难以招架。面对幼儿的种种提问,不能说出:“烦死了”、“你真傻”等伤害幼儿自尊心的语言,而是要正确的对待,作出准确的回答。如:有的幼儿问“鸟长了翅膀,鸡也有翅膀,为什么鸟能飞,鸡不会飞?”。教师要直接回答:“鸡原来也是会飞的,后来它的翅膀退化了,它就不能象鸟一样飞了”。又如:有的幼儿问:“为什么兔子走路是蹦蹦跳跳的?”教师可请幼儿观察兔子的前腿和后腿,引导幼儿发现原来兔子的前腿和后腿不一样长,所以兔子走路就是蹦蹦跳跳的。
        五、引导幼儿探索。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如果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失去了主动性,幼儿的积极性未得到充分体现,更谈不上创造性的发挥。只要让幼儿不断的摸索实践,幼儿才能产生创造灵感。因此,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探索,勤于思考。例如:“蛋的沉浮”实验中,他们充分摆弄材料、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和变化,反复操作、多次尝试,幼儿发现一直加盐,浮起来的蛋又沉下去,于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在杯中再加清水,蛋又浮起来了。虽然这是一个简单的小实验,但幼儿不仅获得了最浅显的科学知识的概念,也是在他们自己摸索的基上产生的。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是人民教育家创造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探索与创新,本身就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学习的最佳状态,也是激发幼儿好奇心的最佳途径。教师要善于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保护幼儿的探索精神,培养幼儿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