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乘着你的翅膀,让我飞得更高——浅议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

【作者】 姚正琼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宜宾县育才路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科技的创新,推动了全球经济的高度发达,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人类的发展做出着巨大的贡献。而基础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更是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运用就如同给鸟儿增添了一对可以翱翔蓝天的翅膀,让学生在语文素养培养过程中飞得更高更远。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旨在把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在语文的教与学中融合信息技术的优质资源,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如何进行有效的整合策略?现将其我的一些探究总结如下:
  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资源优势,激活课堂机制。
  1、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的特点,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力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有其独特的特点,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身。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媒体能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很多文章都有它独有的意境,好的课堂教师善于创设好的意境,让学生不知不觉融入到文本中,这样学生染于所处的情景,交流和探讨起来才能做到深入,对主题思想的感悟才能更真挚。
  2、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方式便捷的特点,可以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突破教学重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说教占了很大的容量,教师的板书和读资料会占用很多的时间,有时不直观,也会影响重难点的突破。信息技术的介入,在阅读教学中改变了逐段讲解的“段段清”,以及以“训练点”为中心忽视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四单元十五课《蝙蝠与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什么是雷达,雷达有什么作用,它是怎样工作的,小学生很难有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很难得到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打开计算机,进入相关网站,找到这些内容下载下来,一看便明。了解了雷达的特点再结合蝙蝠的生理特点,利用仿生学原理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这一教学的重难点很快就突破了。这正是利用了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3、利用信息技术贮存信息的优势,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具备大量储存信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能使教学内容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并能使资源共享,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上面提到的四年级下册五单元十七课《触摸春天》一文时,可以整合课外的相关链接文章《假如给我三天的光明》。教师先让学生在学习了课内阅读后,先在课外品读课外的这篇文章,最后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在课堂上交流《假如给我三天的光明》中的精彩片段,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同时还在不同的文章中品悟到异同点,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终生学习打好了较好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要巧妙地整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可以尝试的具体策略
  1、实物演示。写入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中的许多物体,孩子们都没有亲眼见过。究竟这个物体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像书中所写的,孩子们一概不知,如琥珀。这很不利于孩子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但这个物体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是能见到的,为此我在上课前准备了几块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琥珀,上课时利用实物投影分别演示给学生看。由于是实物,他们看的兴趣很浓,很认真,并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提出了许多自己认为不明白的问题,然后通过询问查找讨论,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加强。
  2、摹拟试验。许多事情,如果不通过自己的亲身试验,其中道理永远都不会明白。例如《画杨桃》,同是一个杨桃,它能被画成不同的形状。其原因是每个学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杨桃的形状就不一样。老师在上这一课时,单凭讲学生是不会轻易理解的。我们不妨换一种方法,把一个杨桃通过实物投影展现在屏幕上,让学生试着也去画一画,然后再变换位置看。这样一画一换,虽然学生仅仅是动动手动动腿,但他们在运动的过程中已经锻炼了自己的一种创新能力。
  3、虚拟假设。在小学语文中许多文章的主人公结局都是极有悬念性的。如果能对这些主人公后面的故事进行一番虚拟假设,势必会对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帮助。如《凡卡》《穷人》《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他们后面的故事会怎样的发展呢?我们可以把这些文章的图片通过剪辑整理合并在一个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把它后面的故事虚构成一段文字讲给同学们听。此举一方面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综合考验。
  三、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不能盲从,整合点要有实用,信息技术优势明显,但始终是语文教学的辅助工具。因此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不能只顾着热热闹闹,要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不能完全取代学生的感悟,要讲究实际效果。
  1、要根据所教内容的需要,要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来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通过适当的途经,运用有效的方式,使学生学得活,学得好,提高学习能力,为形式而形式,单纯作作息表是不可取的。
  2、要及时的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对于无效的信息资料及时取消。对于干扰学生思维,取代了学生自行读文感悟的资料也要舍得丢弃,语文教师要很好的把握好这个度,设计好教学活动,才能让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巧妙的利用信息技术策略可以营造出生机勃勃的语文课堂,有信息技术的课堂已经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如同鸟儿的翅膀,把学海中的学子托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