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充分发挥升旗仪式的教育功能

【作者】 刘德意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第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升旗仪式是学校的常规活动,更是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直接活动。升旗仪式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师生明白升旗仪式活动中应遵守的礼仪,让有秩序的进退场增加仪式活动的庄严气氛,有内涵、有生成的国旗下讲话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让升旗仪式成为学校特有的文化。
  关键词:升旗仪式 教育功能
  “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这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第一条。小学阶段的升旗仪式,在于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在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于构建学校特有的的文化。
  一、明升旗礼仪:唱国歌、敬礼,让师生懂得敬畏。
  对升旗仪式的敬畏,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信念,拥有一颗敬畏之心,是人之所以为人最起码的要求、最基本的素质、最深刻的情感。所以,升国旗是在一种严肃、庄重的气氛和场合中进行的,在礼仪方面有严格的规定。老师、学生在参加升降国旗的仪式时,要自觉遵守有关的礼仪规则。
  教师在升旗仪式过程中是榜样。升旗旗仪式开始时,我校的小主持人总有这么一段开场白,“升旗仪式开始前,请整理好自己的衣、帽、红领巾。师生不说话,不走动,立正站好。”升旗仪式这个环节,我校有“唱国歌”和“升旗,敬礼”两个元素。这时的班主任和中队辅导员,站在自己班后排的一左一右,面向国旗,对“唱国歌”和“升旗敬礼”两个元素中的学生违纪现象,不立即纠正,而是在晨会后在进行教育。对艺体学科教师,我们则集中站在会场左侧,要求学生做到的礼仪教师首先做到。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和模仿性,教师要有升旗礼仪的意识,在升旗过程中教师自己要遵守升旗礼仪规范,为学生作典范。
  在升旗仪式中,师生应做到的礼仪有:
  1.学生穿校服,教师不背包。每周一的晨会都穿校服,既是对晨会的重视,也是对国旗的尊重。
   2.肃立端正。当主持人宣布“升旗敬礼”时,要立正、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直至升旗完毕。
  3.神态庄严。唱国歌时,师生齐声同唱并目视前方,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在场人的目光随国旗上升而移动。
  4.保持安静。升旗时,列队要整齐,所有的人都要保持安静,不准自由走动、嬉闹、谈话和东张西望。
   5.如果因特殊原因,有的师生迟到,进入校园,恰逢唱国歌和升旗时,应立即停止走路,并立正,目视升旗的方向,等升旗完毕后才可以继续行走。
  6.向国旗行注目礼。行礼时,要脱帽,立正。挺胸抬头,双目仰视国旗。行注目礼,不能东张西望,不可倚靠它物,手自然下垂,不插到口袋里。
  7.向国旗敬礼。右手五指并拢,拇指根关节对准身体中线,于额上方,距额头一拳,右掌心向左前下方。表情庄重、严肃,立正挺胸,左手自然下垂,双目仰视国旗。
  二、进退场仪式:列队、有序进退场,培养秩序感。
  仪式来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升旗仪式一般都有相应的程序和节奏,甚至形成一种周期或一成不变的程式化规范。在每周的升旗仪式活动中,我校就以进退场仪式作为一种规定的程式,让学生一走出教室就对升旗仪式产生情感体验。
  我校从2011年下学期开始,周会的集会铃声响后,在《运动员进行曲》中每班由一个学生举班牌在前,两路纵队,班主任在前,中队辅导员在后,师生一起入场。集会结束后,当主持人宣布“第X周晨会到此结束,请各班有序回教室。”仍然是每班由一个学生举班牌,班主任在前,辅导员在后,师生一起回到教室。这样的进退场仪式,既培养了学生的秩序感,也让学生感到升旗仪式的礼仪规范。体现在:
   1.班牌在前引导,每班一个纵队,进退会场的秩序感明显,学生没有追、跑、赶的情况。
  2.进退会场,班上的两个老师一前一后,能观察到上下楼梯的拥堵情况,能及时调控学生行进速度,避免了安全事故。
  3.培养了学生在公共场合的秩序感。现在我校的学生,都会自觉的遵守这种秩序。
  三、国旗下讲话:诵读展示,让学生有成就感。
   传统的升旗仪式形式都有国旗下的讲话这个环节,而讲话的内容模式化甚至讲话的内容显得空、大、远,不切合实际,学生感到跟他们无关,缺少参加活动的生成和情感的升华。
  如何才能有特殊的内容感染学生?我们也在思考,如国旗下的讲话,我们也经历以话史、说法、倡议、导行为内容的阶段。从2011年上期开始,“国旗下讲话”这一环节,主要由值周班集体诵读经典诗文。
  诵读展示的内容,通过老师建议,学生和家长一起搜集经典篇目,最后由老师筛选,确定诵读的内容。文体不限,诵读方式不限。有的班级诵读展示还进行了配乐诵读。如2013级1班朗诵《大学》时,选择了《古琴曲》作为背景音乐,古色古香,充满书香气,与朗诵的内容相得益彰。2013级2班发挥学生特长,让学生采用古筝伴奏朗诵《诗经?蒹葭》,更是形式上的创新。该班在朗诵《诗经?蒹葭》时,让班上四位学古筝的同学现场伴奏,选择的曲子是《在水一方》。诗歌朗诵、古筝伴奏与诵读内容相互映衬,使古代文学和中国传统乐器都在同学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值周班的诵读展示,人人参与,每个班都很重视,及早准备。列队上台,手持活页夹,声音整齐洪亮。我校有48个班,对一个学生来说,这种诵读展示,在小学六年,最多4次。学生很珍惜每一次的诵读展示,即使下雨,也会通过学校的电视网直播到每个班。参加了诵读展示的每一个学生,都会有一种成就感,特别是第一次上台诵读展示后,都会在亲朋好友面前显示一番,甚至把感受多次呈现到自己的作文里。
  四、工作总结:表彰先进,让学生享受激励。
  升旗仪式不仅要规范其意志行为,还要使他们有自由的生成,这样的升旗仪式才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校晨会的第三项,总结上周工作,学生最爱听的是其中的“表扬”。从2012年上学期开始,每周都有表扬,表扬得最多的是拾金不昧,对拾金不昧的表扬,过去我们只是表扬那些金额大的,从2012年上学期起,哪怕是一截短短的写过的铅笔,只要上交了,就登记,就表扬,不以价值大小决定是否表扬,我们表扬的是这种行为。对这样的表扬,学生本人快乐,周围的同学羡慕,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因为表扬,学生只要捡到东西,都会上交,因为表扬,学生掉了东西,都会来找。2012年9月17日下午放学后10余分钟,四年级四班的苏炯臻拾得一个钱包,他没有打开看一下,直接交到了校长办公室。值周的和校长打开一看,里面有201元现金,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几分钟后,六年级一女生慌慌忙忙的跑到校长办公室,询问有没有人交来一个钱包,核对后,苏炯臻拾得的钱包就是该同学的。
  表扬,每周一的晨会都会有。对于在校内外某项活动的获奖,我校从2012年上期开始,无论有多少人,都要详细的念完获奖者名字,并集体合影。我们意识到:教育需要学生有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生成。我校升旗仪式中的表扬,不仅是学校对学生所做事情的认可,是对同学的一种鼓励,而且能让学生产生参加该项目的冲动,进而去实践、去体验,去参与。如对拾金不昧行为的表扬,就会让学生产生形拾金不昧的冲动,进而形成拾金不昧的品质。
  五、正面评价:让学生接受和认同升旗礼仪。
  科学正面的评价是强化升旗礼仪教育的不可忽视的必要方式。在每周的晨会和在一些较大的活动中,我校都多有升旗以上这一环节。在每次有升旗仪式的活动中,我校都采用了行为评价法。我们认为:行为评价法是礼仪教育的一种辅助方法,是促进受教育者的礼仪行为按确定方向发展的一种强化手段。如,将不符合升旗礼仪规范要求的行为与班主任绩效考核挂钩,班级或老师被点名,扣班级考核分1分,由值周行政、值周老师执行。对各班的升旗礼仪进行检查、打分、一周一评,将得分的情况与学生评优、班级评先进挂钩,以此有效激励学生对规范升旗礼仪的追求和向往。
  没有仪式活动,精神文化就失去了一种载体,没有特定仪式的长期反复,就难有精神文化的认同和传承。这就必然使升旗仪式成为学校的重要仪式,成为学校文化建设和德育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的升旗仪式,不在乎环节的多寡,也不在乎场面的宏大,在乎氛围的营造和特殊内容的感染与思想的生成。一种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氛围和特定内容的熏陶,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就是对学生最强的震撼,也是对学校文化建设最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包新中,《对目前学校升旗仪式教育价值的思考》,《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0-10
  2.陈鸣,《拓展升旗仪式的教育功能》,《 教学与管理>, 2006年11月
   3. 杨海娥,《小学生升旗礼仪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 百度文库 201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