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探析
【作者】 泉 清
【机构】 四川省平昌县望京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要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我们必须弄清问题情境的有效性源自何因,用什么去辨析、判断一个问题情境是否有效,是我们创设前应着力思考探析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 问题情境 创设 有效性 提高
创设语文问题情境是近年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教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托。由于效果独特、作用明显,所以深受教师热衷与喜爱。但由于很多教师只从实践层面去探索,没有理论支撑,不知道创设的问题情境有否有效以及如何判断等问题,课堂中的出现的语文问题情境效度不高,致使学生学习效果不好。因此,我们要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教学,必须弄清问题情境的有效性源自何因,以及知道如何才能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前者是基础,是实现后者的前提,所以多作科学探析,才能有的放矢。下面,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和潜心研究,谈谈看法。
一、能符合课标的目标要求
新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根本准绳,是教师进行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时应该遵循的纲领性文件。不仅指出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意义,还指出实现目标的理念与方法。在总体目标中,新课标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我们在每一堂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围绕课堂教学目标,也就是说要“以的构建”,“的”是靶心,是一切教学活动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问题情境的设计应该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对应,应该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内容的目标层次要求来精心设计,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的基础上达成新课标的要求。
二、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所谓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的知识发生矛盾或不一致,从而需要学生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调整或重建的一种状态。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我们要基于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的问题为素材,运用教材所隐含的信息或知识,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产生认知推敲,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例如,在教学《说勤》这一课时,我让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听课文录音。还没听完一段,学生就发现课文内容已被“篡改”,顿时起了“疑心”。于是我让学生合上课本,从头听起,凭语感说出一共“篡改”了多少处,并举例说明改动以后的语句为什么不及原文准确严密。录音一听完,学生议论纷纷,互相校对“篡改”的情况。这时我让大家翻开课本,对照分析。此时学生的思维和情绪都非常活跃。这种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设计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教学环节,能刺激学生的认知需求,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发现。
三、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情境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载体,如果达不到“激趣”这一要求,应该说情境创设失败了。一个好的情境应该集知识与趣味于一体,是实现寓教于乐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学习动机,让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如在《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设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同学们,人最富有表情的部位是哪儿?”学生回答是面部特别是会说话的眼睛。于是学生学习热情自然上涨,主动去探究作者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事实证明,好的问题情境设计将能使学生消除恐惧畏缩的心理,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我们可以通过贴近学生真实生活世界、保留适度挑战、设置趣味性等策略,来激发、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其积极地参与到对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知识的探究和思考之中。
四、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创者皮亚杰认为:教学活动不是一种“授予—吸收”的简单过程,是学习主体的自我意义建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把“教”的活动变成服务学生“学”的行为,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让学生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实现传统接受学习方式的变革,运用新课标要求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动手探究”等方式开展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合适的教学问题情境,切实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发展能力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新知识,在“探究”中主动建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通过问题情境,切实让学生感到合作是一种学习的需要,探究学习是获取新知的有效途径,逐渐养成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五、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患无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启发新问题的问题。”语文作为奠基学科,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我们创设问题情境,其目的就应该“以问促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是说,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为学生留有适度的思考空间,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问题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最终核心,在于重视问题与情境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在于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引起积极认知的问题情境,以促进学生发现、理解和解决问题。这一点,应该成为判断问题情境有效性的一个重要依据,具体从问题的设计、提出、到能不能激发学生再次质疑、探究来辨析效度高低。
总之,提高问题情境有效性,最终落实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这个总目标归宿点上。我们明白了创设依据,才能创设出更好更有效的教学情境来,为学生学习服务、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林忠仁,新课程与创新学习[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2。
【2】李秋菊,《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范治光,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1。
【4】吕传汉,中小学教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7。
关键词:初中语文 问题情境 创设 有效性 提高
创设语文问题情境是近年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教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托。由于效果独特、作用明显,所以深受教师热衷与喜爱。但由于很多教师只从实践层面去探索,没有理论支撑,不知道创设的问题情境有否有效以及如何判断等问题,课堂中的出现的语文问题情境效度不高,致使学生学习效果不好。因此,我们要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教学,必须弄清问题情境的有效性源自何因,以及知道如何才能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前者是基础,是实现后者的前提,所以多作科学探析,才能有的放矢。下面,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和潜心研究,谈谈看法。
一、能符合课标的目标要求
新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根本准绳,是教师进行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时应该遵循的纲领性文件。不仅指出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意义,还指出实现目标的理念与方法。在总体目标中,新课标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我们在每一堂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围绕课堂教学目标,也就是说要“以的构建”,“的”是靶心,是一切教学活动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问题情境的设计应该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对应,应该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内容的目标层次要求来精心设计,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的基础上达成新课标的要求。
二、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所谓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的知识发生矛盾或不一致,从而需要学生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调整或重建的一种状态。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我们要基于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的问题为素材,运用教材所隐含的信息或知识,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产生认知推敲,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例如,在教学《说勤》这一课时,我让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听课文录音。还没听完一段,学生就发现课文内容已被“篡改”,顿时起了“疑心”。于是我让学生合上课本,从头听起,凭语感说出一共“篡改”了多少处,并举例说明改动以后的语句为什么不及原文准确严密。录音一听完,学生议论纷纷,互相校对“篡改”的情况。这时我让大家翻开课本,对照分析。此时学生的思维和情绪都非常活跃。这种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设计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教学环节,能刺激学生的认知需求,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发现。
三、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情境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载体,如果达不到“激趣”这一要求,应该说情境创设失败了。一个好的情境应该集知识与趣味于一体,是实现寓教于乐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学习动机,让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如在《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设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同学们,人最富有表情的部位是哪儿?”学生回答是面部特别是会说话的眼睛。于是学生学习热情自然上涨,主动去探究作者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事实证明,好的问题情境设计将能使学生消除恐惧畏缩的心理,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我们可以通过贴近学生真实生活世界、保留适度挑战、设置趣味性等策略,来激发、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其积极地参与到对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知识的探究和思考之中。
四、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创者皮亚杰认为:教学活动不是一种“授予—吸收”的简单过程,是学习主体的自我意义建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把“教”的活动变成服务学生“学”的行为,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让学生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实现传统接受学习方式的变革,运用新课标要求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动手探究”等方式开展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合适的教学问题情境,切实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发展能力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新知识,在“探究”中主动建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通过问题情境,切实让学生感到合作是一种学习的需要,探究学习是获取新知的有效途径,逐渐养成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五、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患无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启发新问题的问题。”语文作为奠基学科,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我们创设问题情境,其目的就应该“以问促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是说,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为学生留有适度的思考空间,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问题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最终核心,在于重视问题与情境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在于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引起积极认知的问题情境,以促进学生发现、理解和解决问题。这一点,应该成为判断问题情境有效性的一个重要依据,具体从问题的设计、提出、到能不能激发学生再次质疑、探究来辨析效度高低。
总之,提高问题情境有效性,最终落实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这个总目标归宿点上。我们明白了创设依据,才能创设出更好更有效的教学情境来,为学生学习服务、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林忠仁,新课程与创新学习[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2。
【2】李秋菊,《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范治光,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1。
【4】吕传汉,中小学教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