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语文课堂如何更好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 敬小琦
【机构】 四川省南部县城关一小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劳、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思想家老子等人都曾倡导和践行过所谓的“无言之教”的教育。南朝教育家颜之推指出:“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似之。”农村有句俗话:“人看从小,马看蹄爪”。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时期,记忆力、模仿力强,求知欲旺,对所见、所闻、所做、所感都会刻骨铭心。可见小学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应该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它并没有什么固定模式,重要的是教师自身应有“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结合小学生心理发育的特点,笔者在这方面努力做了一些尝试,现谈几点粗浅的见解,与各位同行进行交流,以期抛砖引玉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认真钻研教材,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要想上好每一节课,课前就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重点。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选取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高尚,刚正不阿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率美的古今诗歌等。它们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
二、充分上好课堂,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意图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的方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能力时加以渗透。
课堂导入,渗透德育。要上好一堂课,课堂导入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这个中心句中,让学生讨论,抓住“为维护祖国的尊严而勇敢接受任务”,“修路过程中,爱国主意精神是他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和“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这三个重点,找出文中能体现中心的重点词句,让学生分析、理解、品悟。首先理解第一个重点: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者的狂妄自大和对中国人民的极端藐视,如句子:有一家报子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这句话集中反映了詹天佑接受修筑京张铁路任务压力之大。外国报纸称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生,实际是他们瞧不起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是对中国人的蔑视和嘲笑,在他们眼里,任命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是个不切实际的空想,只有依靠外国人才能完成这个工程。同时也隐含说明京张铁路沿线地理环境恶劣,修筑铁路的工程十分艰巨。课文这样写,更能反衬出詹天佑为国分忧的爱国主义品质。第二重点,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这句子充分表现了詹天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国争气的坚定决心。再从“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全线竣工,用铁一样的事实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消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通过理性、品悟,学生的心中早已站立了一个活脱脱的光辉人物———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并在交流感想中信誓旦旦地说,从此要努力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的繁荣富强。这样,便收到了良好的品德教育。
再比如在学习《悯农》这首古诗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发问的方式让学生对是非进行判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浪费粮食的现象?”“粮食的得来容易不容易?”“农民辛苦不辛苦?”“从古诗中哪儿可以看出来?”“我们应不应该浪费粮食?”“我们浪费其它东西可以么?”通过一系列的发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行为,分组讨论,在“该”与“不该”、“对”与“不对”的两难选择中学会明辨道德是非。获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这些都不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告诉小学生“我们不要浪费粮食,我们要学会节俭”的说教中所能达到的效果。
三.利用故事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如《丑小鸭》、《三个儿子》等,利用这些故事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
四、布置好作业,适时德育渗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仅靠课堂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一些适量的作业来渗透。作业有多种形式,可以是阅读资料,可以是作画,可以是观察等。比如,在学完《搭石》一课后,我会给学生布置作业:课后去用心观察自己的生活及周围的人、事、物,去寻找、去发现他们的美。等到作业交流时,他们会踊跃发言,有的说:我发现了班里同学身上的美,他主动帮同学修好了椅子。有的说:我发现了校园里的美,校园里的纸屑不见了,垃圾不见了,这是同学们共同维护的结果。有的说:我发现了妈妈身上的美,妈妈每天给奶奶喂饭、捶背、擦身子,以后我也向妈妈学习,一样孝顺老人??就这样,一个简单的作业,德育的渗透轻松地完成了。
总的来说,在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笔者逐渐体会到,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但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以语文知识为基础,选准文与“道”相统一的结合点,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就会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司马迁曾经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由此可以看得出道德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角色之便,树立德育意识。牢记,德育教育应从娃娃抓起。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认真钻研教材,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要想上好每一节课,课前就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重点。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选取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高尚,刚正不阿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率美的古今诗歌等。它们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
二、充分上好课堂,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意图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的方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能力时加以渗透。
课堂导入,渗透德育。要上好一堂课,课堂导入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这个中心句中,让学生讨论,抓住“为维护祖国的尊严而勇敢接受任务”,“修路过程中,爱国主意精神是他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和“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这三个重点,找出文中能体现中心的重点词句,让学生分析、理解、品悟。首先理解第一个重点: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者的狂妄自大和对中国人民的极端藐视,如句子:有一家报子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这句话集中反映了詹天佑接受修筑京张铁路任务压力之大。外国报纸称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生,实际是他们瞧不起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是对中国人的蔑视和嘲笑,在他们眼里,任命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是个不切实际的空想,只有依靠外国人才能完成这个工程。同时也隐含说明京张铁路沿线地理环境恶劣,修筑铁路的工程十分艰巨。课文这样写,更能反衬出詹天佑为国分忧的爱国主义品质。第二重点,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这句子充分表现了詹天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国争气的坚定决心。再从“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全线竣工,用铁一样的事实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消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通过理性、品悟,学生的心中早已站立了一个活脱脱的光辉人物———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并在交流感想中信誓旦旦地说,从此要努力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的繁荣富强。这样,便收到了良好的品德教育。
再比如在学习《悯农》这首古诗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发问的方式让学生对是非进行判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浪费粮食的现象?”“粮食的得来容易不容易?”“农民辛苦不辛苦?”“从古诗中哪儿可以看出来?”“我们应不应该浪费粮食?”“我们浪费其它东西可以么?”通过一系列的发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行为,分组讨论,在“该”与“不该”、“对”与“不对”的两难选择中学会明辨道德是非。获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这些都不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告诉小学生“我们不要浪费粮食,我们要学会节俭”的说教中所能达到的效果。
三.利用故事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如《丑小鸭》、《三个儿子》等,利用这些故事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
四、布置好作业,适时德育渗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仅靠课堂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一些适量的作业来渗透。作业有多种形式,可以是阅读资料,可以是作画,可以是观察等。比如,在学完《搭石》一课后,我会给学生布置作业:课后去用心观察自己的生活及周围的人、事、物,去寻找、去发现他们的美。等到作业交流时,他们会踊跃发言,有的说:我发现了班里同学身上的美,他主动帮同学修好了椅子。有的说:我发现了校园里的美,校园里的纸屑不见了,垃圾不见了,这是同学们共同维护的结果。有的说:我发现了妈妈身上的美,妈妈每天给奶奶喂饭、捶背、擦身子,以后我也向妈妈学习,一样孝顺老人??就这样,一个简单的作业,德育的渗透轻松地完成了。
总的来说,在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笔者逐渐体会到,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但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以语文知识为基础,选准文与“道”相统一的结合点,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就会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司马迁曾经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由此可以看得出道德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角色之便,树立德育意识。牢记,德育教育应从娃娃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