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灵活渗透法制教育

【作者】 敖灿

【机构】 贵州省建中逸夫中心完全小学

【摘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教学主要通过学生预习----新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总结提高----实践运用等环节实现。其中实践运用是目的,巩固练习是手段,新知识讲解是主体,总结提高是关键。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通常通过作业情况、考试和实践运用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是否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有的学生总是错误不断,甚至有的错误重复出现,让教师觉得真不应该,难以想象。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活动 法制教育 灵活渗透
【正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教学主要通过学生预习----新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总结提高----实践运用等环节实现。其中实践运用是目的,巩固练习是手段,新知识讲解是主体,总结提高是关键。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通常通过作业情况、考试和实践运用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是否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有的学生总是错误不断,甚至有的错误重复出现,让教师觉得真不应该,难以想象。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的老师抱怨学生粗心,甚至批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认真检查,总之成为老师们一大头疼事。其实我们追根溯源,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时机有效渗透法制教育,我们是可以找到解决办法的。
  一、敢当发现家和评价者,润物无声渗透法制
  1、交换角色,相互平价
  学生常常不会发现自己的错误,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课堂上我们常常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理解情况,有的学生早早的做完举手期待老师公布正确答案,但当老师下来检查,发现有的同学做错要求其仔细检查,可是有的同学多次检查均未发现自己的错误。这个时候,老师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公布正确答案,对于反复检查还不能发现自己错误的同学也不能匆匆给其指出错在哪里,老师最好限定完成时间,让前后两位同学交换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再自己检查,再左右两位同学交换看看别人是怎样做的。这个简短的过程,发生了不平凡的触动,通过检查别人的,有的发现了自己的错误,有的发现了别人的错误。
  2、百家争鸣,润物无声,渗透法制教育
  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第十八条:“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要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道德教育,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灌注到全体党员和干部群众的头脑之中,使人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应该让学生直面错误,探寻改正的方法,那可以让学生:
  (1)说出来,鼓励学生大胆把发现的错误说出来。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假如你手中有一只苹果,我手中有一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那么你我手中仍只有一只苹果;但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通过检查发现了自己或者别人的错误,是一件成功的事情,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来,把错误说清楚,谁的错,错在哪里,一一说清楚,大家都可以发言,共同讨论,这样,同学们的语言表达得到了锻炼,逻辑思维得到了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得到了加强。老师要随之深化,“为自己和别人指出缺点和错误是在帮助自己和别人,发现错误不指出来是害人害已的事情”。的确,课堂讨论,能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思想,互相启迪,打开思路,举一反三,互相促进,各有所得。
  (2)写出来,发现错误就要改正错误。让学生在黑板上把错误写出来,指出错误之错所在,把正确的写出来,让大家知道错误是怎么改正的,弄明白正确的方法和过程是什么。给学生体验改正错误的过程,就是体验成功,享受喜悦,就是给予学生成就感、自豪感、自信心。
  二、探索真知,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中灵活渗透法制教育
  1、由疑生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探索问题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心理学表明,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新知的内驱力。学生根据自己发现的问题,就会饶有兴趣的想方设法去解决,学习就有了主动性和积极性。
  比如:教学2/5瓶矿泉水和4/7瓶矿泉水一共是多少瓶矿泉水2/5+4/7=?,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说2/5+4/7=6/12,因为分子相加得6,分母相加得12。
  这个错误,我们可不能一下子告诉学生是错的,我们可以先让大家做“甲城市1月平均每天产生31吨固体垃圾,乙城市1月份平均每天产生垃圾16吨,两城市1月共产生垃圾多少吨?”31+16=?,(我在此处适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其中第三十九条: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市生活垃圾,或者在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存贮固体废弃物的,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让学生知道要爱护水资源,保护水资源,不能污染水资源。)
  再做31+1.6=?。咦,大家觉得31+16=47很简单,31+1.6=32.6却不一样,由此想2/5+4/7到底怎么计算呢?产生兴趣,探索的欲望驱使着主动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学习兴趣越学越浓。通过对比教学发现,计算简单的加法可不简单,单位相同的可以直接相加,单位不同的是不能直接相加的。最后探索把2/5和4/7的分数单位化相同办法,引导出通分的知识要点,通过学习通分解决了2/5+4/7=14/35+20/35=34/35。
  2、给更大的思维空间,培养多种能力 
  我在教学《观察物体》这节课的最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抛出了一个PPT正方形图像,告诉学生这是从一个方向上观察一个物体得到的图像,让学生想象一下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的。这个问题给了学生很大的思维空间,学生有的想到了正方形,有的想到了长形,有的想到了圆柱形,让大家充分发挥想像,后面还有同学会想到棱椎棱台,非常的不错,其实学生想到的都是可能的,答案并不唯一,在理解的基础上曲进行开放性的探索,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求异性,同时进行了逆向思维的培养。
  三、在知识学习到实践运用中渗透法制,感受法制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
  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尽量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应用。 
  1、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应用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我在教学六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时,复习导人中我创设了买电影票的情境(课件出现画面):“进入电影院,要买电影票。我们班有同学29人,老师1人,如果电影院的电影票成人票一张是15元,儿童票一张10元,团体票(30人组团)一张10元。你们说要怎么买票最合算?要花多少钱?”这样,既起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又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生活中问题,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起。 
  2、承上启下,教学新内容。在学生解决了电影票的问题后,我让做对的同学到黑板前,给了我课前准备好的电影票,如果我们的教室就是电影院的话,请你拿着这张电影票找到具体的位置。在接下来的环节我们认识了几排几号,从左数从右数,但与我们要学习的《位置》中的数对有紧密联系又有简单的区别,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教学列和行,以教室来说,我们每组就是列,每排就是行,对于数对的认识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内容同学们学习得很好,巩固新知,既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掀起本节课的高潮;又紧密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这里,我向学生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十六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一)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制定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四)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畅通,保证防火防烟分区、防火间距符合消防技术标准;让学生明白电影院是有规律安排座位的,因为要考虑消防安全。如果发生消防安全事故,可从消防通道逃出来。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解善我们的生活。不怕学生学不好数学,我们要给予学生最宽容的爱,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感知错误,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寻求真知。让适当的法制渗透熏陶学生,让学生认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法律法规,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