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作者】 张中芬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龙女镇小学

【摘要】语文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学科,我们要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日常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并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实现途径,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发展想象能力,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快速提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 目标
【正文】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大力推进,社会更加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每一所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环境。”为落实这一要求,作为奠基学科的语文必须要把它作为重要目标这对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自身特有的功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何实现此目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现将拙见述诸于下。

一、循循善诱,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所谓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探究、思考问题,对事物的认识能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我们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很多时候被现象“蒙蔽”,无法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在语文教学中,也就是无法理解词语、句子意思,不能结合语境进行理解,更不能弄清弦外之意。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举例创设情境,循循善诱,来启发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克服思维的肤浅性,主要是克服学生思维的表面性与绝对化,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迷恋于事物的表面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事物的本质,学会全面认识事物,而不被假象所迷惑。例如在教学《猫》这篇课文时,文中写道:“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古怪”一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稀奇怪异,异乎寻常,非正常。如果仅仅理解到这个程度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抓住老舍先生娓娓道来的口吻,理解这里的“古怪”其实饱含着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理解了“古怪”这个词的含义,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

二、由此及彼,培养生活思维的灵活性

语文是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任。新课标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我们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我们知道,动作与思维关系密切,加强动作训练,就相当于进行思维培养。在识字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我们可以运用猜字谜进行识字教学。比如。教“闪”字时,我就乱打了一个字谜,“一个人,躲进门,夏天下雨听打雷。”前半段扣后字形,后半段展开联想。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猜出了“闪”字后,老师再要求学生按前半段展开联想,后半段扣合字型编字谜,结果有同学编出了“乌云漫天雷轰鸣,路上行人跑进门。”“银蛇舞空,人入门中。”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进行有意识训练,就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逆向思维和换位思维。

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陶行知先生曾满含激情地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都是创造之人。”教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重点,让学生从小就具有思维的创造性。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部分,它具有主动积极性,求异性和发散性的特点。在小学的识字教学中,我就利用形声的特点启发学生认识“烧”和“浇”时,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它们在结构和读音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引导学生根据结构的不同点分析字义,在此基础上,又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类似的形似字及字义,再写出几个形似的字,让学生分析字义.这样,学生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四、转换视角,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对现成的答案和传统的现解,注释要敢于怀疑,勇于提出新的观点。教师可能利用课外活动,模仿电视台的大学辩论节目,让一部分学生为“正方”,另一部分学生为“反方”按照老师设定的题目进行辩论。我就经常组织高年级学生辩论“勤能补拙”与“勤未必补拙”,“读书有用”与“读书无用”,“退耕还林好”还是“毁林开荒好”等题目。通过这次活动,学生逐步养成了”信书不唯书“的学习习惯。

五、拓展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谁占领了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谁就有了发展生产力的领先权。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果仍旧按部就班地去搞科研,将一直跟在别人后面跑。只有创新发展,才能提高科研速度,所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是当今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我很重视培养学生的独创思维能力,如在描写花香时,我就组织比赛,看谁能突破传统的写法,谁的标题新,立意最有独创性。对有独创性的写作,给予恰当肯定和热情的赞扬,激发学生的独特想象力,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江泽民同志再三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教育领域进行的一次规模的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立足于创新与探索,它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托,肩负着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光荣使命。因此,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们应当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重任,要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大胆探索,既重视课堂教学,又要重视课外教学,这样才能科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雷玲,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魏传宪,《创新思维方法培养》,西南交大出版社,2006.2。 

3】李永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三个原则》,2009.6